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環境是由共業所感;各人的環境和身心,是各自所造的別業所感。是由衆生自造而不是神所創造,所以是無神論的宗教。但是佛教並不否認各種神鬼。只是佛教所講的神鬼是衆生的類別,而不是宇宙的主宰。
佛教以外的宗教都是有神論者,有叁種類別層次:1.原始形態的多種信仰。認爲宇宙間的任何現象,都有各類不同的神在掌管,以水爲例,江有江神,海有海神,小溝有小溝的神,廚房、廁所、乃至一草、一木都有特定的神明在管理。這些神和神之間,沒有領袖,彼此各不相屬。2.中央集權式的多神信仰。例如中國的道教、印度的婆羅門教,都是在衆神之上有一個最大的神,統攝所有的神。中國的道教是元始天尊,又叫玉皇大帝,印度的婆羅門教是大梵天、又叫濕婆神。3.唯一神論的宗教。相信自己所信的是唯一的創造和毀滅宇宙的主宰神,其他一切靈界靈體的神明統統是魔鬼,比如猶太教、基督教、回教。 乙、淨化與神化、俗化之別
「神化」是除了佛教之外的其他一切宗教所共有的特微。他們相信神明能主宰人間禍福,而把自己的命運全部交給不可知、不可測的神明。有的宗教相信神是全知全能的,能使我們上天國,也有權使我們下地獄。不因犯過而不升天國,也不因行善而不下地獄,但看是否信神信得徹底。信者升天國,不信者不得救而下地獄。這一類的人,如果信心堅定的話,雖跟佛教的理論不相同,也往往非常有修養,但難免有點類似澳洲的駝鳥。另有一種信仰,是仗神的力量使自己修練成神。附佛法外道便說以他們的加持力,可以即身修練成佛。這些神化的宗教,就好像拮據之時向地下錢莊告貸一樣。一時之間錢是有了,但不是自己的。也像挖肉補瘡,雖然解決一時的問題,跟著衍生的問題,終究無法解決。
至于「俗化」的信仰,則是以賄賂神明來祈求神明,賜給世俗之間大家所需要的近利和暴富。拜財神求發財、拜注生娘娘求子息、拜媽祖等海神求海上平安、問蔔命運求黃石公,乃至爲了彩券中獎求土地公,過節祭祖、吉慶祭神希望保佑子孫平安。這些就是俗化的信仰了。
佛教不否定俗化的民間信仰和神化的各級宗教,都有其一定的作用。但是肯定淨化的佛教,則對世道人心更加有用。佛教以佛、法、僧叁寶化導世間,又以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說謊、不飲酒等五戒來淨化人間的身口行爲,再以禅定的功夫淨化我們心理的行爲,更主張以理性的智慧處理自己,利益他人。若能依教奉行,對自己則身心健康,對他人則家庭和樂、社會安甯。佛教的淨化人間,也具足神化的功能和俗化的力量,確不會由于神化、俗化的偏頗而造成個人的困擾及社會的失衡。
《六》基礎的修行方法
佛教的化世功能,就是以佛法來淨化人間,提升人品,使得衆生,既得現世利益,也得後世安樂。如何達成其目的?便是依照佛陀所說的教法去實踐、去修行。
基礎的修行方法,不出福業、定業、慧業。福業是指布施與持戒,定業是指禅定,慧業是指智慧。以修「布施」、「持戒」的功德,可得人天福報,也可進而成就佛果,唯有佛陀堪稱福智圓滿的人。以修「禅定」的功德,可得現實的生理健康及心理平衡,也可進而于身後直升禅天、梵天、更可成就佛果,唯有佛陀的定境最高,故有「如來常在定,無有不定時」的功力。有了深定、大定,才能有大慈悲與大智慧。以修「智慧」的功德,可于現世少欲知足、少煩惱,進而能得離苦、斷苦得解脫,最後可以大智深慧度無量衆生。 甲、如何修布施?
人類爲了生活的保障及生命的安全,必須養成隨時儲蓄的觀念和習慣,儲蓄的方式可有兩種,一是有限的,一是無限的。有限的是以財産存于銀行,無限的是以財産存于社會。前者是爲保障個人及家庭的安全,後者是爲保障整體社會的安全。個人不離全體,所以兩者的儲蓄,都有利于個人。
儲蓄的時間也有兩種,一是現世的儲蓄,二是永恒的儲蓄。現世是于即身的自我獲得回饋,永恒則是于無限的未來享用不盡。一般的銀行存款及現實的社會福利,都能立竿見影,所以是爲現世利益而儲蓄。佛教的弘化事業,護持叁寶,以佛法救濟人心乃是無盡藏的儲蓄,因爲一個人向十個人弘傳佛法,不僅十人獲益,以十人若各傳十人即成百人,以百人向橫面是對當今社會、當今世界傳播佛法,向後世是對無盡的未來社會傳播佛法。只要是佛法所到之處,只要有佛法傳流之時,你的功德就跟著傳遍,跟著傳流,那豈不是永恒而普遍的儲蓄嗎?
因此,我們應當努力儲蓄,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水滴石穿的方式,積少而多,日複一日,以我們有限的物力、智力、體力、心力不斷地修行布施功德。爲目前固然要布施,爲永恒更加要布施。唯有布施功德最容易做,隨力隨心。布施貧病是大功德;擁護佛法,培養弘法的人才,功德更大。 乙、如何修持戒?
持戒的目的是在改過遷善。改過爲不造一切惡業,可得離苦的果報;遷善爲努力一切善業,可得幸福的果報。如果只求離苦得樂而不從身心行爲方面切實改過遷善,便與常情常理的因果定律相違。
佛法教人持戒的內容,有兩種層次:一是自利自保的五戒,二是利樂衆生的四種精進。
前者的五戒是指1.不殺生,主要是不殺人。2.不偷盜,主要是不取非分之物,不收不義之財。3.不邪淫,主要是不違社會秩序,不背人間倫理,不妨害家庭,不損傷健康。4.不妄語,主要是不以語言使得他人受到損害。5.不飲酒,應包括麻藥在內,主要是不以飲用酒精及麻藥,失去自製能力而去做出殺、盜、淫、妄的犯罪行爲。
後者的四種精進,又稱爲四正勤。那就是勸導他人除一切惡修一切善,也正是七佛通誡偈的頭兩句所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已作之惡令中止,未作之惡令不作;已行之善令增長,未行之善令修行,努力不懈,修行這四句話,叫做四種精進。前兩句是爲衆生拔苦,後兩句是給衆生帶來幸福。拔苦與樂,正是大悲心的菩薩行。如何能夠勸導世人,同來修行這四句話,那就先要以現世的利益、現前的好處來使他們感動,進而接受你、相信你。所以通常要以布施作爲入手的方便。 丙、如何修禅定?
禅定的意思是心無二念,開始練習時必有方法,方法的作用是使得我們的心念由散亂狀態而至集中狀態,再由集中狀態而至統一狀態。到了統一的狀態,便稱爲定,但是統一狀態也有不同的層次:由身心的統一,至內心與外境的統一,再進一步,便是前念與後念的統一。要想達到前念與後念的統一,必須經過前念與後念的連續如項練,一念扣一念,念念同一念一樣的念頭,然後才能把前後念的間隔消化,僅剩下一念的存在,此時即是止于一念,名之爲定。到了連此一念也不存之時,便是即定即慧。
初修禅定之時,可有許多方法,舉凡禮拜、誦經、念佛、持咒、梵呗、經行等,都爲達到安心、靜心和淨心的目的,主要由于修行而使身心平衡,都是定的功效。如果沒有高明專長的老師,以上所舉各項,都是佛經中處處可以見到的修定方法,安全可靠而不會産生副作用及後遺症。不過這些均屬于散心修定。
如果遇到對禅定已有經驗,並對佛法有正知正見的老師,就向他們學習專心修定的方法。那是指的禅觀法,或被稱爲止觀方法,禅宗則稱爲參禅的方法。
禅觀的方法,一定不離叁個原則,那就是調身的姿勢,調息的呼吸,調心的專注。以放松身體的肌肉,也放松頭腦的神經爲基本的要求。正確的姿勢,包括行、坐、立、臥四種,以輕松端正爲原則。正確的呼吸,以自然的速度爲原則。正確的專注,則以只顧方法不問得失爲原則。如果企圖心強,急功好利的心旺盛,便會爲你帶來魔境的困擾。必須要有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的心理准備,才會安全。所謂斬佛斬魔的意思是說,不論可喜或是可怖的任何景象及感受出現,都把它當作幻景及幻覺處理。否則若遇惡境易生退心,甚至毀謗叁寶,指爲修行不得好報。若遇善境易生慢心,甚至宣稱得大神通,證了聖果成了佛,那就太可憐了! 丁、如何禮拜?讀誦什麼?
禮拜的方法,與合掌的方法相連。其動作最好請那一位法師或居士給你當面示範。
至于禮拜什麼?爲何禮拜?初入佛門是有求禮拜及有相禮拜。求平安、求智慧、求幸福,是正常的心態。所謂有相,是指有對象、有目的。面對佛菩薩聖像,或對特定的佛經,每天定時定數禮拜,爲己爲他,消業障、除煩惱。學佛既久,便知無求無相才是修行的究竟目標,所以每天照樣面對佛菩薩的聖像禮拜,只是一種恒課。
讀誦的佛經,但視爲了什麼目的,再看能有多少時間。通常佛教徒們讀誦的經典,不出《心經》、〈普門品〉、《阿彌陀經》、《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一部分有較多時間的人,可以讀誦《法華經》、《華嚴經》。誦經的方式,如系一人,可用木魚,也可不用木魚,兩人以上同誦,則須用木魚。最好確定一部經,發願在一定的期限內誦完多少遍,不要今天誦此經,明天又換另一經。誦經不爲求解,只求字音不錯,不用知道經義爲何。
至于看經是爲知解經義,包括上舉讀誦的諸經,另外有《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楞嚴經》、《圓覺經》、《勝□經》、《維摩诘經》、《楞伽經》、《解深密經》、《大涅槃經》、《大般若經》等。不過我自己是從四種《阿含經》下手的,其先後次第是〈雜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長阿含〉。要看論典則有《大乘起信論》、《寶性論》、《俱舍論》、《瑜伽師地論》、《中論》、《大智度論》、《六祖壇經》等。看完這些經論時,你已是一位佛學的通家了。 戊、如何念佛?如何持咒?
念佛與持咒,本來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淨土教及密教獨立成派之後,便與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體佛法的立場來說,仍是彼此呼應的。
念佛的方法,可以涵蓋念一切佛與一切菩薩的聖號在內,未必單指念的阿彌陀佛。例如七天之中單念阿彌陀佛,稱爲彌陀七;單念藥師佛,稱爲藥師七;此外尚有彌勒七、地藏七、觀音七、文殊七、普賢七等。
如何念佛?有兩大類:一是散心念,二是專心念。前者可在任何時間的任何場合,以出聲念或心中默念,甚至一邊跟人談話一邊照常念佛。至于後者是克期取證的念佛法,在特定的專修期間所修的方法,通常用連續念、高聲念,自聽其聲念,印光大師則勸人用數數念,數數與計數不同,計數是用念珠計算,數數是每念一句佛號默數一個數目,念至十句,數到第十,再從第一數起,如是周而複始,便會達到專注的效果。念佛念至「一心不亂」的狀況,必定是專心念佛而非散心念佛。
至于持咒,許多人以爲凡是持咒即是修的密法,其實不然。正規的密法,必由上師的師師相傳,必有儀軌修法。一般的持咒,則與持名念佛類似,故在顯教各派,乃至明朝以下的中國禅宗,也用許多明咒。持咒之法,是口誦、耳聽、心惟,身口意叁業相應,持咒才真得力,那也是定的一種。若以散心持咒,當然也有功德及感應。持何咒文?則端視各人的心向習慣及因緣而定。通常的人多持大悲咒、觀音咒、准提咒、吉祥咒、藥師咒、地藏咒、往生咒、楞嚴咒等。可以用數珠計數念,也可以計時念。 己、如何修智慧?
依據大小乘經論所介紹的智與慧,有所不同。「智」有世間智與出世間智,世間的知識以及世間的聰明才智,都以「我」爲中心,不論是個體的小我或全體的大我,都未脫離我執煩惱,所以名爲世間有漏智。唯有超越了自我中心的一切心理或精神的運作稱爲出世間的無漏智。開悟即是無漏智的功能顯現,開悟時對自己斷煩惱、除執著,開悟後對衆生施法雨,濟苦難。自度度人而又自知自覺,無我亦無衆生。
至于「慧」共有叁等,稱爲聞、思、修的叁慧。1.聞慧是依聽聞佛法,閱讀佛教經論,理解佛法所說的道理和修行的原則。2.思慧是依所聞的慧解,如法修行,一邊仍依經教,一邊已從修行過程獲得體驗。3.修慧是從思慧更進一步,不依經教,大用現前,然其終亦不會與經教相違。 庚、誰有正知正見?
初學佛法的人,應當多聽具有正知正見的法師和居士說法,多讀本文所舉的佛教經論,多閱正統佛教的現代著作,同時加上因解起修,便是入佛門,開啓智慧的最佳途徑。
至于誰是具有正知正見的法師和居士,當以人的立場及理性的角度來判斷,如果老是說神話、說鬼話的人,常常表演神通、蠱弄神秘的人,自稱是聖、是佛、是神、是菩薩的人,運用扶乩引鬼、啓靈降神等靈媒型態的人,縱然也用佛經、佛語,實則都是附佛法外道。
至于現代正統佛教的著作,最好是已經被收集于叢書、套書如《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等的作品,那是經過專家過濾好的,可以信賴。
佛教徒的學佛目的,是在以智慧及慈悲來自利利他,而不是以怪力亂神及稱聖稱佛來迷惑衆生。智慧必然是合乎因緣觀念及因果觀念的,必然是合情合理的。慈悲的表現,不在于討好殷勤,乃在于感謝恩人,原諒仇人,幫助苦人,救濟窮人,調伏狂人,啓導愚人,感化惡人,鼓勵善人,警策懶人,醒覺迷人。那便是以全心關懷一切衆生的菩薩精神。
一九九○年十月二十七日講于美國加州南灣華僑文化中心(作者案:本文講出時的題名是「佛教基本大意」,由鄭素珠女士從錄音帶逐字抄下,我再予兩度刪減,並且增加了第六項,一九九一年元旦完成此稿,改爲今名)
《學佛的基礎》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