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莊嚴、淡泊▪P3

  ..續本文上一頁要去洗也煩惱,是那個“人”在煩惱,不是衣服起煩惱,你穿得再髒它也不會煩惱,你洗得再幹淨它也不會歡喜,這一切是因爲那個“我”去分別!我剛剛不是說過,于業于道的分別中都有我,問題是:“誰”在那裏煩惱?“誰”在那裏菩提?是誰在那裏分別?是你那個“我”!

  所以說在分別心之下,難免會有計較執著,但是要搞清楚,“你計較、執著的是業還是道?”如果是業,是世間法,如果是道,還是世間法,不是佛法,爲什麼?因爲煩惱是需要方法去化解的,方能顯現出“不煩惱了”,憑什麼不煩惱了?因爲搞清楚了、覺悟了!那你說現在不煩惱了,可以抓住一個覺悟不放嗎?所以說煩惱沒有化解之前,菩提還是存在的!煩惱化解了,菩提也不見了,這一點你們一定要多思考!如果煩惱化解了,認爲還有一個菩提,我告訴你,你還是分別心,還是執著與計較,一點都不清淨,那就談不上修養。因爲功德的“德”,是從“修養”來說,修養是依于清淨的修養完成,才能夠談到功德的顯現,一旦有這種功德,那要怎麼去顯現?就要發揮它的效用,不只是自己得到利益,還能幫助別人得到利益。可是很多人把一部《維摩诘經》搬出來跟我擡杠,《維摩诘經》不是講“自尚未度而度他者,即是菩薩”?緣于他把那個“度”當成化解問題,其實化解問題不是度,是叫“解脫”!“度”是什麼?“出離生死”,“離苦得樂”那才是“度”!這個苦不是一個單獨我們講的“生老病死苦”或“五欲八風苦”,而是講這個生命“一期生死”的“苦”,完全脫離了,得到了樂,才叫離苦得樂,才叫做“度”!度什麼?在人世間假使你修淨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那你就得度了!或者是說,我在人的世間,能夠成就“聲聞乘”,到達“阿羅漢”;或成爲“菩薩”,從“因”到“果”的完成,才叫做“得度”;這個果不是我們一般講因果問題的果,是講你在菩提道上,修“解脫之道”,最後怎麼樣證得結果的果。所以我們對佛教經典裏的很多名相,常常混淆不清,尤其談到“解脫”認爲就是死,談“涅槃”認爲就是死,簡直叫人發笑。其實一個問題把它化解掉,就是一個解脫,而解脫的最後還有“究竟解脫”呢!究竟解脫是什麼?那是連問題都沒有了,不需要道理方法幫助你了,只要還有問題都需要道理方法!所以說莊嚴,莊嚴什麼?表裏一致!而且肯定是依教如法。依于佛陀所教、佛陀所談的道理方法去修養而完成道業,這才是莊嚴的真谛。

  最後談“淡泊”,也可以講“心識”或“心志”,也可以濃縮起來就是一個“願”字。淡泊就是一種願,而且是一個願的完成。什麼叫淡泊?是吃苦耐勞,去忍辱或者拼命地壓抑自己,承受一切?不是的!用白話來說,“淡”是沒有任何的味道,“泊”是一個範圍,這個範圍不一定是指哪裏或一個什麼範圍,也就是說不論“無明、煩惱、迷惑”、“五欲、八風”,甚至“十惡業”,任何一個範圍,如果停滯在那個範圍裏,你的心志能達到淡然無味的境地,那是要靠“莊嚴”、“清淨”來完成的,所以說“淡泊”是一種願,是一種“理想”與“目標”,絕不是說我不穿太好的衣服,穿破爛一點,那個不叫做淡泊,也不是所謂粗茶淡飯,因爲如果落到營養不良的地步是會生病的,愈來愈嚴重還會死,這並不是講怕不怕死,而是你的生命價值,你修養了多少?發揮了多少?談生命的價值,你來人世短短幾十年做了什麼?對自己怎麼樣?對別人怎麼樣?如果我們給自己立下一個願,那還得不能搞錯方向,就像一般人講的:“我發願死了以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不是個很好的願嗎”?但是,如果做不到“莊嚴”與“清淨”,去得了嗎

  !憑什麼去

  !發願之後還要去行,如果做不到的都不叫願,那叫做“大妄語”。

  尤其對于生死大事,我們常常會發一個願,以前我在行腳的時候,偶而也會遇到一些出家人化緣,我問他化緣幹什麼?“我化緣將來要蓋一個廟。”我說:“你蓋廟幹什麼啊?”、“我要供養很多的出家人”、“你供養出家人幹什麼?”、“發揚我們佛教啊!”哦!蓋廟供養出家人,發揚佛教,我對他說:“那很不錯!那你自己呢?”他一腦袋瓜擺在幻想上面,把蓋廟、供養當成願。後來他就問我:“我該怎麼辦?”我說:“怎麼辦,那你有沒有師父?”他說當然有,我說:“你師父有沒有寺院?”他說有,我說:“你爲什麼不待在寺院裏好好修行辦道,盡一份心幫助你師父呢?”他回答我一句很妙的話:“他跟我意見不同!”我就問他,既然意見不同,你爲什麼要跟他出家呢?他說:“他都是都靠信徒供養哪!”我說:“出家人如果沒有信徒供養,怎麼活下去?你現在化緣不也是信徒供養嗎?”他回答:“我是化緣,不是他們來供養我。”我告訴他:“那你是討飯!那是乞丐!”尤其很多人都是用一個自我去想,可能都是一些妄想雜念或幻想,我常說真正的願不是把它擺在遙遠的未來,真正的願只是一個概念融合,而後必須真正腳踏實地去做,一點一滴去行,最後完成你的願。如果只是擺在一個遙遠的未來,就好像有很多出家的、在家的弟子跟我說:“師父!來生我還要跟你出家。”我說:“你這一生都搞不好,還談來生哩!你來生真有本事跟我出家嗎?如果還能找到我跟我出家,來生應該我拜你做師父,因爲你的修養比我高!”因爲他完全不知道什麼叫做“因果關系”與“因緣法則”。就像這次過年,有一位大陸新娘,她是浙江人,來這裏皈依,第一天皈依後就沒有再看到我了,第二天看我下來,就跪在我面前說:“師父!我找你是要向您要一樣紀念品結緣。”我就叫人帶她到福利社,我說:“那兒挂著很多念珠、手珠,你自己看喜歡哪一串,你就拿那一串當作結緣吧。”她很歡喜,拿了以後拜托我加持,我說:“讓我加持是不是念起來就會好一點?”她說:“是啊!”我說:“那我就給你加持了....”她不了解什麼叫緣,就把它當成緣,學佛、談修行,我們一定要了解,清淨是在修行上著手,要完成功德才能莊嚴,最後于你的心志、願力要有什麼樣的認識?我說心識要能做得到的,千萬不要變成妄語,尤其成了大妄語!真正想普度衆生,必須本身要有修養,自己都不能度了,怎麼度別人?因爲《維摩诘經》講的“度”字,剛剛跟大家講過,那是“究竟解脫”,真正能夠究竟離苦得樂,那才叫做得度!自己還沒有得到究竟解脫之前,自己還沒有入涅槃之前,把自己已經有的修養去幫助別人,這叫做菩薩,這幾句話是這麼解釋的。他們把這種引導或者影響,或者我們講勸告人家,認爲這就是度人。佛教談度,是要能夠“了生脫死”的。就好像開一個大巴士,如果你坐在駕駛臺,是一個駕駛者,即使一部車你開得動,也會前進、後退,也會拐彎,並不表示你就能夠把這一車人送到目的地,爲什麼?還有路況的問題、交通規則以及意外事件等種種問題,令你意想不到的實在太多了!

  所以,常常有很多人舉例,說小乘如騎腳踏車,大乘就是開大巴士,從表相看起來很像,其實有沒有想過,騎腳踏車也可以坐兩叁個人耶!開巴士,我們常常看到,有一些城市公車,就只有司機一個人跑空車,所以我們不能夠只看表相,還顧及它實際內容的問題。花了這麼長的時間,大家看這六個字是不是這麼簡單?我可以告訴你“信佛、學佛、成佛”也靠“清淨、莊嚴、淡泊”,這六個字誰都會念,大概的意思也知道,但是真正要談到它的知識經驗,所謂的道理方法,因果關系與因緣法則,那所涉及的就太多了!

  

《清淨、莊嚴、淡泊》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有、無、非、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