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十二)淨土▪P11

  ..續本文上一頁祈禱,如何

  (童心)

  答:一生極樂,自具神通及無礙辯才,其無礙辯有四,于諸方言辭通達,即其一也。不但此也,鳥鳴樹聲,尚能通達其意,況乎人言。至佛言語,尤爲奇特,只用一音說法,衆生隨類各得其解。明乎本問前段,則知衆生任用何語,念佛誦經,佛皆悉聞,心誠無不感應。

  問:修淨土宗的人,與他宗奉祀佛像是否相同

  (魏伯勳)

  答:各宗多有本尊,是必須依奉者,如淨宗供西方叁聖,華嚴供奉華嚴叁聖,紅密供奉蓮花生祖師,黃密供奉宗喀巴祖師等,是其不同,然供奉釋迦世尊,則無不同也。

  問:家庭念佛堂,挂種種神像,是否相宜

  對于修淨有關系否

  (魏柏勳)

  答:佛尊神卑,不能同列。且皈依叁寶者,只許供奉佛像,明其專一也;否則心中印有多神,自然影響修功。若有其他神像,可恭送其他神廟,佛法平等,雖不供奉,並非侮慢,偶爾遇到,宜起恭敬,如家中父母,義當孝奉,若外客來,亦宜對之加禮貌焉。

  問:聞念佛或持咒必有大感應,能消業障,但未知是消過去之業,或現世之業

  (鍾林招)

  答:不問宿現,一律皆消。喻如嚴冬厚冰,當非一日結成;然春風一吹,即得融解。試問其所解者, 新結乎

  抑舊結乎

  不過解時,由淺而深,有逐漸之相耳。

  問:未學佛前業雖有但無多,學佛之後于今業障更多,有增之無減,未知何故

  語雲好事多魔,寸道尺魔,是此原因否

  或者數世應報之業,在此世使我報盡,始得生西之故否

  (鍾林招)

  答:最後疑者是。

  問:不管任何業障,對朝夕兩課斷然繼續,平時所作課誦不斷,在因業障纏身心中不能靜,雖念佛中其念頭常走開,斯此有效果否

  (鍾林招)

  答:白礬投于濁水,水因澄清,此人皆知者也。然十斛之水,投以白礬一撮,自不能清,力微故也。若能繼續加礬,到以相當量數,水必清矣。要知最後一撮礬之效力,乃由最初之撮礬及繼續之撮礬而來也。

  問:西方蓮池、蓮臺、蓮花化身,或是種種佛、菩薩,都腳踏蓮花。究竟蓮花有何妙處

  關于佛門有何關系

  (李俊)

  答:佛法有權有實,或爲實而施權,或開權而顯實,或廢權而立實,必權實並提,方中道圓融。蓮爲心中之特別品類,一生則花果同時,有權實互即,中道不偏之相,顯示西方淨土切實圓融。此第一義也。娑婆爲穢,西方爲淨,蓮花標出清漣,一塵不染,顯示西方淨而不濁,此第二義也。蓮雖清淨,實出自淤泥,顯示菩提乃由煩惱轉,佛法不離世間覺,此第叁義也。蓮雖亭亭淨植,仍不離開泥沙,顯示西方固屬清淨,總不舍離穢衆,故有乘願再來之宏誓,此第四義也。

  問:信願行叁資糧具足,但是要緊在臨命終時一刹那間念頭,如若水火災厄或被車軋死,這種無可預備念佛,這樣的慘死,能往生否

  (李俊)

  答:念到熟時,自然脫口而出。嘗見世人遇有痛苦,辄能呼天呼娘,而況習熟之佛號

  縱口不能念,而心中分明,是更較口誦有力也。

  問: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時,所見的佛及菩薩以及一切佛說的寶貝,可如我們娑婆世界的物,同樣看得見就摸得著嗎

  還是如電影見有摸無呢

  (陳萬漳)&, lt;, BR>答:見亦有,摸亦有,經雲寶池沐浴,衣供佛,如手摸無,何能浴,何能供

  

  問:常聞老師說九品往生,下品下生是在蓮胎很久,必華開才見佛。但是未開之時,能得自由行動否(慧香)

  答:一花之大,數十裏或數十萬裏,何能拘束行動,但不見莊嚴不聞法音不免沈悶。但此是十惡五逆之徒,偶遇知識,臨終念佛所生者。我輩未造五逆,而又終日修持,如得往生,定不在下品耳。

  問:平時信仰觀世音菩薩,只念菩薩聖號,臨命終時觀世音菩薩能來接引往生否

  (寬萍)

  答:念彌陀往生者,以彌陀本願。即是接引往生,以是之故,亦可不用回向,因法專也。觀音智多方便,普門救苦,不一定接引往生也。縱衆生念觀音專求往生,亦能隨化身,滿其所願,然淨土叁經,教念彌陀,不如依之奉行,合于聖言量耳。

  問: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這極樂世界是否宇宙間的一個星球

  倘是某一星球,過十萬億佛土,距我們世界這麼遠,若依現代天文學家說:“光的速度,每秒跑叁萬萬公尺”一個星的光要到我們的世界,要經幾十年,或幾萬萬光年。那麼,我們要生極樂世界,我們的情識能比光的速度快耶

  或是怎麼生法呢

  如不是宇宙間的一星球,何以證實有其世界呢

  (白永居)

  答:往生極樂,乃以心往,吾人心量之廣,無有窮際,等同虛空,經中雖曰,極樂娑婆,相距十萬億佛土,實則統包心量之中,此不過心一轉移,並不費彈指時間。茲設一喻,虱虮從吾人之右手,如思行至左手,當費相當時間,吾人兩手俱在吾身,若以右手而合左手,豈不在刹那即辦耶

  

  問:現在釋迦牟尼佛是在哪一個世界呢

  如在我們這娑婆世界,佛的慈悲願力皆是平等,我們何以要求生淨土呢

  如說是這世界是穢惡,除了叁惡道之外,十方諸佛國土,或諸天都清淨快樂,何以獨我們世界穢惡呢

  (白永居)

  答:此須分段解之。一、佛固慈悲平等,土卻淨穢有別,淨者樂,穢者苦,爲欲離苦得樂,故求往生西方。二、佛有叁身,法身遍滿虛空,非凡眼所知,應身隨緣而現,自世尊滅度,此世可雲無佛。叁、願力則佛佛不同,如釋加文佛之願力,專向娑婆苦世度衆,亦猶地藏專向地獄度衆也。四、諸天並非究竟快樂,欲天有五衰,色天有叁大災,無色有生死輪回,何得雲是清淨。五、衆生所居土之穢淨,系爲宿業所感而生。

  問:念佛後一定要念回向文嗎

  我想臨命終時,八苦交煎,四大分散,神識昏沈,恐怕不能念,未知如何

  (李永茂)

  答:回向文乃平素所發之一種願力,臨終不須自念,彼時只淨念相繼,信願行叁者,即具足矣。

  問:下品的往生,蓮花未開以前是包在蓮花內的這不是很窮屈不自由嗎

  (李永茂)

  答:亦較輪轉六道,受苦不停,太覺消遙矣。

  問:權教實教的意思是什麼

  彌陀經是權教抑或是實教

  (李永茂)

  答:實是真實不虛,權是善巧方便。彌陀經教人念佛往生,萬修萬去,極樂確有,彌陀現在,以心求佛,以佛印心,心佛一如,事理昭然,乃真實而又真實之教也。然此非深究心法者,恐難洞徹其義,故佛稱曰難信之法。

  問:先父母等生前持長素念佛,敬奉觀音,享壽七十四而終,是否能往生西方,如欲超度當以何法爲佳

  (譚成章)

  答:必解淨土法門,修其因,而後得其果。倘能持素念佛,而專求福報者,僅能得人天之果,所謂如是因如是果也。居士如欲超薦先人,只宜專修淨法,如令尊令堂果在人天,當能賴之往生極樂,如已生極樂,亦能賴之蓮品增高。

  問:每課誦念佛六百,觀音聖號二百,大勢至菩薩二百,清淨海衆菩薩叁聲,大悲咒七遍,往生咒七遍,請問老師對否

  (寬珠)

  答:此亦未嘗不可,倘能增加佛數更佳,如以時間無暇,不妨減念菩薩之時間,改爲念佛。

  問:滅法之時諸經相繼滅盡,只有六字南無阿彌陀佛現在虛空,衆生若肯念者即能往生,實是太便宜。那時是人,現世亦是人,佛即大慈大悲救度衆生,何不現時就現在虛空使人念念往生西方

  何獨優待滅法衆生

  (慧香)

  答: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現在各寺多有寫出貼于壁者,男婦老幼,幾至盡人而知,尚不等于現于虛空乎

  永明祖師曾雲萬修萬去,佛何嘗薄待現在

  且有許多經典,解釋此理,增我正信,我看還是現在比將來便宜。只是一般衆生不肯念耳。

  問:有許多精進專修淨業行者,臨終不得往生是否有下列情形:一、定業難移;二、持戒不慎,偶有毀犯而不自知,也無人提醒,無從忏悔故;叁、在募化,推銷,贈送事不慎,爲所種的惡因所障;四、臨終時爲惡因緣障礙。懇乞解!答若有遺漏尚乞補充。(邵育荃)

  答:此問雖有四句,歸納可分爲二,一爲定業難移,一爲戒行有虧生障。須知此二者,固能爲害,其主因只在“正助”兩功,俱不精進,若能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謹持戒律,尚有何惡緣之可生

  若能行住坐臥,一句洪名,念念無間,尚有何定業而不能轉

  果能如是,是爲自修生力,況又有他力之彌陀大願,六方之佛陀護念耶

  其不往生者料是信願行皆不充分耳!!

  問:修淨土可以橫超四土,這樣容易。但是念佛一法,有時無妄念似進,有妄念似退,有什麼最好的辦法呢

  (周慧德)

  答:淨念能繼,妄念自無。此必有相當功夫,始能作到。以後不必問妄與不妄,但于不工作或不用心力之工作時,莫把六字洪名放去,即是精進不退也。

  問:念佛法門中之般舟叁昧,有所謂“克期取證”者,此不嫌于執相著相,揠苗助長之患否

  (歐陽曼)

  答:此釋尊徹底悲心,不思議最微妙之法門,一大藏經,無不處處弘此,是法八面玲珑,至圓至頓,實非凡夫所能妄測,假若執相,何有于圓,揠苗助長,何有于頓!

  問:阿彌陀佛爲佛中之王,亦爲咒中之王,此說不知出于何經

  (賴棟梁)

  答:彌陀身爲法界藏,光壽悲智俱無邊際,宏願四八,度生無余,功德超乎諸佛,故稱曰願王;阿彌陀不翻,爲是秘咒,只一阿字,便是一切發音之母,八萬四千陀羅尼所由出,叁藏十二修多羅所從演,故亦曰王。不必泥于經典。

  問:甲乙二人同修淨土,甲發願曰:“余命終時必求上品,若以銅臺來迎,誓不往生,願重生娑婆”,其理由爲在此土修一日,勝在極樂修一年。乙發願曰:“余毋求品位高低,眼前若得往生即先往生”,其理由爲菩薩尚有陰陽之迷,先了生死,乃萬穩之計。請問斯二願誰最可取

  (樓永譽)

  答:乙最可效法,甲好爲大言,尚昧淨土之義。但甲之錯在重生娑婆,待取金臺,不知一生西方,得不退轉,一生補處,又何憂乎金臺

  若引懷玉大師爲口實,不知大師希取金臺,仍在當生。

  問:修淨業人欲求延長壽命,以期成就念佛叁昧,增高生品,每日于定課中加…

《佛學問答(十二)淨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