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十叁) 淨土(二)▪P2

  ..續本文上一頁:相傳二月系誕辰;六月系成道日;九月系出家日;此亦借日紀念而已。

  問:爲人祝壽誦阿彌陀經及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五百遍以上可否

  但此時要用之回向文請開示!(陸天養)

  答:回向文可念:“願消叁障諸煩惱……”四句,余無不可。

  問:爲人消災誦彌陀經及念南無無量光佛六字五百遍以上可否

  但此時要用之回向文請開示!(陸天養)

  答:回向文亦可念“願消叁障諸煩惱”四句;或念“願以此功行,莊嚴佛淨土……”等八句。但佛號直念“南無阿彌陀佛”即可。緣阿彌陀叁字,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慈悲,無量智慧等無不包括也。

  問:淨 宗專以念佛拜佛爲往生資糧,而般若宗(金剛經)以“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四句呵斥行者,此豈不與淨宗教理完全相違,不知釋尊是何密意

  請示之!(方明)

  答:一個法門,一個修法,猶之一把鑰匙,開投一鎖,其理正同。人手固有不可,結處無不一樣,至舉相違之處,只系因地上之分別而已。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也。再舉一例:如四方各地有人欲往臺中,臨行問路,答者對臺北來者則曰向南進行,對屏東來者曰向北進行,臺東來者則曰向西進行,清水大甲等地來者則曰向東進行,驟然聽之,似是相違,其實是觀其立場,應機施教。若諸人不起疑惑,皆能達到臺中。倘以答者語言相違,不加信從,必皆取一方向而進,定有叁人離臺中轉遠也。

  問:彌陀經中,六方諸佛贊歎淨土,是不是釋尊說此經時,六方諸佛同時贊歎

  (陳淨願)

  答:是。

  問: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二十二願中有雲:“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句,“普賢”是現在普賢菩薩否

  若是現在之普賢菩薩,雲何阿彌陀佛因中即發願修習普賢之德,其義雲何

  (陳淨願)

  答:彌陀昔爲轉輪王,其第八王子名曰泯圖,于寶藏王所,曾發大願,彼佛號之普賢。廿二願謂他方菩薩來生我國爲衆生故,遊諸佛國,現修普賢之德,非彌陀自效普賢也。然現在之普賢亦即當日之泯圖王子展轉而現。

  問:無量壽經雲“此土修行一日,勝在無量壽國爲善百歲”若此則何必求生西方

  (陳淨願)

  答:此是生死岸,彼是涅岸,成就有難易,所以必去。

  問:阿彌陀經上西方極樂世界種種功德莊嚴,是實相或幻相

  若說幻想實有其所,若說實相沒有實景可見,如斯可說心相否”(智幻)

  答:既信實有其所,往生以後,自有實景可見。

  問:阿彌陀佛之九品度衆生,是衆生有九品往生之謂,若至西方極樂世界,尚有九品之境界否

  (廖武卿)

  答:往生以後,花開悟證均有遲早,是即品位不同。

  問:如彌陀經義蘊注釋“求衣得衣,求食得食,”一節不知究屬何意:若謂極樂世界倘要衣食,何謂極樂,晚自思“極樂世界是不是不必衣食之境地

  ”若謂不必要,何必求衣食之念頭呢

  (林柳淋)

  答:此爲初機衣食之見未泯者,方便示相耳。

  問:釋迦牟尼佛尚須六年之苦修,韋提希夫人與五百侍女,爲何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

  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呢

  (慧德)

  答:承佛神通及威力加被之故。

  問:自皈依佛法,勤念願求生西,常常聽講,臨終之時,若受障礙,不能往生豈不白費其功。在娑婆之時,似須先有師長或是親友,已經往生極樂代爲作證,來招同往西方,比較穩當

  (慧德)

  答:阿彌陀佛四八大願,慈悲無量,神通無邊。常以光照十方國,攝取念佛衆生,不少暫舍,經訓煌煌,難道還信不及

  居士之意,以爲彌陀之平等大慈,反不如師長親友之私愛可靠耶

  此層卻屬誤解。

  問:臨命終時,全家能不哭泣,一意念佛,固在最有利益。別世以後,四十九天念佛以外,要誦什麼經,爲利亡者

  再請問頭七至滿七,有用什麼方法超度好

  (慧德)

  答:不必多生分別。既是淨宗學人,只誦六字洪名,往生咒,彌陀經,便極妥善。如喜多加,可誦毗盧遮那佛大光明灌頂真言,或大悲咒,或拜彌陀忏足矣。

  問:早晚念佛,日間爲他項工作未能持念,又未能即時茹素,尚食叁淨肉,未知于淨修有何妨礙

  (葛曉凡)

  答:檐溜穿石,要在恒久,晨間之課,關于一日薰習,不可疏忽,宜早起半點鍾去作。果忙,但取十念法,不過五分鍾時間,似乎不難作到。余時亦可散持,現食叁淨肉並無妨礙,但希功與慈悲並進,以達到純素爲佳。

  問:阿彌陀經摘注接蒙內釋提桓因(疏鈔撷)“此雲天主即帝釋也。迦葉佛滅時一女人發心修塔,卅二人佐之,今王忉利統卅二天故曰天主”。此迦葉佛應不是當時在座聽經之摩诃迦葉,請示迦葉佛系何時人

  (葛曉凡)

  答:迦葉佛乃過去劫七佛之第六佛,並非釋迦佛之弟子摩诃迦葉也。

  問:淨宗以專心念佛爲往生成佛之道門,禅宗則以難言絕語,專求向上一著,呵佛罵祖,若念一句佛,漱口叁日等事,此則都與淨宗念佛之旨乖違,但誰爲究竟之正門

  請乞一示!(方明)

  答:禅家呵佛罵祖,是爲逗機不得已時偶然之事,並非以此爲專門,切勿誤會!禅淨兩家之法,皆是大乘了義,不過起手方法少似不同,淨家有相易入,禅家離相難尋,至其歸元並無二致。

  問:追頂念佛據說治妄想之最佳方法,有位朋友問我說:“我的妄想熾盛,你說追頂念佛可治,那麼追頂念佛怎樣念呢”!未知若何念法

  及何經有說及

  祈示之!(呂順運)

  答:“追”作追逐不舍講,“頂”作頂接不斷講,即前句之末字方去,急追一句接住,如鑽木取火,不使少停。又如奏樂,必字字逐拍,不使走漏。此法經中未言,乃系古大德經驗之法。

  問:據說命終後八小時方可移動,設若精通念佛之輩,命終後即隨佛往生,何必再等八小時,方可移動,其理若何

  (呂順運)

  答:衆生命根系第八識,投胎先來,死時後去,余識舍時,即現死相,然實非真死。今醫學界已有證明,在現死相之八小時內,誰能知其第八識何時始去,此爲策萬全起見而取此法。(饬終津梁一書內詳)

  問:爲何學佛人(在家出家)每逢相遇,皆揖手雲:“阿彌陀佛”,這是不是把阿彌陀佛當世俗問候之用

  或有其他用意,祈示之!(呂順運)

  答:至心念阿彌陀佛一句,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此語最爲吉祥,相逢稱誦,祝福之意,且使對方一曆耳根,八識田中得到佛種。

  問:無見頂相與肉髻,是一是二

  (大寬)

  答:觀佛經叁日,佛頂肉髻,生萬億光,光光相次,乃至上方無量世界,諸天世人十地菩薩亦不能見。據此,無見頂相,是指頂光也。

  問:坐念佛號,有跏趺,吉祥,降魔各坐法,弟子以年齡稍大,全趺半趺皆不可能,擬采用吉祥二坐法,不知二者以何者爲善

  及其坐法各如何

  請詳示!(大寬)

  答:跏趺有單結,雙結之別,不論雙單,左加右上爲降魔,右加左上稱吉祥。坐時兩手掌向上仰,如降魔坐,左手即加右手上;吉祥坐右手即加左手上。兩大指尖接抵,此名定印,安于臍下。頭脊正直,鼻與臍取一直線,各種坐法,任意自擇,久坐麻木,亦可換腿。

  問:觀經觀世音菩薩,項有圓光,中有化佛菩薩,無量諸天,舉身光中,五道衆生,皆于中現,既度五道衆生到極樂去,因何留一道不攝,豈不有背慈悲平等乎

  (雙木)

  答:天人畜鬼四道皆有修羅,言五指即含修羅在內,各經中亦多有語五道者,若爲易于明了,則又言六道耳。經文並非故留一道不攝。

  問:淨土按臺宗教義,分爲四土,末法衆生帶業往生者,生于何土

  (雙木)

  答:四土往生,但論行持之功夫而分其證得,並不限于何期行者,證何等土也。

  問:當失眠苦不入寢的時候,想起來坐一會,但不知佛教打坐之要領

  (鄭敦)

  答:失眠之人,最宜右脅而臥(即側身右方在下),兩足疊齊,右手托腮,左手搭胯,瞑目調息,放下萬緣。心中默轉“阿彌陀佛”四字,再用耳聽(心轉自有聲相),能入眠固佳,縱不入眠,念歸于一,亦得息養。若要打坐,亦是萬緣放下,默轉佛號。其坐法參上頁答大寬居士之問便知。

  問:月刊上常看到蓮邦國,而是否以佛化國家聯邦之稱

  (鄭敦)

  答:阿彌陀佛願力之極樂世界,蓮花最爲微妙特殊,故稱極樂世界爲蓮邦。由今中國以梅花爲國花,日本以櫻花爲國花,稱梅稱櫻,便可代其國名耳。

  問:念阿彌陀佛經之聲音宜拖長好還是短促好

  每日至少宜念若幹

  (鄭敦)

  答:拖長及短促,皆不相宜。當如小溪流水,不急不緩,念多念少須酌自己時間。但既念阿彌陀經,誦畢宜持彌陀聖號幾百聲乃至數千聲,閱前贈學佛淺說,及歧路指歸,自明大義。

  問:淨宗以九品蓮花爲父母,他宗托何物爲父母呢

  (陸天養)

  答:淨宗是橫超叁界,帶業之識往彼極樂,托蓮化育而生。待悟無生,直證佛果,則無所謂生矣,是往生與成佛爲二層階級。他宗是豎出叁界,斷盡諸惑,見性成佛,即性是佛,安用依托。

  問:阿彌陀經說,其土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西方極樂世界的衆生爲何因要供養他方佛呢

  (陸天養)

  答:供佛積功德,聞法增智慧,若功德智慧不圓,安能成佛

  不積不增,豈能圓滿

  釋迦世尊,亦曾于過去世供無量諸佛,觀世音菩薩亦複如是,故皆圓成種智。往生之人,在未證補處之前,必須上求下化,覺行雙圓,方得證補處耳。

  問:專一持佛的聖號與持往生咒的成就功德有何差別

  (鄧慧心)

  答:並無差別。但事忙人,持咒不如持名方便;臨終時持咒不及持名容易耳。

  問:臨命終時,能得正念,卻是西方阿彌陀佛來接引,或是自己心佛來接引呢

  (慧貴)

  答:是西方極樂世界彌陀來接引,經訓煌煌,何必疑惑。但西方彌陀,乃我平素心中想念之佛,故又說是我心中之佛,恐君誤會。今舉一例:如我與父母遠離多年,心中日夜想念、寫信拍電,催來相聚,一日我之父母竟遂我願而來,便可說我心中父母來也,其理如是。

  問:念佛人積欠債務,到命終時,不幸…

《佛學問答(十叁) 淨土(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