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一種修行的方法!其實佛教經典講八萬四千法門,哪一種法門不能化爲一種修行的方法
!但如果只是依賴,那永遠都不是在學佛。
學佛是處于任何環境,關系到人與事,都有機會讓你修行;譬如人家挑剔你什麼,講一點不好聽的,你不要一下子就讓那個自我冒出來,先不妨冷靜想想:第一個,他講的是不是事實?第二個,你從中就可以發現,他是誤會了?還是你真正錯了?第叁個呢?你就可以把它當成修行,把偏邪的修正,不好的調整,那就是修行。所以我常說,做一個出家人,如果自己去搞一個小精舍,或者住在山裏遠離人群,那根本沒有修行的機會,反而一天到晚都是在那裏妄想雜念。假使生活清苦的,也許會想到高僧傳記裏提的,那個天神大概會幫我送米飯來,那不是幻想嗎
!再不然,“哦!因爲在這裏修行,感動了護法神,大概就有護法來這裏供養我!”這都是怎麼形成的?都是受了以前的修行人他們修行故事的影響,可是當他們真正在體會、體驗、在承受的時候,你完全不知道。就好像我寫《雲水悠悠》,大家好羨慕,都想去試試那種生活,可是一旦真正面對那些環境,連叁天都待不下去!爲什麼?現實是現實,看別人很容易,真正自己要去做,談何容易啊!所以我說修行是要修理自己的我,這個我如果不能達到清淨的目標,那你完全只有依賴你的業的習氣在那裏過日子,最多了不起有善有惡、有好有不好,可是道在哪裏?能不能得解脫?問題就很大了!
所以說修行要清淨,不是一個口號、一句語言,而是要從身口意上面踏踏實實地去做,如果還涉及到業,肯定都是不清淨;當然我們剛開始需要依賴道,但是道並不是一種所謂的武器或者擋箭牌,而業也不是敵人,不是一個壞的東西,爲什麼?因爲道與業的關系,是要我們從業裏去認識了解並發現,最後能突破業顯現道!道又怎麼顯現?當然需要學佛陀的道理方法,然後怎麼樣去約束自己、要求自己、改變自己,久而久之就可以達到清淨!只不過這種清淨,還未臻佛法上講的究竟完整的“究竟清淨”,爲什麼?
那種境界太高了,高到什麼程度?必須是業也不會發生了,當然道也不需要了,那才是“究竟清淨”;如果還需要道幫助你去調整你的業、化解你的業,即使能夠達到清淨,那只是一些不同的點、一些面,絕不是一個結果。但是學佛不是叁級跳,一下就可以到什麼程度,剛開始還是得一點一點慢慢累積,累積到某一種程度,你的修養就到什麼境界,累積得愈高,修養就愈高!要知道,修養是從修行上下工夫,慢慢完成的內涵,這種內涵還要能表現出來,不管是對自己或者是對別人,都絕不會有任何的一點傷害,必須是完全的饒益,能達到這種境界,才是真正的清淨。道理上是如此,可是修行人,先不要好高骛遠,一下就想“究竟清淨”,可沒那麼容易!但只要你慢慢去行,就好像我們衣服髒了,沒關系,洗!洗幹淨了再穿,千萬別說:“我衣服洗幹淨了就擺在那裏,我不要再穿了,因爲一穿又髒了....”那就不是修行,修行就像吃飯一樣,肚子餓了要吃,吃飽了,慢慢又會餓,這就是所謂的修行。絕不可能說:“我一頓吃飽了,以後就不要再吃了。”不可能的!因爲人是帶著業來到這個人世的,這些問題永遠都跟著你。
所以,我常說學佛是一輩子的事,尤其是出家,等于判了無期徒刑,絕不是我念了幾本經或者我做了什麼法門,就自認爲開悟了,好像自己就是一位活菩薩。經典常提到:“想從文字上求得佛法,最後是一無是處!”所以,由文字印成的經典只不過是些印刷品,一切得看你在現實中,能不能把這些文字化爲道理方法,對你才有幫助。就像《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很多人以爲可以什麼都不要讀了,什麼都不要做了,好像他就是六祖惠能大師,只聽了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了。其實想學六祖開悟,就一定能開悟嗎?與六祖相比,起碼他還少了些行爲,第一個他家沒有飯吃,第二他要挑柴去賣,你是不是有同六祖一樣的環境?就像大家認爲學佛就是學釋迦牟尼佛,我說如果你想學釋迦牟尼佛,那先要做到“八相成道”,但是第一個你就做不到,因爲你得去找一個國王,降生爲他的太子,你做得到嗎?其實那叫做學人不叫學佛!佛是“覺悟”,我們人帶著業來,有無明迷惑煩惱,怎麼樣從中去覺悟,那才叫做學佛!所以要學佛就必須從身、口、意上面著手,于行爲上面去打點,這樣才有清淨的機會。
其次談“莊嚴”,就是談“功德”,經典上不是常有一句“功德莊嚴”、“莊嚴佛淨土”,不都是談“莊嚴”嗎?其實,重點是在于“功德”。講到功德,我們千萬不要只是談布施、談供養,那是最大的錯誤。因爲往往有布施、有供養,卻不一定能夠形成功德,必須功德能形成,才能得到福報。其實得到福報也沒什麼了不起,最多到天道享受去。如果做一個佛弟子,戒行莊嚴就夠了,你就可以到天道;因爲戒行莊嚴,你就不會造業,不會做錯事,至少保持自己的清淨,也不會傷害別人,自己也不會受到傷害。
剛剛說“功德”,“功”是一種力量,“德”是一種修養;你的修養能夠發揮成爲力量,又肯定是饒益性的、利樂性的,沒有傷害沒有後遺症,是不是這樣就能莊嚴了?但這是一個概念,教界常常有些笑話,譬如看到一個比丘尼,長得很美,不敢說她長得很漂亮,都說她很莊嚴;再看連插一盆花,也是講好莊嚴,簡直糟蹋莊嚴兩個字。
話又說回來,我們人是帶著業來到人世間,難免有業的習氣。我們常說:“處處是道場,處處都有佛法”,打開始我講的,人都執于表相,其實在乎表相是很自然的,連釋迦牟尼佛也談表相呢!所謂“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不都是談表相嗎?那你一定要了解,釋迦牟尼佛談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是說從你的修行完成修養,慢慢改變形成的,不是跑到整容醫院一點點給它整出來的。在十幾年前,因爲我是單眼皮,就很多人說去割成雙眼皮,眼睛會大一點,照相會好看一點;現在人老了,滿臉都是老人斑,是否應該去把這些統統點掉,弄得幹淨一點?那我就會說,如果把這些都去掉了,就不叫老和尚而叫做老怪物!因爲這都在表相上打轉,只不過人對表相的分別心並沒有罪過,問題在這種分別心生起以後,不要太過于去計較執著它,如果能保持一種“自然性”,至少世間法也這麼講:這個人長得不怎麼樣,可是他內心很好,有所謂的內在美;那內在美誰看得見?看他的表現不就可以看見
!
常常世俗的一些話,不要只是當成語來念,什麼”紅顔多薄命”、”蛇蠍美人”,那都是從表面上看,要想看到他的內在,其實不容易了解,所以有時候,有些來參訪的在家、出家的佛弟子,見著我說:“人家說老和尚有神通,你知道我現在正在想什麼?”我說:“我絕不會告訴你,你在北京的天橋看猴戲。”因爲這裏頭有很多典故;很多人都是拿後人寫的祖師大德的故事去問別人,可是我會告訴他:“我不會這樣,因爲你心裏在想什麼,跟我有什麼關系?”如果我告訴你:“你現在滿心都是佛心”,你就歡喜了嗎?你就成佛了嗎?假使我講一句教訓的話:“你滿腦袋瓜裏都是妄想雜念”,你會怎麼樣
!
從以上可以發現,即使你能將修養表現出一種力量,佛法論“從因到果”,中間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過程中間,還涉及到“因緣”的問題.如果我們把世間法放在一邊,只是害怕逃避,拚命地去尋找佛法,我問各位,真能找到佛法嗎?世間沒有佛法,世間只有世間法,必須知道怎樣從中去突破、出離,被綁住了能得解脫,有煩惱能夠不煩惱,就是出離,如此一來,“五欲八風”對你而言,一點關系都沒有,那才是真正有修養!可是有修養並不夠,修養要能夠化成力量,産生能幫助別人的“效益性”才是。
所以我們不要到《大藏經》裏去找佛法,而是要把大藏經當成知識經驗,具備這些知識經驗後,面對現實的環境,不管人也好、事也好,能夠分別你所計較執著的不是“業”而是“道”,要能達到這種程度!但是,這還不是很高的境界,可是能做到這樣也就不容易了;因爲分別心生起,總是有兩端的對立,想從世間法發現它的絕對,把握一個原則就能一下子抓住要領:在人與事這種環境中,沒有什麼應該不應該,沒有什麼對不對、是與非,如果還有,都是一種分別的相對法,如果能夠突破這種“有”,就可以到達“無”的境界!但是“無”不是沒有,你們如果看我的CD、VCD或者DVD,應該可以發現我總強調“無不是沒有,無是從有的突破,可是在某一個時刻,可能還有不一定的意思”的法要;所以這原則一定要把握。當然有些經文裏說的“無”肯定是指“沒有”,那就要看是哪一部經,在哪一品、哪一章?談的是什麼?但是只要涉及到“有”,肯定那個“無”不是“沒有”。
剛剛說沒有什麼應該不應該、對與錯、是與非,那是什麼樣的境界?就是一個“絕對”的境界!只要還“有”都是“相對”的,是相對的都是世間法。現在我們可以想一想:“煩惱跟菩提是不是相對法呢”?好像是相對,爲什麼?煩惱是世間法,菩提好像是佛教裏的東西,但是我告訴各位,菩提還是世間法不是佛法,這麼一講,煩惱跟菩提都是世間法,那什麼才是佛法?這問題就嚴重了。首先須了解:爲什麼“煩惱即菩提”?因爲煩惱裏有菩提!只是你能不能從煩惱中間顯現出菩提來?如果只談“菩提”,肯定是指“覺悟的道路”,或者是“覺”的意思,那還是些文字,一些含意,所以它還是世間法。你要如何從煩惱中顯現出菩提?這就需要佛陀的道理方法幫助你!但要知道:如果煩惱消失了,你的菩提也不存在了,爲什麼?就好像一件衣服髒了,是煩惱,是不是洗幹淨就是菩提呢?衣服髒了我們說是髒,洗幹淨了是幹淨,這都是世間法;要了解:是誰在那裏煩惱啊?衣服髒了穿在身上不自在是煩惱,我…
《清淨、莊嚴、淡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