大般若經要解——畢竟淨義
文:白雲老禅師
這個單元要談的是“畢竟淨”,前面曾說“不垢不淨”,爲什麼這裏還談“畢竟淨”?所謂“畢竟”就是說從一切相對的法顯現出絕對,則此“畢竟”就是絕對的意思,也就是沒有多余的議論了。
那麼如何去認識“畢竟淨”呢?好比衣服洗幹淨,就是淨了,穿在身上慢慢會髒;髒後再洗幹淨,不就顯現“幹淨”與“肮髒”的循環現象嗎?我們知道把衣服洗幹淨或把衣服弄髒的都是那個“我”!如果要讓衣服絕對清淨又該從何著手?不穿衣服總可以了吧?其實,真正的關鍵在于“我”;可見,如果那個“我”能畢竟淨的話,連衣服也多余!如果那個“我”還有垢或淨,則衣服永遠也離不開垢與淨。
爲什麼須以這種方式看問題呢?其實追究起來,“我”能絕對淨嗎?那就先要了解“我”的成份:“我”有色身之我和法身之我,有“業我”與“道我”,除了這些,哪裏還可以發現“我”的存在?“我”是怎麼發生的?清淨的我與肮髒的我、煩惱的我與覺悟的我、隨業而來承受業報的我與正在修行菩提的“行者”的我,一定是關系到什麼,那個“我”才會顯現,如果一切都不發生,“我”又藏于何處?這是要建立的第一個觀念。
第二個觀念是:人會執著于“有我”,比如:不小心碰撞到什麼地方會喊疼,如果問哪裏疼?碰到頭會說頭疼,碰到肩膀會說肩膀疼,但究竟哪一個才是“我”?能不能說碰到的部位就是“我”?其實,說“是”也可以,說“不是”也可以,爲什麼?以“是”來說,因爲任何一個部位都是“我”!基于整體的我,本來就擁有各個部位,而疼痛的部位則是一個分別出來的“我”,可見以“眼、耳、鼻、舌、身、意”六個根本來看,究竟哪個是“我”?但如果只就“眼、耳、鼻、舌、身、意”去看一個人的“我”,設若不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外在的色塵緣境,這個“我”也顯現不出來,可見只有根本,若無塵緣,這個“我”是不起作用的,不起作用,當然“我”就不存在了。
再看五蘊“色、受、想、行、識”的“我”,如果“色蘊”不形成,那個“我”會不會顯現?也不會!事實上,五蘊就是那個“我”?當“色蘊”形成後,“受、想、行、識”跟著作用,就是一個“我”的展現,我感受、我想、我要....最後得到一個結果,從這些道理方法上,可以發現一個法的問題:“我”,以整體而言,有六根、八識、有五蘊與地、水、火、風四大種性,“我”就是由這些組合起來的,但如果這些東西不起變化、不生作用,“我”也只不過是個物質體,必須生起變化、産生作用,才有精神的展現,那個“我”才顯現出來;可見,精神作用如果沒有色身爲本體,那個“我”是沒有立足之地的。
了解了這個概念,進一步來看物質的我與精神的我,其實真正問題在于:“我”所表現出來的行爲都是相對的,好比:我歡喜、我討厭,我哭、我笑,我愛、我恨,我美、我醜等,這些都涉及到相對;于此可以發現凡是涉及到相對的分別,這個“我”就是不清淨的,可見“我”生起分別,不管是“好”或“不好”都同樣不清淨。說“不好的”是不清淨,這誰都能接受;但爲什麼說“好的”也不清淨呢?就以人來說,說“好”究竟是以什麼爲標准?好比臭豆腐那麼臭,那個氣味很不好聞,爲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喜歡吃,而且說好吃呢?所以,說“好”也是不清淨的,當然這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而已,涉及到這方面的問題還相當多,比如:喜歡一個人或者說夫妻的關系,這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如果要談“清淨”,其實都是不清淨的。
以此而言,在修行上仍無法把握些什麼;就以“五停心觀”的“不淨觀”──白骨觀來看,如果看到一個小夥子很帥或一個女人很漂亮,硬要說他(她)是肮髒的,像一堆死人骨頭,那並不表示你的這個“我”就清淨了,爲什麼?因爲已違背了人的基本,而佛法並不否定人的現實觀念,但爲什麼還要提出“不淨觀”、“白骨觀”呢?就必須了解其中的法義。前面已談過“但有名”,要知道它的法義,才能顯現“畢竟淨”;好比看到帥哥、美女,如果只站在欣賞的角度,並不産生情感作用的話,那個“我”其實是清淨的,只不過還不是“畢竟清淨”,也許他本身已有婚姻關系,或者他是出家師父或天主教裏的神父,于他們的身份根本不適合,雖然不能說他們是“畢竟清淨”的,但至少他的“我意識”是清淨的。
之所以要談“不淨觀”──白骨觀,那是因爲面對“色”相,所産生的迷惑與執著,生起染心,才用這些方法教你怎樣面對所謂的“表色”,了解受迷惑的誘因,比如:面對一個帥氣的男孩子或漂亮的女孩子,以世俗人而言,會迷惑是無可厚非的事,但如果是一個修行辦道的人,就必須要有道理、方法來幫你排除,調整于“色”的迷惑,否則就是不清淨;這樣做是不是就“畢竟淨”了呢?其實,那還只是依于一些方法,讓自己不執著、不計較,不生起染心的“淨”而已。甚麼才是真正的“畢竟淨”?就像剛剛舉“穿衣服”爲例,所有的關鍵就在那個“我”,其實涉及美色當前的也是那個“我”;涉及任何一種執著、計較,生起染心的事與物,也是那個“我”,所以才說:如果“我淨”什麼都淨;如果“我不淨”,什麼也不淨!
那麼究竟什麼時候“我”才是“畢竟淨”呢?是不是死了就淨了?死,依這一生來說的確盡了,因爲你的“我”再也不會産生計較、執著,不會起染心了;但如果那個“我”還有業的話,業就是“不淨”的根源,一定要業完全清淨了,這個“我”才會完全清淨,所謂“畢竟淨”,可以把握一個關鍵性的道理──“業淨則我淨”。
業若不淨,則只是暫時于“垢與淨”上的分別、選擇而已。所以,談“淨”,千萬不要以爲否定了就是清淨,事實上是否定不了的。比如:談身、口、意叁者的造作行爲,外在的身體、言語行爲可以做到不動,內在的意念行爲動不動呢?由此可見,那個“我”還是不清淨,因爲身、口的發動源于內在的意念,真正的“我淨”不是完全不動了,而是根本沒有業的作用了,當然就不會有造作的行爲。很多人以爲不動就是打坐、入定,以爲不動則“我”就清淨,但你能永遠“不出定”嗎?不可能!因爲入定只是暫時性的不去造作而已,並不表示就是“淨”,必須達到絕對清淨的境界,才叫“畢竟淨”,否則還只是在“淨與垢”上的分別選擇而已。
從以上的理論可以發現一個問題:“畢竟淨”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境界?業清淨了,如果還有“道”,那也不是畢竟清淨!唯有“業”完全清淨了,“道”也不需要了,才是真正的“畢竟淨”,也就是“究竟空”。但“究竟空”是“空”什麼呢?不是空體、空用、空相,還要空境,也就是“體、用、相、境”都要像虛空一樣,才是涅槃境界;所以“究竟空”就是涅槃現象,是在“畢竟淨”完成之後,所展現的一種境界,也就是“無余涅槃”的境界;如果還有“有余”的話,仍然是在“淨與垢”上起分別與選擇,如何像蓮花出汙泥而不染?或像蓮藕住汙泥而不染?但這還只是執著于“淨”;如果就“垢”是業,“淨”是道,而是需要依賴“道”的維護才不受汙染,直到“業”清淨了,“道”也不需要了,才能入達寂滅的世界,那才是涅槃。其實,這只是談境界的問題,一般在修養上有所謂“有余”涅槃之說,已爲到達了“究竟空”的修養,他忘了人還活著,是不是死了就是“涅槃”呢?也不是,一定得出離了叁界六道,“我”已沒有計較、執著,已不再受生死輪回了,才能說入達涅槃、寂靜的世界,或者是佛菩薩的境界。
知道了“畢竟淨”的道理與方法,也知道了它的下手處,但到達了“畢竟淨”又怎麼樣?也就是入了“涅槃境界”又怎麼樣?或者說“成佛了”又怎麼樣?很多人一遇到別人這麼問到這些,就啞口無言,因爲他並不知道,這不是“怎麼樣”的問題,而是你能不能進到那個境界,能不能成佛成菩薩;如果不能,告訴你怎麼樣也沒有用。舉例來說:大學畢業進研究所,再讀碩士班、博士班,一般人爲什麼不會問:“拿到博士學位後又怎麼樣?”因爲大家都了解,如果一個人拿到博士學位,擁有了專業的知識經驗就可以怎麼樣,爲什麼反而會問“入涅槃境界”、“成佛了”怎麼樣?
可見,一般對“涅槃”及“成佛的結果”很陌生,才會經不起別人的問,也的確,因爲他本身還沒有進入涅槃、也沒有成佛,當然不懂,即使曾經聽說,在現實中似乎也從未看到典範,而博士卻處處可見,至少,得到博士學位可以從事教授工作,可以教化人,受人重視與尊敬;而對于涅槃與佛是那麼的陌生,即使知道一些名相,略懂一些法義,卻因爲還未進入涅槃境界,未到達佛菩薩境界,所以不堪別人這麼問;話說回來,如果有人問:“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又怎麼樣呢”?我們會說出一番道理,比如:在西方極樂世界不像娑婆世界一樣受苦,在那裏修行辦道很方便,至少不必爲衣食忙碌。也不會有無明煩惱,因爲那是一個極樂的環境。其實,你又沒有去過極樂世界怎麼會知道這麼多?還不是透過經典上的記錄而得知,而“涅槃”難道就沒有記錄嗎?“佛果”沒有記錄嗎?爲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分別?因爲佛法一向講求“圓融無礙”。其實“畢竟淨”也一樣!“畢竟”的“淨”是一個圓淨,圓滿的淨,是究竟的。
可見,對于佛法的道理、方法及修行可能得到的結果無法把握,源于沒有真正的去熟悉它,真能熟悉才可以達到“圓融無礙”,否則處處是障礙!比如人家隨便問你一句,你就不知道怎麼辦?不談別的,不是很多人拿××分身發光的事當笑話嗎?最近桃園縣有一位縣長候選人,他從不參加電視會談,卻把挂西裝衣服的架子擺在椅子上,再挂上一件衣服,說是他的分身,正在活動的是主尊,這成了一種諷刺。可是有很多人會以“人不在,精神在”的方式去認識本尊和分身,其實,所謂發光的照片都已證實了真相,很多人卻仍然相信,還說是親眼所見,如果說句略帶諷刺的話,出家人每逢初六、十六、二十六要剃發,如果用刀片把頭發刮得幹幹淨淨,吃完飯後,臉上的油不洗,那也是發光,還真的發光呢!但在黑暗的地方還是看不見,一定要有光亮的地方才能顯現;所以,爲什麼佛陀說:“衆生是可憐憫的”?因爲衆生是在迷惑中過日子,還迷惑得很歡喜,比如去KTV、卡拉OK,又唱、又吃、又喝,置身于聲、色的迷惑裏,一旦把口袋的錢花完了,走出門後,一陣冷風吹來,想一想:究竟得到了什麼?!但仍有人自認爲有滿足感。
在電視上看到一則訊息:有謂餐廳的飯、菜不貴,但酒的價格卻非常昂貴,其實,爲什麼酒很貴呢?因爲一瓶洋酒,如果只喝一杯則花費有限,而如果一群人去吃喝那就不一樣了,一瓶不夠,二瓶、叁瓶接著喝,結帳時當然花費貴得不得了!尤其如果是十來個坐成一桌,一瓶洋酒不夠,每個人一杯最後結算起來,如果是親兄弟明算帳,大家平分那倒好,如果是別人作東,人的“我”就會在那作祟:“反正不是我出錢”!就猛喝;所以,談“畢竟淨”必須從“我”去究竟清淨,那才是“畢竟淨”,如果只在事物道理上“淨”了,只是概念而已,事實上並不能達到“畢竟”的境界。
《大般若經要解——畢竟淨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