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布施學▪P5

  ..續本文上一頁是上古印度理想中的統治全世界的聖王,有金銀銅鐵四種。佛取轉輪王作譬,比方說他頒令天下百姓,從現在起不得殺生、不得說謊。有一百姓雖然沒有見過轉輪王,但他忠實地執行皇帝的敕令,那就等于直接供養轉輪聖王本人。轉輪王知道他奉公守法,當然也非常高興。這樣遵守王法的人,以不殺害任何生命的善業因緣,死後得生天的果報。這就是說,佛教育你怎樣才能做一個好人,縱然他死了以後,你仍然恪守他的教法,這就是最大的供養。

  大仙當知,若人不見我身色相,不學戒句,爲何所得?若人見我而心 邪見,如提婆達入地獄故。若人于我入涅槃已,善學戒者,彼勝應知。 大仙當知,今我色勝,證一切智,無信衆生能令學戒,況有信者?若 人于我入涅槃已而爲供養,與現供養,等無有異。

  佛告誡毗耶娑,假如有人雖然見到了我的色身,但不按照我的教育方法守戒而心起邪見,那又有何用!這裏舉了佛的堂兄弟提婆達多爲例。他起先是佛的弟子,要佛教他神通,佛沒有答應,他就找另外一個堂兄弟阿難學會了神通。提婆達多一修成功,就自以爲比佛偉大,另立一個派別與佛對立。他提出五條理由(《大毗婆沙論》卷一百二六:“雲何五法:一者、盡壽著糞掃衣,二者、盡壽常乞食,叁者、盡壽唯一坐食,四、盡壽常居回露,五者、盡壽不食一切魚肉血鹽酥乳等。”)反對佛,其中一條是說佛的僧團不吃素,而他是吃素的。提婆達多處處企圖謀害佛,佛就忍讓躲避他。有一次他帶領人准備殺害佛時,地面裂開,提婆達多當場陷入地獄。

  相反,有人雖生不見我的色相,但在我死後,根據我的教育善守戒律,照我的方法去修行,那他的福報就等于供養我的色身一樣。況且,佛的殊勝色相和所證一切智慧,都能感化沒有信仰者來學佛守戒,更何況對信佛者?後繼者雖然沒有跟我學過,但只要依教奉行,就跟現在供養我一樣無異。

  (二)施福不離,如影隨形

  大仙當聽,如汝所問:布施福德,爲在何處?如是問者,譬如葦草, 蕞密稠概,于中火起,若雨墮時,即沒彼處。如是如是,隨何施主, 布施具足,福德和合。信雨既墮,如是福德,即依施主,不余處去。

  毗耶娑見佛時曾問,布施的福報是什麼,它有沒有形相可見?人死後,這施福是以什麼方式隨之而行?布施的福報究竟在哪裏,是放在保險公司,還是放在渣打銀行?

  佛舉了一系列譬喻,說明這個宗教上的重要問題。比如一個葦草叢起火,適天降大雨,火當然隨之而滅。布施的福報,也是如此。這福報即隨著施主的布施行爲而産生,“如是福德,即依施主,不余處去。”你做的好事,所應得到的福報,就像天上下雨熄滅大火一樣,還是在你那裏,不是別人所能得到的。

  大仙當知,如是施福,非有聚處,非有形相。如是施已,施者身亡, 施福不離,如影隨形。是名施者得福報果,福果不失。譬如甘蔗、若 葡萄子,如其不壓不得其汁,壓之則得。非甘蔗中、葡萄子中,現前 和集有汁可見,非在節中,亦非無汁。如是如是,布施財物,如是施 報于彼施主,非住手中,非住心中,非住腹中,而是施報不離施主, 猶如彼汁不離甘蔗、若葡萄子。

  “施福”沒有“聚處”,也沒有“形相”。它不是個有形的東西,可以放在倉庫裏。你只要發心真正做布施,當你死後,“施福不離,如影隨形。”這個福報之果,如影子伴隨你的身形一樣,永遠伴隨著你的生命,從此生進入來生。比如甘蔗、葡萄,經壓榨而得其汁液。並不是說在甘蔗、葡萄中就有這現成的、單純的汁液可見,也不能說在甘蔗節和葡萄中沒有汁液,它就存在于其中每一條纖維、每一個細胞之中。行善布施的福報,也是如此。它不在你施主的手中,不在你的心中,也不在你的腹中。但你做了這個行爲,就有這個布施的果報。等于我們殺了一個人、做了一件壞事,世上的人雖然都不知道,但到哪個時間一定就會有果報的。

  (叁)福報有時,未熟不受

  如是施報,不離施主,未熟不受,命行不盡,不得施報。譬如樹王尼 拘陀子,其子微細,種之在地,則不可見,至樹生時,方乃可見。施 主施福,亦複如是,和合熟時,乃得果報。譬如商人,所赉至少,入 于大城,彼城功德,少物治生,所獲乃多,具足而得。施亦如是,施 時雖微,得福報大。又如蜜蜂,采取華味,而不損華。施主如是,隨 何布施,得果報力,則是施主。如是大仙,施主布施福德勢力。

  一切行爲的果報,就在你本人那裏,但“未熟不受”,我們在社會上經常看到善人的命運遭遇不好,而惡人卻一切順利。這裏頭問題很多,因果不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要時間上成熟,不是一下子可以看出來的。比如樹王“尼拘陀子”,它的種子種在地上,微細不可見,你也不知它將來長成多大。幾百年、幾千年以後,仰頭一看,好偉大的樹啊!人都只看到樹的長大,或只看到成果,不曉得種因在那顆種子上,種豆得豆,種瓜得瓜。所以布施的果報,要等待時節因緣,“和合熟時,乃得果報。”善惡果報,依據的是很科學的因果定律。

  布施的功德,如商人進城,以小本而獲大利。又如蜜蜂采蜜,采集衆多的花粉而成蜂蜜,而對花本身並沒有損害。所以真布施的人,本身並不一定有多大損失,可你那個精神在心理上所得的果報就很大了。這就是布施的“福德勢力”,它所帶來的反應力量是很大的。

  (四)施福不斷,次第傳生

  言施主者,以自施故,得名爲施。雲何受者?受它所施,能消他物, 故名受者。又問雲何爲施福者?于世間中能救能護,能令滿足,得人 天身,故名福德。言他世者,次第傳生,至後世身,故名他世。

  前面已經講過誰才稱得上是施主,這裏佛再重申一下:“言施主者,以自施故,得名爲施。”必須是把自己的東西拿出去布施,才叫施主。拿人家的東西去做人情,不是施主。比如蔡老板非要送我一個西瓜,我已經吃飽了,盛情難卻,只好收下,一轉身就把它送給別人了,這個不叫布施。假如我生了傷寒症,需要吃西瓜,蔡老板給我買了一個,也許吃了就會好,我看到別人也犯傷寒,“你先吃吧!”我送的雖不是自己的東西,但這個是布施。

  有了施主,就有接受布施的對象。“受他所施,能消他物”,我接受了你的布施,並且能夠消受得了,這才是真受者,有功德的。按照這個條件,我布施固然是做好事,你對方也要做好事,因爲你接受了以後有能力去做好事,這才叫做受者。

  那麼到底什麼叫施福呢?佛告訴他:“于世間中,能救能護,能令滿足,得人天身,故名福德。”在現在這個社會中,能救濟人、能保護人、能使人滿足,做了這許多好事,結果死後得生天道。這就叫做福德,這種福德連綿不斷,能帶到來生,“次第傳生,至後世身。”

  ----

  卷下的內容是:五、識的轉生原理;六、報生莊嚴天;七、報生四天王天;八、報生叁十叁天等四章。因篇幅關系,沒有刊出。

  錄自:法音雜志1998年第9期

  

  

《佛教的布施學》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