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玄奘精神
寬池法師:尊敬的增勤大和尚慈悲!清華大學國學班的同學們、各位精英們,大家下午吉祥!我們在西安的街頭隨便問路,大雁塔是個婦孺皆知的地標。唐僧(指玄奘)也不例外,他已經和大雁塔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每年有成千上萬的人來朝拜大慈恩寺,都是受玄奘的精神感染而來到的。可以看到,每天在大雁塔的南北廣場,不斷的人流,無論是白皮膚、黃皮膚、黑皮膚,分不清他們來自何方,但我們知道,他們來到這裏,要將神話中的玄奘大師還原,感受玄奘大師的精神。我住持護國興教寺,是玄奘大師的靈骨塔所在處,他圓寂後葬埋在興教寺。很有緣和大家聚會,在慈恩寺共享佛法,共享長安的曆史淵源,將玄奘大師的精神與大家分享。願大家在中秋佳節即將來臨的美好時刻,因爲這次殊勝的因緣,見到心中的明月,感受玄奘大師的精神!
玄奘大師追求真理、不惜身命,他的身迹與功績,不是我們語言能表達的。他博聞多見,精通大乘、小乘及世間各種學說,可以說二谛圓融,品德與智慧都很圓滿。大慈恩寺是玄奘大師率領門人講學與翻譯佛經的地方,其中的大雁塔爲藏經之地,千余年來一直爲人們所向往。玄奘大師出家後在各地參學,研究大乘、小乘等等。由于當時佛教傳入中國,經典有限,很不完備,衆有所說,各有不同。深感異說紛纭,爲了一統佛法,發揚經文,玄奘大師發大心決定西行求法,雖未得到唐太宗的批准,但仍偷渡出境,以求得到佛教真理。法師西行,曆盡千辛萬苦,將各國佛教的大小經典廣泛學習。他在那爛陀寺從戒賢法師學習《瑜珈師地論》、《中論》、《百論》等,被選爲深通叁藏的十子之一。
法師通達內外、大小、空有教義,又能會通融合,可以說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法師爲了護衛真理、破除外道,寫成《致惡見論》;爲了建立中道觀、息滅空有之爭,寫成《會通論》;在那爛陀舉行的佛教辯論大會上,他知識廣博,口若懸河,萬人景仰,以大乘人爲大乘天,將小乘人歸爲解脫天。又因參加無遮大會,受到帝王、宰官、僧學、大衆的崇拜。玄奘大師終其一生都在不停地追求真理。他取得的成就,都是因爲他有堅定不移、追求真理的精神。他堅持不懈,爲法亡我,西行路上,曆經艱險阻攔,走過八百裏大沙漠,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有時忍饑挨餓,有時盜賊威脅,但法師志向堅定:不求大法,勢不東歸!他這種爲法亡我、不怕犧牲的精神,體現了大乘菩薩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精神。西行路上,毫不動搖,絕食叁日,回國以後最終寫成《大唐西域記》,記載了西至印度的山川、物産、風土人情,記載了大量的曆史,開闊了中國人的視野,豐富了中華文化寶庫,是中外交流史上的傑作。
法師翻譯佛經十五年,共譯出經論七十五部,達一千叁百叁十六卷之多。其數量之巨、譯文之精美、內容之完備,實超前代曆史。法師白天譯經,晚上繼續;叁更暫眠,五更又起。除譯經之外,每天在晚飯後還抽出時間,講解《成唯識論》,回答疑問。(玄奘)不辭勞累,講學傳道,也是空前絕後的。在面臨困難時堅持不懈,法師以超人的毅力、從容的態度和執著的精神,不達西域,誓不罷休,常人難以想象。對現代人來說,法師的這種精神對我們有深刻的啓發意義。
玄奘大師包容、開放、融合,他爲求佛法真谛,遠行西域,是與唐帝國疆域的擴大、國名遠揚相適應;遊學印度,精通佛經,被印度稱爲大乘天。日耳王派人護送玄奘大師回國,致書唐太宗,表達兩強共榮、互結友好之意,從而確立了與印度爲友好鄰邦。促進兩國文化交流,玄奘大師功績第一。回國後,玄奘大師教導弟子,全國人才聚于門下,門下人才濟濟,因此,長安成爲世界佛學中心。亞洲諸國,如印度、朝鮮、日本等國的佛教徒聞風而來、雲集長安,(長安)成爲國外僧人求學之處。
玄奘大師西行求法之後,數以百計的後繼求法者不斷出現,他們給異域如印度、尼泊爾帶去了中國的文化,如藝術、繪畫等;還將印度的數學、醫學、製糖等技術傳入中國。玄奘的西域之行,是唐王朝通過文化交流傳遞和平信息的美好體現。在玄奘的身後,日本著名的中唐八大家等都對中外文化的交流有重要的影響。日本法相宗有四個宗派、86座寺院,一個寺院信徒十多萬人,也是得益于玄奘大師的光輝。用開放的心態與各界交流,是玄奘大師之所以成爲法門領袖的重要原因。玄奘大師的精神是堅持不懈地追求真理,並將真理圓融,智慧傳播。
如今,我們超越時空去感受玄奘大師的精神,也更加感受到玄奘大師一生追求、傳播真理的精神是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的。這幾年,關于玄奘大師的話題很多,這說明玄奘大師的精神與(他)所宣揚的真理得到了重視。玄奘大師的精神是什麼?我希望大家積極去感悟,因爲佛教注重的是體驗。我們這次活動“長安悟佛禅”,只有自己感悟,才能自己幸福。感悟是由心而來的,我們今天聚會在神聖的大雁塔下聆聽與交流,是一個開始。也更希望大家走進玄奘、感悟玄奘,啓迪人生,與大師的精神對話、與自己對話。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