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玄奘法師的西行求法之路

  玄奘法師的西行求法之路

  

   唐僧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從宋朝的《大唐叁藏取經詩話》、金朝的院本《唐叁藏》、元朝的《唐叁藏西天取經》雜劇,到明朝的小說《西遊記》,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已經流傳了1000多年直到今天。然而許多人並不了解,唐僧就是我國唐朝著名的翻譯家、旅行家、叁藏高僧――玄奘法師。

   公元640年,41歲的玄奘遍遊了包括現今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五天竺國後,再次回到摩揭陀國伽耶域的那爛陀寺。那爛陀寺是當時印度最高的佛教學府,首座戒賢人師繼承了大乘佛教先師龍樹、無著、世親、護法等的學說,精通瑜伽、唯識、因明、聲明等學說,是印度當時最傑出的佛學大師。戒賢大師親自爲玄奘開講《瑜伽論》,曆時15個月之久。在那爛陀寺期間,玄奘法師遍覽了一切佛教經綸、兼及婆羅門教和各種梵文書籍。由于玄奘法師傑出的才華和僧格,戒賢人師恭請玄奘主持全寺的講席。按照古印度的習俗,只有精通經律的高僧大德才有資格獲此殊榮,而承擔全寺的講席。爲此,玄奘法師爲全寺僧衆開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等。他論述精微,說理透徹,邏輯嚴密,且用梵語和印度語開講,聽者踴躍,頗受大小乘論師的歡迎和稱道。

   當時,有一個叫師子光的高僧也在寺裏主講過大乘佛教重要經典《中論》和《百論》,而對“瑜伽”學說卻又心存偏見並時有非難。對于熟知《中論》和《百論》,又精通《瑜伽論》的玄奘來說.大乘佛教的“瑜伽”和“中觀”學說對佛教哲學思想各有發揮,二者殊途同歸,並不向背。但是,由于人們不能融會貫通,遂以爲二者相互矛盾,就彼此排斥,這是說教傳法的錯誤,而非佛教理論本身的缺點。

   爲了調和兩個學派之間的矛盾,玄奘法師特意用梵文寫了《會宗論叁千頌》,其意是告訴人們如何正確地認識這個問題。遺憾的是玄奘的這部重要論著早已遺失,並沒有流傳下來。

   戒賢大師與僧衆看了玄奘的《會宗論叁千頌》後,大加贊賞,並把其文書懸挂在寺門向外宣示。師子光看後便憤然離開戒賢和菩提寺。隨後,他邀請了一個叫旃陀羅僧轲的東印度學者,一同到那爛陀寺決意與玄奘一辯高低。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旃陀羅僧珂在辯論會上,讀了玄奘法師寫的《會宗論》後,便一言不發,悄無聲息地離開了寺院。

   此時的師子光才感覺到自己的學識和修爲遠不及中土高僧玄奘法師。誰也沒有想到,一年後,師子光再次返回印度著名的佛教大學那爛陀寺,與玄奘法師握手言和、重歸于好。

   在印度的曆史上,辯論是人們探求真理的一種傳統方式,它既神聖而又慘烈,印度的傳統文化與哲學思辯精神即是在這種自由的論辯氣氛中不斷發揚光大的。

   在那爛陀這座印度最高的佛教學府裏,玄奘曾多次與不同派別的高僧開宗論辯。有一回,一個順世派的高僧寫了40條教義,高挂在那爛陀寺的門口,宣稱:“若能駁倒一條的,甘願斬首認輸”。一連幾天,沒有人敢應對順世派學者的論難。

   面對尴尬的局面,玄奘依然接下了高挂的40條教義。他請戒賢大師等人作證,與順世派高僧進行論辯。雙方舌戰數日,最後順世派外道默言不語,表示服輸,並請求斬首發落。而玄奘法師則笑著說道: “和尚戒殺生,你既已服輸,就做個侍從吧”。從此,這位順世派高僧成了玄奘的隨從弟子,而玄奘後來也向他請教過《破大乘論》中的許多問題,並找出了其中的謬誤,寫出了他著名的一千六百頌《破惡見論》。

   公元641年的正月,戒日王在曲女城舉行了印度佛教史上最大的一次論辯大會。近鄰的18國國王,熟悉大小佛教經乘的3000多僧人,婆羅門和其他教派的教徒2000多人,以及那爛陀寺的1000僧侶也參加了辯經大法會:可以說,全印度最著名的學者和高僧都參加了這一空前的佛教盛會。此次大會的中心人物,便是大唐和尚玄奘法師。

   據說,大會的第一天,玄奘被大家公推爲論主,他提出的辯論主題是《破惡見論》。另外,玄奘也在那爛陀寺的門口懸挂論題。按照印度傳統的論辯規矩和要求.玄奘聲明說: “如果這篇論文中有一個字沒有道理。能駁倒的話,當面斬頭相謝”。可是,大會持續了18天.沒有人出來反駁,大會就此宣告結束。依照古印度的傳統。凡是在辯論中勝利的人都要騎象在城中遊行一周,盡管玄箋再叁謙讓,但是戒日王不肯違反傳統的儀軌。在衆位高僧大德和信衆們的簇擁下,玄奘騎像周遊曲女城。信衆們高呼“中國大師宣講大乘佛法,沒有人敢出來反駁,大家都應知道”。

   在這次辯論大會上,玄奘贏得了最高的佛教稱號,大乘佛教稱他爲“摩诃耶那提婆”,意思是“大乘天”。而小乘佛教稱他爲“木叉提婆”,意思是“解脫天•。無數的佛教信衆向玄奘焚香散花。從此,玄奘博學多才的聲名遠播五大天竺國,成了印度家喻戶曉的人物。

   曲女城大會論辯結束時,玄奘法師已42歲,在印度、斯裏蘭卡、尼泊爾等地參訪遊學了15年之久,已經是滿腹經綸,回國心切。這年,他向戒日王提出回國的心願,而戒日王再次請求玄奘參加印度五年一度的75天的“無遮大會”後動身不遲。對于這位以佛法治國,且又賢能開明的戒日王的請求,玄奘只能以報恩的心願,默然許之。

   在此期間,玄奘法師受到戒日王屍羅逸多的熱情款待和高度稱贊。他也向戒日王介紹了大唐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民俗文化,還特別向戒日王介紹了唐樂大曲《秦王破陳樂》,以此稱頌新登基的唐太宗,傳揚大唐文化。

   無遮大會結束後,玄奘向戒日王等辭行,戒日王和鸠摩羅王以及那爛陀寺的僧衆一再挽留。鸠摩羅王甚至答應玄奘法師,如果留在印度,他願意爲玄奘建造100所寺院。然而,這一切都沒有動搖玄奘法師回國的決心。

   沒有多少中國人在印度的曆史上,如此受到人們的歡迎和愛戴,也如此受到國王和民衆的頂禮膜拜。玄奘動身離開那爛陀寺的那天,據說,整個摩揭陀城中萬人空巷,百姓都來爲這個中土和尚話別辭行,依依不舍。

   據說,戒日王等衆臣相送法師數十裏,嗚咽而別。《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曾記述道:“王更附鳥地王大象一頭,金錢叁千,銀錢一萬,供法師行費。別叁日,王更與鸠摩羅王、跋吒王等各將輕騎數百複來送別,其殷勤如是。仍遣達官四人,名摩诃憚羅。王以素�圩魇楹炷喾庥。皇勾锕俜钍樗頭ㄊλ�經諸國,令發乘達送終至漢境”。

   公元643年的春天,玄奘用大象、馬匹馱著他曆年來所搜集的佛教經論、佛像和中亞、南亞特産的奇花異果種子,滿載著榮譽和印度人民的友誼踏上慢慢歸國的思鄉之路。行至于阗國(今新疆和田)時,他向唐太宗上表陳述了自己西行取經的經曆。唐太宗接到他的上表後,即派人前往迎接。

   兩年之後,也就是公元645年的正月24日,遊學了近110個國家的玄奘法師,終于回到了他闊別17年的大唐長安,受到了朝野僧俗的熱烈歡迎。據說,長安城偌大的城門被擁擠得水泄不通。第二天,在長安壯畫的朱雀街南端,玄奘法師爲衆人展示了從中亞、南亞曆經千辛萬苦所帶來的佛經、佛像等。據說,前來參觀的信衆隊伍排了幾十裏路,可謂盛況空前。

   不久,唐太宗在洛陽召見了這位當年擅自偷越國界,而去印度舍身求法的一代高僧――玄奘。據說,唐太宗曾詳細詢問了玄奘周遊列國的見聞,而玄奘也一一說明。作爲皇帝的太宗勸說玄奘還俗作官,但玄奘婉Q言謝絕.表示決心獻身于佛經翻譯事業。唐太宗雖然無奈.但是他希望玄奘寫出自己西行求法取經的見聞經曆.並翻譯從印度帶來的20夾,657部佛經。

   公元645年3月1日,玄奘法師回到了長安弘福寺,開始了他大規模的佛經翻譯工作。從那時起直到他圓寂,玄奘勤奮不懈地譯經長達19年之久。在他的主持下,一共翻譯出的經論共74部,1335卷,1300萬字,從翻譯的數量來說玄奘是中國佛教史上譯經最多的一位法師。因此,他也被稱爲中國古代“四大翻譯家”之一。

   在玄奘譯經的過程中.他還口述了一部講述自己西行求法艱難曆程的遊記,這部偉大的著作就是由他弟子辯機記錄和整理的《大唐西域記》。遊記共有12卷,公元646年口述完畢。本書詳實地記錄了玄奘離開高昌國後,以及他在17年的勝迹巡禮中,所經曆的110個國家的山川地理、曆史沿革、風土風物、宗教信仰和民族風情等。這部偉大的遊記成了後來研究西域、中亞、東南亞”諸多國家曆史地理、民族風俗以及語言學等重要的經典曆史文獻。

   在進行梵文佛經中文翻譯的同時,玄奘還將印度早巳失傳的《大乘起信論》從中文翻譯成梵文。他還應印度鸠摩羅王的請求和唐太宗的旨意,把中國古代曆史上最名的道家經典《老子》翻譯成了梵文,促進了中印兩國宗教文化的交流。

   位于西安市的大慈恩寺,既是當年玄奘法師的翻譯場所,也是他講經說法的道場。在這裏,玄奘法師及其弟子們創立了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法相唯識宗,同時也培養了一大批佛教人才。

   據說,玄奘的門下弟子有3000之多。玄奘的日本弟子道昭,回國後開創了日本的法相唯識宗,流傳至今;朝鮮弟子圓測、順景將法相唯識傳播到了朝鮮,對日本和朝鮮的佛教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唐高宗麟德元年,玄奘從事譯經已有19個年頭了。這年的正月初一,玄奘正在翻譯《大寶積經》,他突然感到心口一陣絞痛。此時,他知道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一天,他告訴身邊的弟子:“有爲之法一定能減滅幻影,形體這種虛幻的東西是不能長久的。我到65歲,一定會死的,現在誰有問題,可速來問”。身邊的弟子們大爲驚異地問:

   “您年紀還沒有到耄耋,爲什麼要這樣說呢

  ”玄奘法師平靜地說:“此事只有我自己知道”。 其後,玄奘向佛像頂禮告別。有門人要外出時,玄奘對他說:“你去吧,我現在就與你告別了。你再也不用來見我了,來了也見不到我”。

   公元664年,唐麟德元年的正月初九,玄奘告訴寺中的弟子說:“我要死了,經裏說,身體是令人厭惡的,就像死狗一樣。我死以後,把我的屍體安葬在寺院安靜的地方”。說完他便躺下來,閉上眼睛,只看到碩大的蓮花,聖潔清麗。到了2月5日半夜,玄奘法師圓寂于玉華寺,走完了他舍身求法、覺悟人生的成佛之路。

   公元664年4月14日,長安城東古老的白鹿原見證了佛門曆史上一段難忘的曆史記憶。遵照玄奘法師死後葬于白鹿原的遺囑,唐王室在這裏隆重舉行了盛大的玄奘法師圓寂荼毗法會。據說,長安城500裏內,有100萬人前來參加這位大唐叁藏法師的荼毗儀式。而有3萬多信衆自願露宿在玄奘法師的墓葬旁爲其守靈念誦佛經。

   玄奘法師圓寂後,他的遺骨也像他生前遇到的顛沛流離一樣,幾經掘墓、幾經流離、幾經安放:公元669年,也就是玄奘圓寂5年之後,唐高宗命人把玄奘法師火葬後的遺骨,遷埋在今天西安市境內的著名寺院草堂寺,在那裏建造寺院和佛塔,而將玄奘的遺骨供奉在塔內。可是好景不長,一代大師在這裏也沒能安靜地修養幾年。唐朝末年,供奉玄奘法師遺骨的靈塔,又在一片戰火中遭到了破壞。

   到了宋太宗執政時,也就是公元998年。一位叫政可的和尚在終南山的紫閣寺找到了玄奘法師的頂骨,將其珍藏供奉起來。宋仁宗天啓五年(1027),這位仁宗皇帝又命人將玄奘法師頂骨恭送到南京長幹寺東岡塔供奉。1386年,已經是明朝朱元璋執政的第19個年頭。這年,大唐叁藏法師的頂骨,又一次被遷移到南岡的叁塔寺中供奉,從此便湮沒無聞。

   直到1942年,抗日戰爭的烈火在中華大地熊熊燃起,人們又在南京中華門外的南岡叁塔寺發現了一個石函,裏面裝有一塊高僧的頂骨舍利,這位高僧就是大唐叁藏法師――玄奘。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這位被中國人民崇敬的高僧頂骨卻又被日本人強盜般運到了海外日本。

   大慈恩寺是故都長安最著名的寺院,西安人習慣稱它爲大雁塔。當年玄奘法師在慈恩寺翻譯佛經時,爲了收藏和安放他從印度千辛萬苦攜回來的佛經、佛像,就在慈恩寺的西院建造了這座佛塔。這座佛塔仿照印度的建築樣式,共有7層,高180尺。據說,當年玄奘法師與工人們一起挑起擔子,搬運磚石,親自參加了建塔的工程。

   玄奘法師在古代極其困難的交通條件下,“乘危遠邊,杖策孤征”。17年中行走了5萬裏路,遊曆110個國家,這在世界曆史上的旅行家中極其罕見。正像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所評價的“在到過印度的許多中國人中,玄奘法師無疑是最偉大的一個,他是中印文化合作的象征”。

   的確,他不愧爲魯迅先生所稱贊的那樣是――“中國的脊梁”。

  

《玄奘法師的西行求法之路》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