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十)心性▪P2

  ..續本文上一頁:萬法唯心,神通何能例外

  既有其事,何能說是比喻。

  問:“萬事唯心造”如遇鬼時,以此觀念起“不造”之心,可否使之消滅于無形

  (張弓)

  答:此甚微細,“不造”二字,諒非初機所能辦到。多生多劫,已含藏造鬼之種子,若無相當定力,種子或起現行,並非遇鬼,皆是當時念頭所造也。

  問:法相以衆緣所成,故當體即空,法性乃萬有之本體,不假衆緣,何以法性亦空

  (胡正臨)

  答:此空即是性之本體,非空外另有物體爲性也。凡有物體,皆屬于相,相必依空而幻生,此空乃無物質,非無空耳。

  問:“緣生性空”,既雲性空,何有六道輪回

  既雲緣生性空,何者去證涅悟道

  (胡正臨)

  答:“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此答前段。本性原有自清淨,因被無明障敝,故顛倒紛纭。無明淨盡,謂之涅,實則法性重彰,何嘗有證有得。古人詠走馬燈句雲:“若滅心中煙火盡,刀槍人馬一齊收”,可以借喻,此答後段。

  問:既雲本源,佛性本自寂滅,從無始來本自不動,也無生滅,此就理說,至若事(相)上之生滅來去當屬實有,如此則理事已礙,如何是理事無礙

  (胡正臨)

  答:佛性有不變隨緣二義,不變言其體,隨緣言其相,相有生滅,體仍寂靜。借物喻之,水系液質,納碗中則圓,納池中則方,納盤中則短,納桶中則長。液質體也,方圓長短相也,體與相何嘗有礙。

  問:六祖參法性寺時遇風吹幡動,二僧爭辯,經祖開示“非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學人未明此理,若雲禅宗主心不隨動故,則心雖不動,但風幡自是動何,是否心能轉物,以令風幡俱不動

  (胡正臨)

  答:風與幡皆是相,應知萬法唯識,非別有風幡及外境!凡夫迷境不了真心,智者明心知無妄境,所謂“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也。明乎風幡乃識田種子現行,則不誤會心自心,風幡自風幡矣。

  問:真如心性乃天地靈氣所賦我之真我

  死後是否仍歸天地

  若如此求證涅,念佛求生者究竟是誰

  若不歸還是否占爲己有,其理爲何

  (胡正臨)

  答:天地二字,得非指頭上之藍色氣,足下之黃色土乎

  此範圍太小矣。佛家只言心造萬法,無量大千世界,亦爲心造,未聞天地能賦真如。俗雲之靈魂,佛家稱曰識神,是爲心起無明而變,此身死後,識神被業牽引,輪回六道,生死不息!並非散滅,何有歸還天地。若說已有,亦可方便雲雲,然當知浩浩空氣,城中有,野外有,瓊樓绮閣中有,雞棲豚柵中有,大缸中有,小盞中有,請問此氣是上六者之已有欤

  非已有欤。

  問:上承賜答中“心造萬法……心起無明爲識,識被業牽輪回六道……”,如此則吾人之心又從何來

  (胡正臨)

  答:“法爾如此”,無所始亦無所來,無所終亦無所去。初學 驟聞此答,似屬籠統,必深研若幹年,方能明此爲究竟之語也。吾人之心,如是!如是!

  問:此一真法界諸聖所見無自無他,清淨本然,凡夫所見自他分明萬相森羅,處今原子電能時代,物質異昔昌明,用以戰爭殺傷何止千萬,如此說來,心物似乎對立,如何是叁界所有唯是一“心”

  (胡正臨)

  答:原子電能,亦是心中事,戰爭殺人,亦由心中發。

  問:衆生皆有佛性,佛性本來是清淨光明,萬德萬能。那麼凡夫本來是佛嗎

  佛是覺悟者,爲何起一念無明,受了生死輪回苦,自己不能解脫呢

  凡夫修道能成佛是有道理,可是本來清淨的佛性起無明轉變凡夫,很奇怪!(呂正涼)

  答:佛性與圓滿法身佛,是一是二,解有分限。佛性有“本覺”“不覺”“始覺”“隨分覺”“究竟覺”之不同,然皆混稱曰佛性。圓滿法身,則專指究竟覺性而言。譬如金在礦中,泥沙揉雜時,采淘時,熔冶時,提煉時,鑄成器皿時,皆可混稱曰金,此即佛性之總喻。居士未明斯義,故有“佛是覺悟者,爲何起一念無明”之誤會。再知金在礦中,原雜泥沙,雖然是金,尚是礦石。佛性未覺,本有無明,雖具本覺,自是凡夫。

  問:“叁千大千世界”是指凡夫心否

  (許玉霞)

  答:說是心所現,比較明顯。直稱爲心未嘗不可,莫如體用分講,初機易悟耳。

  問:人之壽命,依于命根,命根及依于心,然則心欲求長壽,亦可得長壽乎

  (鍾鈞梁)

  答:妄心是生滅法,可求長壽。真心本無生滅,長壽又何所加乎

  

  問:常聽老師說,佛的法身是盡虛空遍法界,法身佛能來救度衆生否

  (阿鸾)

  答:法身既遍虛空,何有來去,惟法身無相,所度之衆,皆是上根上智者,中下者則不知不悟耳。

  問: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是作何解

  (周慧德)

  答:“即”作就是之義講解。性合妄即名煩惱;合覺即名菩提。妄時虛假,有生有滅,故曰生死;覺時歸真,不生不滅,故曰涅;雖似二其實一也。煩惱菩提,乃合妄合覺之理,生死涅,乃生滅不生滅之事。猶水之與浪不過動靜有別,明乎此喻,思過半矣。

  問:成佛的情識,與凡夫死了後的情識,是怎麼樣的分別呢

  (田倩君)

  答:佛性清淨光明,如大圓鏡,名曰究竟覺性;凡夫心性煩惑重重,如珠裹灰塵,一團黑漆,名曰“情識”。生前亦如是,死後亦如是,此其分別也。

  問:佛學中所說的“無記性”,與告子所主“性無善無不善”,是不是有相同的意思

  (田倩君)

  答:告子所主,是指動物之性體而言,佛學“無記”,是指初次動作之因性,此其不同處。

  問:“明心”須要心悟,而心悟的方法如何

  怎樣叫做心悟

  當心悟時,自身的靈魂與肉體,竟有何種感覺

  才可叫做心悟

  怎樣叫做“見性”,見性時的肉體和靈魂等感覺究竟有如何情況

  (謝元甫)

  答:性本靈明,因被身、邊、見取、戒取、邪等五見惑;及貪、、癡、慢、疑等五思惑,遮蓋得昏昏迷迷,此性被迷,變作靈魂,以故業引投胎。“悟”者悟此本性原來清淨,悟上十事,皆是本性障礙。“明見”者能斷以上十事,本性顯露也。其修法或禅或淨,自必下一番功夫方得,此非肉體之事,然功夫漸進肉體亦起一種感動耳。再進一言,若欲起修,誤投外道,禍且不測矣,亦須慎之!

  問:煩惱不斷,亦可名曰生死不斷是否

  (蕭慧心)

  答:名不必如說是,總是一事一名,比較清楚易懂。論理煩惱未斷,則生死不了,乃是一說因一說果耳。

  問:不執空,不執有,要作中觀,是指世法與出世法兩道合觀,爲圓融無礙,隨順衆生成就方便之法否

  (蕭慧心)

  答:空與有,不能強分作世與出世,乃是包括一切諸法而言,即物說有,離物說空,皆是執著偏見;能解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方是圓融無礙之中道。

  問: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雖經斌宗法師解釋心之一字甚詳,喻雖多,鄙仍不明真心之究在人身何處

  祈示知俾明下懷!(吳亮輝)

  答:這話說來頗不易懂,縱說之極詳明,尚須有一番參悟,方能了解。此心原系空空無體,若以物質求之,則謬之千裏。知是,則心念所至之處,便是心所在處。經雲: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等,其言至精,試思各人之心念,有定所乎

  如疑此語籠統,且看儒家之語曰:“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請參密在人身何處!

  問: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第八分雲:“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此四句偈是指“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否

  (翟孟秋)

  答:此問題古今诤論甚多,最圓融之說法,即是擇經中任何四句,皆得謂之四句偈,不一定泥指四相及六如等,而即便指四相及六如等,亦未嘗不可也。

  問:金剛經分第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及分第二十六“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何解

  (王錫钅奇)

  答:無住是不取著,生心是生清淨心,其義即不著一切相,而行六度萬行也。下偈“如來”指然相之真如法身,前兩句謂俗人但以叁十二相求見如來,第叁句謂如此乃偏錯用心也。初學宜 先讀八大人覺經、四十二章經、十善業道經等,若求名相,可讀梅撷芸居士之“相宗綱要”,以期認識門徑。若開首即閱般若,猶才入幼稚園,教以代數幾何之算法,授以左國班馬之文章也,其不惑者幾希

  

  問:自學佛以來常聽經聞法,始知此心,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無形無相。若言其有,視而不見,若言其無,靈靈覺覺。整日亂跑亂走不肯與我相見。後聽般若心經之時,有徹見心,具足叁智之語,但是叁智之理,未得徹底

  請師再詳細解說。(慧德)

  答:能明一切法之空相,謂之一切智,聲聞緣覺所證也;短一切種種差別之道法,既照其空,又了其假,謂之道種智,菩薩所證也;照空如聲緣所見,照假如菩薩所見,融會通達,皆見實相,謂之一切種智,佛陀所證也

  問:既諸法無常,一切都由因緣和合連續而起,幻起幻滅,絕無實在,何以複有涅真如之說,若能達到真如,則無常之外,應仍有真實永恒之存在

  (徐公起)

  答:諸法之相有二,一者色相,一者空相。色相爲緣合而假有,空相原如如而真空,假有色相,依于緣起,自屬無常。真空空相,本于性空,故無生滅。然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不可偏執,若解中谛觀,自不致疑團橫胸矣。

  問:“非有非空”,是指一切生滅之相,法身是否亦“非有非空”

  (胡之真)

  答:法身正是如是耳。

  問:大乘起信論中,“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作何解

  (沙壬)

  答:此只可略解,若求其詳,須參各家注疏。先釋首句,心指本性,真如是真真實實,不變恒常之義,獨心如是,故有此稱。次釋二句,一切事理,統名曰法。然一事有一事之界線,一理有一理之界線,故曰法界,將所有之一切法界合觀,由大總相。出處曰門,依處曰體,法所出處依處,故曰法門體。再合講之,即謂此心爲何,乃是一真法界整個總相,由之所出之門,依之而起之體也。

  問: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菩薩,及一切有情之共計數量,在無始比現在有無增減

  (智恒)

  答:體無增減,相有變化。

  問:有情與無情之別…

《佛學問答(十)心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