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二十頌
龍樹菩薩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釋 梵音:瑪哈雅那波協噶 漢譯:大乘二十頌 頂禮文殊童子! 《大乘二十頌淺釋》,譯者在開篇之初,便按照藏地經論翻譯的常規,首先恭敬頂禮智慧本尊文殊童子。 證達無貪佛,非能所說境, 恭禮力超思,大悲所現佛。 頂禮偈:證達對萬法無有貪執的佛陀,絕非能所之語與所說之義的境界。在大悲心所化現的、力量超越思維意識的佛陀前,作者龍樹菩薩畢恭畢敬地頂禮! 勝義無生故,亦無有解脫, 如來若虛空,衆生一體相。 在勝義當中,沒有産生,所以也沒有衆生與輪回;沒有解脫,故而也沒有從輪回中解脫的佛陀。如來就像虛空一般清淨本空,衆生也與其一味一體、無二無別,但在名言當中,衆生與佛陀都真實存在,不可混淆。(下文也應如是理解。) 此彼岸無生,無涅槃自性, 有爲法皆空,遍知佛行境。 無論從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等各個角度來觀察,此岸所象征的輪回,與彼岸所象征的涅槃,都是無生的,所以沒有自性存在的涅槃。同樣,一切可見、可思、可言、可生、可滅的有爲法都是空性,這不是普通凡夫所能了知的範疇,而是智慧不可思議之遍知佛的行境。 通曉萬法性,有如影像故, 真如性平等,清淨寂無二。 通曉一切萬法在世俗谛中,如同鏡中之影像一般如夢如幻、自性本空;于勝義谛中,則爲清淨、寂滅,與世俗谛一體無二之平等真如法性。 我無我皆空,凡夫心假立, 苦樂相觀待,惑解亦如是。 在真實義中,我與無我都是空性無實,都不存在,但凡夫俗子卻以分別之心而將其假立爲有或者無。快樂與痛苦也是互相依存、互相觀待的,一者不存在,另一者也不可能存在,如同長與短、父與子、大與小等等一樣。同樣,流轉輪回的煩惱與解脫的智慧也是如此。 流轉六道衆,各于自境中, 感受善趣樂,地獄大痛苦。 在沒有證悟萬法實相之前,流轉于六道輪回的衆生,只能在自己業力所感的環境中,感受有漏的人間、天界、阿修羅等叁善趣之安樂,與難以堪忍、無量無邊之地獄、餓鬼、旁生等叁惡趣之痛苦,別無選擇。 不善生極苦,喜樂瞬時滅, 善業必定生,勝妙之安樂。 衆生流轉輪回所遭遇的一切,都是咎由自取,而不是無因無緣的偶然。因不善之業的大小程度,而産生相應之細微與劇烈之苦,即使是歡喜快樂,也會瞬間化爲烏有,而變爲痛苦。而善業又必定會産生勝妙之安樂。如同毒和藥的種子分別産生各自之果一般,這都是誰也無法轉移的自然規律。 衆生妄分別,煩惱火熾燃, 現地獄等象,苦如火燒林。 衆生因虛妄分別念的驅使,引起煩惱之火熊熊熾燃,以煩惱而造業,以致顯現地獄等六趣之現象,並承受極度猛烈之痛苦煎熬,猶如野火焚燒森林一般勢不可擋。 衆生所取境,如同幻化相, 有情本幻性,皆爲緣起生。 衆生執著、貪戀、緣取、行持的對境,都如同幻師以幻術幻化出的景象一般虛無不實;有情衆生本身,也是猶如夢幻的本性。若以智慧觀察,無論內在與外在,宇宙與生命,一切的一切,都是現而無實有,因爲都是各種因緣緣起而生。 如畫師自畫,夜叉像自怖, 無智者流轉,亦爲同等理。 就像畫師畫出栩栩如生的夜叉像後,卻被自己所畫的像嚇得驚魂不定,其實這都是自己嚇自己。同樣,沒有通達萬法真相的愚者,也是因爲自己的虛幻之心幻化出虛無缥缈的輪回現象,從而流轉輪回、漂泊不定,感受輪回中的種種恐怖與痛苦,其實都是自己把自己約束于六道之中而不得解脫。 如自作泥潭,愚童沈其中, 陷分別泥中,衆生難自拔。 猶如愚昧的頑童在玩耍時,自己挖一個泥潭,最後沈入其中而難以自拔一樣,衆生因愚癡分別妄念的驅使,將無常執爲常有,不淨的執爲淨,無我執爲有我,空性執爲實有,從而作繭自縛,陷入輪回泥沼中,長時受苦、永無出期。 外境與心識,分別念所縛, 無實執實有,感受諸痛苦。 沒有證悟境界的凡夫,會因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外境,與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根識之因緣,而産生有毒之分別妄念,從而將無實之法執爲實有,並因實有之執著而産生煩惱,繼而造作惡業,之後飽嘗各種痛苦之果,始終束縛于輪回之中,長時不得解脫。 當證無實性,生起智悲心, 爲利衆生故,置彼于佛地。 我們應當洞徹一切萬法原本無實之本性,從而生起超然之智慧與大悲菩提心,爲了利益天邊無際的衆生而精勤修持,力爭早日度盡一切衆生,將他們安置于佛的無上安樂之地。 世俗中積資,獲無上覺果, 超離分別縛,此佛乃世親。 在世俗中廣泛積累福德與智慧資糧,並以此等善根獲得無上菩提妙果,從而超越脫離分別妄念之網的纏縛。這樣的佛陀,猶如日輪般既可帶來溫暖,又能指明前程,的確堪稱世間衆生之至親。 佛證緣起性,真實之本意, 洞徹衆生空,遠離初中後。 唯有斷證圓滿的佛陀,能夠徹底照見一切萬法無欺緣起而生的真實之意,並洞徹叁界六道之輪回與其間之衆生原本爲空,遠離初中後等一切時空概念,不可言表、超離思維。 通達諸輪回,涅槃皆非有, 無有煩惱相,亦無初中後。 若能通達萬法的自性,不清淨的輪回與清淨的涅槃,在究竟實相中均不存在。包括我們所産生的貪、嗔、癡等煩惱,也全部了不可得,根本沒有最初的産生、中間的安住、最後的消失。 如感夢寐境,智分辨則無, 愚癡夢若醒,輪回不可得。 猶如夢境中所感受的一切痛苦與快樂、安然與驚恐、富貴與貧窮等等,若以智慧觀察、辨別,或從夢中醒來,都了不可得一樣。若能從無明愚癡所製造的大夢中蘇醒,則所有輪回間的一切功名利祿、窮苦窘迫、至愛親朋、怨敵仇人,乃至生老病死、上升下墮等等,都將灰飛煙滅、不複存在。 如見諸幻師,幻化諸聚集, 彼時纖毫無,此乃諸法性。 如同在見到魔術師幻化出的各種幻變景象時,一切集聚都是虛無缥缈的幻象,哪怕其中的一絲一毫,都並不存在一樣。在見到大千世界所集聚之森羅萬象的當下,一切也都只是幻象而已,這是一切萬法的本質。 此等皆爲心,如幻而安存, 以善不善業,衍生賢劣果。 所有我們能夠感知的一切現象與感受,都僅僅是心的造作而已。現實生活中的一切,都只能以如夢如幻的方式而安存于世。在這個夢幻泡影似的世界中,衆生將以殺盜淫妄等不善業,感召叁惡道等惡劣果報;同時以布施、持戒、安忍等善業,感召人天福德等善果。 若除心根本,諸法皆滅盡, 法性本無我,亦爲清淨界。 若能從根本上斷除一切分別妄心,則芸芸衆生與山河大地等一切,都將土崩瓦解、不複留存。本來法性實相遠離言思戲論,無有任何人我與法我,是清淨、空性、光明之法界。 若于物本性,恒存安樂想, 無明愚癡障,凡愚漂輪回。 如果不能通達萬法之實質,對一切事物及其本性,一直存有恒常、安樂、有我、清淨之顛倒妄想,則因爲這些無明愚癡的障礙,凡夫有情只能在生死輪回的茫茫大海中,時上時下、漂泊不定、終難出頭。 輪回大苦海,溢滿分別流, 不登大乘筏,誰能達彼岸? 在無邊無際的輪回六道大苦海中,充溢著大大小小的貪嗔癡分別妄念瀑流,波濤滾滾、流淌不盡。如果沒有登上大乘妙法之殊勝寶舟,又有誰能抵達解脫之光明彼岸呢? 無明緣所生,世間解方知, 彼等分別念,皆從何處生。 唯有堪稱世間解的佛陀,才能通曉由無明之因緣所産生的一切內外世界的因果關系及其本質,也知道衆生的喜怒哀樂等分別妄念,都是從何處而生。更重要的是,知道在這些表面現象的背後,世界是怎樣一副模樣,以及最終徹見這一萬法本相的途徑。 龍樹菩薩撰著之《大乘二十頌》圓滿譯竟。 《大乘二十頌(龍樹菩薩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