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玄奘大師
在大唐玄奘傳銅雕啓運儀式上的講話
張化蒙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玄奘大師(600—664)是舉世聞名的佛學家、哲學家、旅行家和翻譯家,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和世界文化名人。他精研佛教大小乘經論以及印度“六派哲學”,發展了唯識學和因明學理論,創立了中國的慈恩宗。與此同時,他還將中國的《老子》等翻譯成梵文,努力地把中國優秀文化介紹給印度。玄奘大師在我國思想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被魯迅先生稱其爲“中國的脊梁”。
玄奘大師于貞觀初年(627—629)西行求法,孤身涉險,曆盡艱難,越過今天的新疆省北路,經西土耳其斯坦、阿富汗而進入印度境內,沿途瞻禮聖迹,講法求道。在大師叁十歲時,到達中印度摩揭陀的那爛陀寺,入戒賢論師門下,學習《瑜伽師地論》等重要著作。
那爛陀寺是古印度規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學府,爲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方的大寺院。其最初建造年代記載不一,今天學者根據玄奘大師的《西域記》和義淨《求法高僧傳》認爲是在五世紀初,由笈多王朝的帝日王(
akrāditya)爲北印度曷羅社槃社比丘(Rājavam
a)興建的。後來曆代擴建,形成印度的第一大寺,到玄奘大師去印度時已有六大院,義淨去時則發展到了八大院,規模異常宏偉。關于那爛陀寺的大規模擴建,似乎都與唯識學大師世親論師有著極其緊密的關系。據《婆薮槃豆傳》記載,世親深得笈多王朝的正勤日王和新日王兩代的信仰,在世親先後同數論、勝論外道辯論獲勝後,正勤日王和新日王都贈與叁十萬金,世親便用這些金子擴建了那爛陀寺。另外,玄奘大師《西域記》裏也說到世親在阿逾陀壽終。玄奘在印度時還看見過世親講學的場所,規模很大,受教者中有各國國王以及各學派的學者。
那爛陀寺最初是瑜伽唯識學派的中心,其後演變成爲密教的一大中心。住持該寺的大多是印度佛教史上著名的學者,如唯識學派的無著、世親、護法、戒賢等,都曾先後在此講學,或擔任本寺住持。此外,我國及東南亞諸國許多僧人也來到該寺進行學習,其中最爲著名的如我國玄奘、義淨等;新羅的慧業等。並且來我國進行佛經翻譯的諸多譯師中,有很多都是在那爛陀寺進行了學術熏陶,主要有波羅頗迦羅蜜多羅、地婆诃羅、善無畏、金剛智等。
玄奘大師在那爛陀寺除學習《瑜伽師地論》之外,還學習了《顯揚》、《婆沙》、《俱舍》、《對法》、《順正理》、《集量》、《中》、《百》等論,鑽研諸部,凡經五年,其內容涉及唯識、毗昙、因明和中觀等。其後,玄奘大師遍遊五天竺,曆谒名賢,叩詢請益,尋求梵本。十二年後反還那爛陀寺,依戒賢論師之命開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並作《會宗論》融會中觀、唯識二宗,作《破惡見論》破斥小乘論師的《破大乘論》。因而名震五印。戒日王等聞名,競相禮谒。
玄奘大師四十一歲時,戒日王于曲女城爲作無遮大會,參加此次大會的有五印度的十八國王,以及大小乘僧和婆羅門等七千余人。玄奘大師受請爲論主,稱揚大乘,提出“真唯識量”頌,懸于會場門外,經過十八日,竟無人發論駁難。戒日王益增崇重,十八國王歸依爲其弟子。玄奘法師也因此被大乘學者稱爲“大乘天”,小乘學者稱爲“解脫天”。貞觀十七年,玄奘大師正式東歸,經由今天的新疆省南路、于阗、樓蘭而回國。即使在玄奘大師離開那爛陀寺很久之後,那寺的同學還一直非常憶念他。玄奘大師在返回中國的多年後,那爛陀寺的僧人慧天寫給玄奘大師的信中說,玄奘的崇仰者每天還在對玄奘鞠躬致敬。
玄奘大師于十九年中一共翻譯佛教經論75部,1335卷。主要典籍有《大般若經》、《瑜伽師地論》、《大毗婆沙論》、《俱舍論》、《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等,可以說是將其印度所學盡傳至中國。玄奘大師的佛學思想及其貢獻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一、五種姓說。進一步發揮了印度戒賢一系五種姓說,也就是把一切衆生劃分爲聲聞種姓、緣覺種姓、如來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認爲根據人的先天素質可以決定修道的結果。玄奘大師在此總赅印度諸家的學說,對五種姓說作了系統的闡述。
二、唯識論。玄奘大師及其學派主張,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類的自我)不是其獨立存在的,而是由人們的心識變現出來的,也就是“唯識所變”。其中最根本的心識稱作“阿賴耶識”,是世界各種事物、現象的根本。
叁、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唯識學系中就十分發達。世親之後,經過陳那和護法的發展,因明和唯識學說就緊密地結合。玄奘大師在此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識量”。回國以後,除翻譯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並對因明辯論、論證的性質作了精細的發揮,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對立破的理論進行了精細的分析。
四、創立慈恩宗。玄奘大師及其弟子窺基都住于慈恩寺,所以稱爲慈恩宗。慈恩宗又叫法相宗、唯識宗等,該宗立五位百法,分判有爲、無爲等諸法,明萬法唯識之旨。
玄奘大師之學,博大精深。一時碩彥,俱集門下。神昉、嘉尚、普光、窺基,號稱“奘門四哲”,都是法相大家;普光、法寶、神泰,則稱俱舍叁大家;窺基、神泰、順憬又爲因明巨匠;新羅高僧圓測,爲玄奘神足,新羅元曉,爲華嚴大家;西域利涉,爲護法名僧;南山道宣爲之證義,乃律學宗師。因此,玄奘大師不僅爲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爲我國佛教的發展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
杭州是有著2200多年的曆史文化名城,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同時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勝地,自古便有“東南佛國”之稱。杭州佛教始自東晉時期,印度高僧慧理來杭,連建了靈鹫、靈隱、下天竺翻經院等五刹,是杭州建寺之始。其後,印度僧人寶掌禅師又修建了中天竺。可以說,我們杭州佛教從一開始便有與印度佛教進行友好交往的傳統。今天,座落在中天竺的杭州佛學院,在與時俱進,順應社會潮流的同時,還秉承了佛教的優良傳統,特別是對玄奘大師所弘傳的唯識學及因明學給學僧進行了系統的傳授,以使玄奘大師的學說和精神能代代相傳,薪火相續。
今年是“中印友好年”,玄奘大師可以說是中印友好交往中的代表,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由周恩來總理和印度尼赫魯總理倡議修建的印度那爛陀玄奘紀念堂,也在今年徹底完善修複,並作爲“中印友好年”的活動項目之一。在此殊勝的因緣下,我們杭州佛教要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積極投身于中外文化的友好交流,爲佛教在新時期的發展,爲祖國的文化繁榮,爲世界的和諧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