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教應該如何應對現代性?(包勝勇)

  宗教應該如何應對現代性?

  包勝勇教授,北京大學法學博士,中央財經大學社會學系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大學茶學社的創建人,長期從事宗教社會學及茶道研究。

  

  宗教一方面伴隨著這一重大社會變遷,宗教發展中“世俗化”的現象不可避免,在某些方面甚至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則是宗教的大發展,宗教越來越走出自身,走向社會,並在這個社會化、大衆化的過程中表現出越來越強的主體性、策略性和社會性特征。這就是當代中國宗教發展所面臨的特殊的現代性問題,這些問題發生在中國當代社會改革和發展的運動過程之中,也發生在全球性的現代化進展之中。世俗化抑或大衆化?對于當代宗教發展來說,這似乎是其應對現代性的一個兩難問題,又像是一對矛盾。

  

  實現宗教發展的社會化,同時又避免過度“世俗化”

  

  首先讓我們來區分一下這兩個概念。“世俗化”這個詞彙既是學術概念,又是日常概念,當我們在日常語境中將這個詞彙與宗教相聯系的時候,它的涵義大多是帶有價值傾向的,它通常是指宗教的神聖性和對世俗的超越性特征在宗教或社會生活中被侵蝕。當“世俗化”作爲一個學術概念的時候,它是“中性”的,它只是用于描述現代性擴張的過程中宗教發展的一種趨勢,它“原則上是“無價值判斷的””,它是指現代化所導致的宗教在社會生活和個人心靈中的不斷衰退。當我們談到宗教的“大衆化”的時候,則意指宗教走出宗教組織或內群體之外,與社會生活的貼近和融入,也是宗教重新介入社會生活和個體心靈世界的一種自主性努力,我們也稱之爲宗教的“社會化”過程。這個過程在當代中國宗教發展中是一個非常突出的現象,這是在宗教退出中國社會生活近30年之後的複蘇和重建,它從發生學上即不同于西方世界發生在20世紀後半期的宗教回潮發展的機理。因此,當它作爲這個涵義使用的時候,宗教的“大衆化”或“社會化”與宗教的“世俗化”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和張力。爲了更好的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回顧一下西方學術界關于宗教世俗化的一些討論。

  

  我們知道在現代性急速擴張的20世紀,西方的學術界曾經出現過關于宗教發展的“世俗化理論”,它認爲“現代化必然導致同樣在社會和個人心靈中的宗教衰退”,並樂觀預言了宗教發展在未來數十年會快速萎縮的趨勢。但是20世紀後半期世界各國宗教發展的現狀並沒有證實這一理論的預測,並向其相反的方向發展,這一理論不但受到了學界和教界的廣泛批評,以至于這個理論的持有者也對自己做了深入的反思。世俗化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國波士頓大學的彼得

  伯格教授在90年代末宣稱“我認爲,假設我們現在活在一個世俗化的世界中是錯誤的……今天世界的宗教狂熱一如往昔,有些地方猶有過之。這是指由曆史學家和社會科學家寬松地標簽爲“世俗化理論”的所有著述,在本質上都是錯誤的”。他修正了自己的理論,認爲“現代化已經有一些世俗化的影響,某些地方較另一些地方強。但是它也同樣導致反世俗化的強烈運動。社會層面上的世俗化,並不必然聯系個人意識層面上的世俗化。明顯地,宗教機構在很多社會方面都已失去了權力和影響力,但舊與新的宗教信仰和實踐仍然繼續在個人的生活中,有時候采取新的組織模式,又有時候導致宗教熱情的劇增。”這種理論轉變基于西方宗教發展的事實,它也代表著人們對現代性擴展過程中宗教發展認識的深化,它對于理解今天我國宗教發展的現實也是一個重要的參照。

  

  與西方社會宗教發展特點不同的是,在我國並不存在一個隨著現代性擴展,宗教逐漸進入世俗化理論所說的宗教在社會和個體層面的自然衰退的過程。由于革命的需要和對宗教發展認識的不足,宗教在我國社會生活和個人領域的退出是一個廣泛而迅速的過程。而當上世紀80年代國家落實宗教政策之後,宗教的迅速發展更多的是體現爲一個補償性的恢複擴展過程。在這個快速的補償性擴展過程中,宗教發展既面臨世俗化傾向,又需要面對大衆化或社會化要求。這就使中國宗教的發展面對著一個獨特的現代性問題。因此,相對于具體的宗教組織和實體來說,如何應對這些現代性問題則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從宗教發展的現實來看,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在這種結構轉型和社會變遷之中既面向大衆,實現宗教發展的社會化,同時又避免了過度的“世俗化”。

  

  生活禅夏令營:宗教界應對現代性問題的有益嘗試

  

  近年來一些佛教組織在發展中所做的一些努力——比如青年或大學生佛學夏令營、禅修營等活動,就是一種有效的嘗試。自近代以來,中國佛教就有了人間佛教的傳統,一批教界有識之士認爲佛教應該面向社會、關懷人生,致力于建設一個清淨、莊嚴、和平、幸福的人間淨土,以暢佛陀濟世利人的本懷。近年來,宗教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一些自主的空間。一方面,中國的各宗教組織不僅迅速地恢複和發展了自己的宗教性事務,而且其自我表達方式也日益明顯化和多樣化,不再僅僅是作爲一種文化或倫理形式的社會存在。另一方面,各宗教在促使自身大衆化、社會化,融入社會生活和個人心靈世界方面也做了很大努力,在諸如安撫孤老、希望工程、抗災救助、環境保護、淨化人心等社會慈善、民間互助及社會控製方面,都積極地發揮著一定的作用,使其社會性功能日趨得以廣泛的體現。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一些佛教組織在傳播佛教教義,融入社會生活方面作出了積極的探索,佛教組織的青年學佛營、禅修營等活動應運而生。河北省趙縣柏林禅寺主辦的“生活禅夏令營”就是宗教界在這方面最早的努力之一。

  

  生活禅夏令營肇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每年7月舉辦一屆,爲期一周,迄今已經舉辦了15屆,它是一個面向佛教在家信徒的新型弘法活動,活動內容以展現生活禅的內涵爲主,包括佛教教義和儀軌的學習、各種相關講座以及宗教生活的體驗,面向對象主要爲18歲到30歲之間的青年,以大中專學生爲主。這有利于爲佛教未來發展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儲備人才,爲未來佛教事業的發展作人才准備。生活禅夏令營的創辦者淨慧法師即是以提倡人間佛教思想爲旨歸,以生活禅爲方便接引了大批信徒,産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十幾年來,帶動了佛教界新形式弘法的風尚。據不完全統計,現在每年由各地佛教組織主辦的此類針對社會和佛教在家信徒的佛學營、禅修營、淨修營等活動有幾十次之多。其中著名的還有湖北黃梅禅文化夏令營、福建廣化寺的福慧之旅、廬山禅茶會、終南山的佛子夏令營、南京棲霞寺的佛學營等等。這些佛教的弘法活動既保持了佛教的本色,又緊扣時代特點,立足現實,體現了佛教在傳播教義,謀求自身發展,融入社會方面的強烈主體意識、策略意識和社會取向。同時,這些佛教的現代傳播形式在實現佛教大衆化和社會化方面也很好地保持了佛教的本質、神聖性和對世俗生活的超越性,規避了傳教過程中的過度世俗化風險,是宗教組織自身在應對現代性問題時所做的一種非常有益努力。

  

  總之,在現代性擴張的社會變遷過程中,在中國特有的社會轉型時期,一個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宗教組織既要處理好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發展要求,又要充分保護自身的內在本質要求,保持其超越于世俗社會的神聖性和超越性,避免過度的世俗化,是應對宗教組織自身面所對的現代性問題的一個切實而可行的生存和發展策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