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之資糧
如 吉
修證指要《法音》1998年第1期(總第161期)第12頁
修習禅定,必須具備足夠的資糧,就如出門旅行,要預先准備旅費、食品及衣物等生活日用品,才能起行。有關禅定之資糧,主要是選擇處所、威儀,守護戒律儀、根律儀,認識各種障難及其對治,了知所緣之境。以下依次解說。
一、選擇處所、威儀
修定時對處所、威儀的要求,《瑜伽師地論》卷30中說爲處所圓滿、威儀圓滿。
處所圓滿,指有適合于修定的阿練若(即閑靜處),或林間樹下,或空閑室。此處所應具備五種條件:(1)此處自然環境本來幽雅,清虛可樂,能令見者心得清淨,又不致引生疾病,堪任修斷。(2)晝夜甯靜,亦無蚊虻毒蟲等。(3)無獅、虎、豹、狼、人非人等諸恐怖事。(4)隨順身命衆具易得,衣食易于成辦。(5)有善知識攝受,或有有智同梵行者之所居住,便于請教、決疑。
威儀圓滿,也有五點:(1)白天及初、後夜經行、宴坐。經行者,泰國的阿姜查禅師說:“有關行禅(即經行),是在兩棵樹之間,取大約七或八個臂長的直線路徑。行禅其實是同于坐禅的。收攝自己,下定決心——現在你就開始行禅去靜下你的心,期使清澄的“正念”有足夠的力量升起。首先從右腳開始,以正常的步伐來走。隨著你的腳步對自己說“●—哆、●—哆……”,不斷地將注意力集中在雙腳上。如果覺得紛擾不安,便停下來,等到平靜後再繼續走。須清楚路徑的起點、中點、終點,也知道什麼時候該往回走,時時刻刻都“知道”自己在哪裏!……來回行走,如果累了,就停下來,將注意力轉向內心,並平靜地覺察你的呼吸,使心得到休息。”(《以法爲贈禮》,以下簡稱《贈禮》,臺灣法園編譯群譯,1997年山東省靈岩寺弘法社贈經處印,P94—95)(2)中夜作吉祥臥(又稱獅子臥:右側而臥,以左腳壓右腿上,左手置于左大腿上,右手枕于右臉)。(3)坐時結跏趺坐。關于跏趺坐,《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四引《修次》說,應具八點要求:(1)足,結全跏趺,如毗盧遮那佛坐;或半跏趺。(2)眼,不應太閉或太開,垂注鼻端。(3)身,不過份後仰或前屈,自然正直。(4)肩,兩肩平齊。(5)頭,不揚也不低,又不歪向一方,使鼻與臍在一條垂直于地面的直線上。(6)齒與唇,自然合攏。(7)舌,抵向上腭。(8)呼吸,內出外入,勿令有聲、粗猛、急滑,務必使其出入無所知覺,任運自然緩緩而行。此坐式具有五種重要意義:一、由身攝斂,速發輕安;二、由此宴坐,能經久時;叁、由此威儀,不共外道及諸異論;四、形相端嚴,能令見者生起敬信;五、是佛、佛弟子共許共依,賢聖稱贊。(4)端身正願,策舉身令其端直,心離谄曲,調柔正直。(5)安住背念,厭背五欲,于法如理思維,或緣定相爲境。通常來說,修定本來是不可拘泥于行、住、坐、臥某一特定的威儀,但初學者散亂心太重,只有坐式(靜中)比較容易得力。若在坐中修習有一定基礎之後,應在其它威儀中逐步鍛煉,從而養成堅固的定力。正如惟覺禅師所開示的:“如古人所說,“十字街頭好打坐”,先從靜中養成,動中磨煉;動也動得,靜也靜得,最後達到動靜一如,即是真不動義。”(《見性成佛》,1995年8月,四川東方文化藝術研究所編印,P104)阿姜查禅師還說:“這稱作“心理訓練”的,必得在四威儀(指行、住、坐、臥)中練習,不單是坐著,站著、走著、躺著的時候也都要練習。重點是,我們必須知道,每一刻的心境究竟是如何
而爲了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隨時保持正念和清明。”(《贈禮》P15—16)
二、守護戒律儀
佛教的修行是以戒律爲基礎的,修定也不例外。關于持戒的內容,《瑜伽》卷22中分叁點說明。
(一)具足六種要義:(1)安住具戒,對于所受學的所有學處,做到身業、語業無有虧缺。(2)善能守護別解脫律儀,即能守護七衆(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學法女、近士男、近士女)所受別解脫戒。(3)軌則圓滿,即在日常威儀、作事、修善各方面成就軌則,即不違世間風俗,又隨順律儀。(4)所行圓滿,指比丘能遠離五種非所行處:舞廳(或影劇院)、妓院、酒店、各級軍政首腦人物住處、屠戶或劊子手住處。(5)于微小罪見大怖畏,即于微小犯戒之罪,見大果報,以此自警。所以對于小小之戒,雖遭命難,也不故犯。(6)受學學處,于受戒、學戒、誦戒、忏淨等精進而作。
(二)遠離戒律虧損十種因緣。十因緣者:(1)最初惡受律儀,即非爲出離而出家受戒等。(2)放逸懈怠,即隨順毀犯,貪取睡眠等快樂。(3)發起邪願,願爲人天果報而修行。(4)軌則虧損,于諸威儀及所作事,不順世間風俗,不順律儀。(5)淨命虧損,指因貪欲的原故,而以矯詐等非法手段求諸衣食。(6)墮在二邊,即執著苦邊或樂邊。(7)不能出離,指執著戒禁取見。(8)所受壞失,即內行毀犯,外現清淨。(9)太極沈下,指羞愧心、悔悟心差。(10)太極浮散,即于非處生悔或執取、輕蔑、曉悟等。由此十種因緣,令戒虧損。所以持戒修行之士,對此十種應嚴加防範。
(叁)力行叁種觀察清淨因相:即觀察身、口、意叁業,令戒律清淨。謂希當造、乃欲正造身語業時,觀此身語業于自他之損或益,是善、不善性,能生苦、樂,招苦、樂報。苦是有損、不善性、能生苦、招苦報,則攝斂不作,也不與其方便,乃至發露悔除。反之,則令造作,與其方便,乃至歡喜安住。其中觀損益等,名爲觀察;觀察之後,作或不作,名爲清淨。持戒之士,應如是觀察,使戒清淨。
總之,守護戒律儀,即是要安住相應之戒,堅定守護別解脫戒,具足威儀,深信因果,圓滿受持一切學處。
叁、守護根律儀
守根律儀,《瑜伽》卷23—24中,說有守護根門、于食知量、常勤修習
寤瑜伽、正知而住等四項,略說如下:
(一)守護根門:即是在六根對六塵生六識之際,以正念防護,令不起貪、等煩惱。此又分五:(1)密護根門,即以正念防守六根。(2)防守正念,是以聞思修慧防守正念。(3)常委正念,即保持正念,是製伏色等,防範六根起過之緣。(4)念防護意,即在六根對六境生六識時,以正念之力防止非理作意而起煩惱。(5)行平等位,是防護非理作意起煩惱(根境相對之際,不取色等相,不起好惡之情)後,不隨貪等煩惱轉,住平等舍心。
(二)于食知量:欲界色身,必以段食滋養,故修道後,應以正思擇而食于所食。此中又分四:(1)由正思擇食于所食,即以妙慧觀察飲食
口,直至胃中,漸成可惡穢相,狀如變吐,原來色香味等不複可得;此食又經腸道後,除一部分被吸收成爲養分,養育血肉筋骨等,也成爲多種不淨物排出體外;另一部分直接經由腸道變成糞便排出。又以此飲食之緣,發生身中多種疾病。所以對于此飲食,應離貪染之心,適宜而食。出家者還應以慚愧之心受用所施之食。阿姜查禅師也說:“還有,也要覺知吃的動作——咀嚼、吞咽,最後它到哪裏去了
食物對你的身體是好是壞?你都要清清楚楚,也要知道這些食物到何處。”(《贈禮》P100)(2)應非爲驕奢淫逸而受用飲食。(3)爲身安住而食于所食,此身由食而住,由食長養,爲此身住,必得飲食。(4)爲暫支持食于所食,即平等食。指非極少、極多、不宜、不消、染汙而受用飲食,由此飲食,身離饑羸、沈重或諸疾病,堪任修斷,速疾得定。關于飲食之量,“估計再吃五大口就會飽時,便停止,然後飲用足夠的水就行了。……而後無論是禅坐或行禅,你都不會感到沈重,你的禅修將會自動地進步。”(同上)
(叁)初夜、後夜常勤修習
寤瑜伽。此有四義:(1)恒常無間、勇猛精進修諸善品——于白天及初夜經行宴坐,從隨順諸蓋煩惱生起之處加以對治,而淨修其心。(2)以時而臥,不以非時——至中夜分,以獅子臥而作眠息。(3)無染汙心而習睡眠——住光明想,正知正念,思惟起想巧便而臥(以精進心策勵其心,然後寤臥,于寤臥時,時時覺悟)。由于正念,于善所緣攝斂而臥;又由正知,于善所緣若心退失,起諸煩惱,即便速疾能正了知。《贈禮》99頁中還說:“當你躺下來的時候,做右脅臥,專注呼吸,“●—哆,●—哆……”直到入睡爲止。而醒來之時,馬上繼續“●—哆、●—哆……”,好象你從來沒有逃脫過任何一次的呼吸一樣!”(4)以時覺悟,起不過時——睡臥之時,住光明想及精進心相應,因此無重睡眠,非睡眠纏能遠隨逐;于後夜分速疾覺悟,經行宴坐,隨順諸蓋煩惱生處而予以對治,淨修其心。阿姜查禅師說:“談到睡眠,要能清明覺醒,這全靠你自己斟酌。有時你沒有准時睡覺,而早睡晚睡都不要緊。我是這樣子做的——無論晚不晚睡,當我一醒過來,便立刻起床;不要太當一回事地去照顧這個睡眠,當下就斷絕它。如果你醒來之後仍然想睡,就馬上起床,起床去洗臉,然後開始行禅,立刻就去走。”(《贈禮》P100—101)
(四)正知而住:正知,即是爲了趣入善法,所起與如理作意相應之妙慧。正知而住,是“正知”在行時、住時保持不失。
此正知而住,略有四義:(1)依于行業、住業,安守正念、不放逸住。行業者,于村邑等處,往還、睹瞻、屈伸、執持衣缽、食飲、啖嘗。住業者,于自住處,行住坐臥、修習
寤、語默、解勞睡等。《贈禮》98—99頁中說:“無論疲憊或是精神充沛時,都要繼續努力;不管是在禅坐或是行禅,甚至躺臥時,都要觀照你的呼吸。睡前,告訴自己:“我不耽著于恬適的睡眠中”,醒來之後,繼續禅坐。進食時,提醒自己:“我不因貪而食——只是當成醫藥去維持今天的生命,以便有足夠的精力繼…
《修定之資糧(如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