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九)禅觀▪P2

  ..續本文上一頁,此答第二疑。至于第叁疑之“參見”二字,參乃用心去研究,見乃豁然有所發現。再者,學佛初步,不可驟看金剛,躐等而進,恐難領悟,莫若先看益所注叁經,得一輪廊,再閱方等般若,必進門登堂入室,依次第學,方不茫然。

  問: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以此觀法觀五蘊諸欲,心得解脫,吾人臨深淵,履薄冰時,未識應以何法觀之

  (胡正臨)

  答:淵與冰,亦緣起假相,既無實體,自是虛妄。此是叁觀中之空觀法。細玩此問,似有含意未發,不明言故亦不懸測饒舌也。

  問:定中看到五欲六塵,固不能謂正定,倘看到佛相,可稱正定乎

  (許炎墩)

  答:在淨家則可,是爲相應;在禅家則不可,是爲不相應。

  問:學人之思想因傾向相宗及淨宗,所以過去在內地頗愛讀範古農、王恩洋等大德之著作,而對于某一部分禅宗大德之言論,常覺格格不入,即如××等人學人亦視之若魔。看了某一部分人的言論,反而使我退失信心,奈何奈何!尚乞大德有以教我耶!(堯澤)

  答:禅語有聲東擊西之類,學者亦有野狐口頭之徒,假若龍蛇不辨,自然臨歧徘徊。尊意惡禅,亦是執著,要知禅與淨都是尋求一事。不過禅如燒燭尋路,淨如乘車登程,惟末法鈍根真能尋出路者,究有幾人

  多有大事未明,偏去與人鬥嘴,錯搬出祖師臨時契衆之機鋒,硬向一般人身上亂戮,不會祖師意,也學呵罵,此等人斥其爲魔,並不爲過。若對禅學一律視之爲魔,是魔已先坐在自己心中。

  問:靜坐時是否需要合眼後,即以眼觀鼻觀口觀心觀至丹田,而胸中默念佛號心唯而耳聽

  (潘思旭)

  答:亦可如此。

  問:靜坐時或四威儀時,間有小腹發熱,未悉正當否

  (龐乾善)

  答:靜坐有觀注丹田者,便有小腹發熱之象,行住臥如不注念,何能有之。恐此而有他故,但敬奉一言,果學佛則按佛家之法,或禅或淨,采一而專。千萬不可攙雜外道錯謬之說,若誤信之,不但定慧不成,即此假身,現時亦將出毛病也。

  問:佛法一切緣生,請問靜坐時靜中忽生一念,此生起之緣是從何而來

  (鍾觀靖)

  答:第七識不斷恒思量,亂時不覺,靜則知耳。

  問:上次郵呈問題十則,內有一問“靜坐時靜中忽然念起此是何緣”一節,想是四緣中之親因緣未審妥否

  (鍾觀靖)

  答:親因緣系染種子起現行,當然念起,而外境入根時,亦起妄念也。

  問:靜坐雙盤比單盤是否功德大一點,收攝妄念較易;與及身體健康效力大些,兩式有何別處

  乞示。(黃涵)

  答:若論功德,只在定力如何,而與雙單盤腿無與焉。定能深入,而妄念自息,妄念常息,則心神甯靜,身體因之亦健,定屬于內,盤屬于外也。若論生理氣血,則雙盤較單盤勻停而已。

  問:學人極好靜坐且甚感興趣,欲求精微之善法,但看書愈多愈覺難懂,如甚麼“照顧話頭”甚麼“念佛是誰”

  則如墮五裏霧中,所謂夜長夢多,其焦點不外收拾雜念,擬不管一切專向妄魔進攻,務達滅妄爲止,如此一切難題料必迎刃而解,是否有當乞示

  (黃涵)

  答:先生自有方法向妄魔進攻,滅妄爲止耶

  “照顧話頭”,“念佛是誰”

  皆是禅宗斷妄之法,無人指點,當墮五裏霧中。如欲研究,希先揀佛學小冊看之,略得門徑,再實用功,方有受用。

  問:六祖壇經機緣品中載:“一僧問師雲:黃梅意旨什麼人得

  師雲:會佛法人得。僧雲:和尚還得否

  師雲:我不會佛法”六祖爲什麼說:“我不會佛法呢

  ”(陳炳林)

  答:宗門下教人,多重逗機,令其自悟,不予解釋。緣聞講有會不會之別,心悟方是真自己者。故宗下語錄,不許注解。而其所言,皆是觀人觀事觀時,契機而發。有一種問而多種答,有數種問而一種答,有問東而答西,有不答之答,或棒或喝,種種奇特,無非善巧。所謂以心傳心,局外人未大悟者,自是如聾如啞。今問“師雲,我不會佛法”,便是一種啓示。當時六祖既不解釋,今日如何叫我解釋

  

  問:雲門山志裏面說參明話頭是隨便提出,一個話頭使學人用心此種使其一念止百念之法,與淨宗念佛使一心不亂之法同否

  (許智純)

  答:禅宗初本觀心,因其難行,後來演爲參話頭,今人多行此法矣。其意與念佛止妄,大體相同,惟一參一念,一起信求生,一起疑斷惑,是小異處,故古德雲,禅與淨如同—手,不過手掌與手背而已。

  問:六祖壇經曰:“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下文並未再說辦法,請問西方人造罪,尚有何法

  (翟生)

  答:壇經爲祖師教人單刀直入指心見性之訣,必須連其上下讀之,方明其語氣。祖師宗門,教人見性,他偏念佛求生,是腳踏兩船,不如其法,故以方便語呵斥,使學人依法專一。若真認極樂人造罪,則不免徐六擔板矣。如曰“吃茶去”,你即真吃茶去,曰“驢年開悟”,你便真待驢年,那簡直是逼著祖師去面壁。

  問:禅宗開悟行者即證何果位,是否依發心大小而定

  (李明揚)

  答:一人一功夫,各有各境界,豈能一語而概之。

  問:道鍾警明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何解釋

  (陳燈逢)

  答:此偈非初學所宜問,稍一誤會,則落頑空。尤其今日崇尚物質之時,若不會圓解,益增他人斷見之邪也。

  問:坐禅是否觀想,而入定是否由觀想而來,觀想而幻想有何不同

  (蔡世芳)

  答:禅曰靜慮,可坐可不坐,不是專坐即爲禅也。觀想爲另一法門,禅有時亦觀,然非觀想即禅也。至言定與觀之由來,更屬臆度,觀想之法,有借于定,入定之功,亦借助觀,總是二法,有互助之用而已。觀想幻想,名辭不同,實則皆出于“想”,不過一爲方便,一爲妄念;方便者依聖言量,有一定之法則,名曰正觀,能由權而證實。妄念者出自希求,由業識之貪境,名曰邪觀,能由惑而招魔。

  問:禅家諸祖,多教人離心意識參,未見性人,如何能離心意識

  能離心意識參,豈非已見性了

  (潔園)

  答:禅家單刀直入,並不尋枝摘葉,離心意識,乃是正途,參是用功,此是因地。若覺是心,快快離去,覺是意識,亦複離去,畢到離無可離,亦是參無可參,到此地步,還說甚麼

  何嘗教人心意識離後,來學初參。

  問:在壇經雲“而不因禅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若不禅定不能解脫者,應該佛教對禅宗,特別大獎勵的需要嗎

  愚迷請釋疑,道在心悟豈在坐也,這也是指使禅定需要否

  (葉特華)

  答:佛法大綱,由戒生定,由定開慧,此是叁無漏學,解脫之道。禅譯靜慮,不問禅淨律密,其修法皆是求定,統可名禅定。不定何由靜,不靜何由慧,不定不慧,何由解脫。居士以禅當坐解,大是錯誤,然求靜固以坐爲易入,並非凡坐者,即是禅也。

  問:金剛經雲: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請煩注解。(葉特華)

  答:請問居士口中說火,能燒物否

  說水,能解渴否

  若不能,則說火非火,說水非水矣。且經文句,都有承前啓後,若注解得體,必說其連貫處,與金剛無研究者,決非片言可喻。

  問:見思惑,塵沙惑,根本無明與空假中叁觀之關系,古言:“小疑則小悟,中疑則中悟,大疑則大悟,若不疑則不悟”之道理相似嗎

  (張瑞良)

  答:空觀深可斷見思,假觀深可斷塵沙,中觀深可斷根本無明。有疑則參,起參則悟,悟賴于參,參起于疑,故有是言。佛法原則,法法互通,爲清晰計,多各別立科。如人之身,外有五官四肢,內有五髒六腑,雖外內不相似,然卻彼此有關。

  問:妄念不生爲禅,坐見本性爲定,此妄念是什麼

  如起善念是否也是妄念。(鄧志西)

  答:妙明覺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如如不動。動即是妄,念皆是妄,不過惡者爲邪念,善者爲正念而已。但善又分有漏無漏之別,以無漏正念,除代邪念,久而邪去正存,便是藉善巧而進步,再能作到無念而明,即是寂照真心矣。

  問:坐禅“入定”在生理上是否先要打通陰陽二脈,即道家謂任督二脈,能“入定”,是否爲“初禅”境界

  (王超一)

  答:禅法靜慮觀心,今多改參話頭,然皆不有我,況乃色身。任督二脈,是色身中物,若著相于此,求其打通,便是我人四相,禅不取此。能“入定”是修因,“于禅”是修果。

  問:關于六祖壇經雲“惠能爲逃避至四會與獵人同居一十五載,但是獵人所趕來之獸類他盡放生”,獵人哪肯使六祖如此做法,住一十五年呢

  (本如)

  答:按壇經中雲:“時與獵人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此段文理,須善解之,張網捕獸,是以空網按于地上,待獸來投,守網是獵人外出之時,此時正是空網,獵人去後,有獸觸網則放之,非獵人已得者,而與盡放也。且時與獵人說法,獵人出而不獲獸,亦不深責六祖不盡心也。

  

  

《佛學問答(九)禅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