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觀正脈研究

  禅觀正脈研究

  南懷瑾先生講述 李默然記輯

  公案叁生白骨禅

  古往今來,多少世間人夢寐以求出世間的妙法。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論男女老幼,正如古人所說:“學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實在一點不假。禅宗叁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說:“至道無難,惟嫌揀擇。”雖然人人都知道大道原本平凡,平常心即是道,但卻因揀擇無難中的難處,迷惑了多少人群,千山萬水,跋涉種種艱難辛苦而求道求法,結果還是零落歸山丘,依然白骨揚塵,虛诳終生。

  自西元一九七七年初開始,到西元一九七九年底,懷師再度閉關,叁年期滿。于出關前夕,因某法師的至誠啓請法要,師即一笑提筆,寫了明代詩人唐寅的一句詩:“公案叁生白骨禅”作爲答案。看了讓人一頭霧水,更爲茫然。

  可惜讀書不多,爲了追蹤根源,查出唐伯虎的這首全律,原是:

  怅怅莫怪少時年,百丈遊絲易惹牽。

  何歲逢春不惆怅,何處逢情不可憐。

  杜曲梨花杯上雪,潮陵芳草夢中煙。

  前程兩袖黃金淚,公案叁生白骨禅。

  老後思量應不悔,衲衣持缽院門前。

  在唐伯虎這首詩裏,當然找不出佛法與道妙。只是看到文人的錦心繡口,妙筆生花的文字遊戲而已。

  然而文字般若,亦非容易。雖然說詩文只是雕蟲小技,但要仔細推敲,以積學太淺來說,也頗費一番精神。唐伯虎爲什麼說到“灞陵芳草”?爲什麼說到“衲衣持缽”?又要碰上追蹤典故的麻煩了。至于“前程兩袖黃金淚”,還可推測而知他受甯王宸濠迫害的曆史掌故。但“公案叁生白骨禅”,與他又有何幹?爲了“衲衣持缽”,又想到要修道成道而必須出家爲頭陀雲雲。

  再念及蘇東坡答道元佛印禅師的詩:

  瘦骨難支玉帶圍,鈍根仍落箭鋒機。

  欲教乞食歌姬院,猶勝雲山補衲衣。

  談了蘇詩,仍然不得著落,爲了“乞食歌姬院”的故事,還須追尋李唐後主時代韓熙載政治逃難的掌故,愈來愈麻煩。先不說佛法道妙,只從“書到用時方恨少”的角度來講,還不如幹脆請教懷師,接受一番教訓比較省力。結果師說:用心在尋章摘句以求道妙,總是多余,不如用志不分,勤求佛法爲是!雖蒙慈悲解說這兩首詩的內涵,仍然諄諄告誡不可從文字上求。于是蒙師再爲說“禅秘要法”不淨觀、白骨觀等,貫通叁乘修法的奧妙。

  首先師設叁問:

  讀大小乘經律的記載,當世尊住世,所謂正法時期,何以出家衆的僧尼,及在家修士,大多數能立地證果,甚之悟道。所以者何?

  讀東漢以後的佛教史料,包括《高僧傳》初集,《比丘尼傳》等。當佛經叁藏教法,尚未普遍傳人時,中國初期出家衆的僧尼及一般修學者,由禅觀修持而得證果,頗不乏人。自智者大師創立天臺宗教義以後,再加達摩大師東來傳授禅宗心印,直至初唐,單傳一脈而至六祖,禅道普行。又有玄獎大師譯出大小乘經藏,十宗昌盛。從此以後,明理者多,實證者少。甚之,每下愈況,愈來愈差,乃至統統流于口頭禅,皮相佛,所以者何?

  由持齋吃素而到念佛生西。或觀心參禅,而到追求秘密宗乘的修法。甚之,轉入丹道,如宋釋(薛)道光改學丹道南宗。無論禅淨律密,各宗各派,紛紛離情絕俗,號稱專修者多如過江之鲫,而確得悟真證果者,寥若晨星。所以者何?

  經此叁問,尋思至再,猶始終不得要領。

  師雲:無他。正以好高骛遠,足跟自不點地,不從平常心入道而已。且師常言:“最初的,即是最後的。最平凡的,即是最高深的。”列子說:“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如此而已。

  師複雲:當以經律中世尊初傳法藏,從四念處入門以至叁十七菩提道品。尋繹鸠摩羅什法師所傳譯之“禅秘要法”中所蘊藏“不淨觀”、“白骨觀”的秘密,貫而通之,神而明之,依教奉行,虔誠製心而修證之,足以盡大小乘密藏的道妙。何須心外求法,向外馳驅。

  講到“不淨觀”與“白骨觀”等的基本佛法,固皆人人盡知,而人人未以爲然,更啓疑窦,因進而請師再爲慈悲開示。師即默然良久,囑取“禅秘要法”原譯,詳爲開示如次:

  實修禅觀的證驗公案

  時間:世尊住世時期。

  所在地點: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與會聖衆: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诃迦葉、摩诃迦旃延與五百聲聞羅漢,及千二百五十常隨衆等。

  主請修法者:王舍城中一位比丘,摩诃迦絺羅難陀。

  性格:生來聰明多智,博通印度傳統文化的宗教哲學、婆羅門教理。諸如四毗陀論、違世羁經、道術方書、天文與陰陽術數等學,並及一切世間技藝,無所不能。

  但出家以來,經曆多年,于佛法味,獨不得嘗。

  正當世尊入深密禅定,默然不語時,迦絺羅難陀前來請示修法。見佛人定,便轉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面前,請求說法。舍利弗于是爲他解釋苦、集、滅、道——四谛法門的義理,反複分析四谛的精辟道理。他聽了七遍,始終不悟,總是無法生起正信。

  跟著又轉而請教五百聖衆的得道羅漢。他們又同樣的爲迦絺羅難陀反覆解說四聖谛法門七遍。仍然不悟。

  恰好世尊出定。因此,他又回轉身來,請求世尊開示法要。世尊又爲他重演四谛法門,反複深入地講了七遍,結果還是無動于衷。

  此時在旁邊隨緣聽講的五百天子,如法聽習,因而得入初果須陀洹的道果,贊歎備至,以天華供養,作爲報謝。惹得迦絺羅難陀心懷慚愧,默默無言,全身投地,再度拜倒佛前以求忏悔,痛哭悲涕不已。引得旁邊站立的阿難尊者,深爲感傷,挺身而出,叉手禮佛,進而問道:迦絺羅比丘,聰明多智,又多才多藝,何以如此至誠求佛修法,反而不得要領,不能證得法要?

  世尊聽了阿難所問,莞爾微笑,口出五色樣光,繞佛七匝,再從頂門還入。然後說出迦絺羅難陀的叁生公案:

  往昔久遠劫來,當燃燈佛(也正是爲釋迎文佛印證授記的古佛。事迹見于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世尊自說因緣。)——出世的時代,有一比丘,名阿純難陀,聰明多智。正因爲他自持聰明多智,既驕傲,又我慢——見多識廣,多思多慮,懷疑不定。因此,自以爲是,放逸不羁,不肯腳踏實地,專一勤修——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的四念處法。

  因爲聰明多智、驕慢、放逸的重大結習,累積成爲果報,身壞命終,反而墮于黑暗無明地獄。經過長劫,從黑暗地獄出,轉生于極其傲慢狂妄的龍、象之類,達一千生之久。但他在此旁生中,五百生中,常作龍王,五百生中,常作象王——凡具驕暴之氣的各類王者,大多有此難消結習。千生之難滿,因宿習曾根種性的恢複,便舍此畜生道身,又轉生爲人,出家持戒。因此功德,複得生爲天人。享盡天福命終,再來人間。

  他因秉受有多劫以前的聰明多智,以及讀誦鑽研叁藏經文的種性,所以今生值佛教化,樂于研究。但因多生放逸不羁的結習,心多散亂,不能誠信,不肯腳踏實地,勤修四念處法,所以今生仍然不能覺悟。

  迦絺羅難陀跟著阿難尊者,聽佛說到這裏,立刻就從地上起立,長跪佛前,請求世尊教導他如何專心系念一緣的方法。

  世尊便對阿難與迦絺羅難陀說:

  谛聽!谛聽!善思念之。難得你今天來問我,如何才能滅除心中亂想的心賊。這是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諸佛對治煩惱的法藥,同時也是關閉一切諸放逸門的甘露正法。現在我將普爲人天開講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但願你好好谛觀心法,不要再散亂、放逸。

  正當世尊說到此處,當時在場的五十位大比丘,同時請托阿難尊者轉求世尊,准許隨學如何能不放逸的修法。

  世尊便說:我現在不但爲迦絺羅難陀以及與會等大衆,說此法要,同時也爲將來那些懈怠放逸的修行人,說此專一系念法門。並且轉對迦絺羅難陀說:你這次聽受我法,慎莫忘失。從現在開始,應老老實實專修出世的沙門法。

  初修專一系念法

  所謂專修出世的沙門法,應當獨居靜處,鋪好尼師壇(即坐具),整齊衣服,或披服袈裟,端身正坐,左手放在右手上,兩大拇指舒適相拄。閉目,舌抵上腭,攝心凝神,使自安住,不至散亂。

  【此處所用手印,亦可同禅定叁昧正印,右手放在左手上,兩大拇指舒適相拄——七支跏跌坐法。此法隨處可見,不另詳說。】

  【安坐澄心以後,應當觀察默念:“崇高必至墮落,積聚必有消散,緣會終須別離,有命鹹歸于死。”世間無常,必歸死寂的死觀。】

  一.然後意念返視,系念在左腳大拇指上,谛觀左腳的大拇指前半節,如死後初起潰爛,生了膿胞那樣地去想象。

  二.專念谛觀左腳大拇指的膿胞潰爛,化成膿水,露出了非常白淨的骨頭,放著白色的光芒。

  叁.返觀意想中,既見白骨、白光以後,再依次使整個大拇指的肉,分裂開來,見到大拇指節的全節白骨,綻放白光。

  世尊說到這裏,便對迦絺羅難陀說:如此觀想,便是專一系念的法門,你去好自修爲。

  迦絺羅難陀聽佛如此說法,非常歡喜,便去依教奉行。

  他依佛所教,不敢妄作聰明,再自散亂。先從左腳大拇指作白骨白光的觀想。觀想成就之後,再觀第二個腳指,也成就了白骨白光想象。再現第叁腳指,到了第叁腳指的白骨白光觀想成就之後,心量逐漸擴大,就可同時觀起五個腳指的白骨白光,一時俱現。左腳觀成,再觀右腳,也是同樣如此,然後就把心念定止在這五節白骨上,使得心念不再亂跑。如果雜思亂想又起伏波動的話,就再攝心凝神,再歸到當初觀想大拇指前半節的境相,一步一步重新觀想。

  只要大拇指前半節的觀想成就了,全身自然柔軟溫暖,從心胸部位以下,會有暖熱的感覺,到了此時,有此象征,就可達到系心住的境界了。

  【這也就是通說小止觀得初住止境。】

  白骨觀想法

  專一系念,達到系心不亂,安然而住的境界,就要再進一步起心觀想,使足趺(腳背)的肉,向兩邊劈開來,意境上呈現腳背的這五根骨頭,猶如珂雪般的自淨…

《禅觀正脈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談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