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唐高宗與玄奘法師(趙文潤)

  唐高宗與玄奘法師

  趙文潤

  唐高宗李治是一代文化巨匠。他尊儒崇道信佛,兼容叁教,促進盛唐文化的發展[1]。他崇信並保護佛學。從他與玄奘法師的新密關系上,可以看出他對發展唐代佛教文化的貢獻。

  一 太子李治關照玄奘法師入住慈恩寺

  唐高宗李治自幼熟讀經史,“寬仁孝友”[2],顯著特征是“仁孝”[3]。即位後,他便以儒家經典治理天下。永徽四年(653)叁月,高宗“頒孔穎達《五經正義》于天下,每年明經令依此考試”[4]。高宗繼承祖、父傳統,尊崇道教始祖老子李聃爲李皇家族的祖先。乾封元年(666),高宗下诏追封老子爲“太上玄元皇帝”。儀鳳叁年(678),又下诏以《道德經》爲上經,道士隸屬宗正寺,使道教成爲唐朝的李皇家族宗教[5]。

  高宗特別信佛。佛教誕生于古印度,自西漢末傳入我國內地後,經過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廣泛傳播,己相繼出現洛陽白馬寺、扶風法門寺、嵩山少林寺等寺院。到隋唐之際,佛教便進入全盛期,開始中國化,並産生各宗派。隋文帝、炀帝皆崇佛,廣建佛寺、佛塔,使隨朝佛教經典迅速增多,“民間佛經,多于六經數十百倍”[6]。唐朝21位皇帝除後期武宗外,都不同程度地崇佛。高祖支持修建佛寺,把京城一座宅第贈給僧人昙崇,並賜名清禅寺。太宗曾將一部分佛經贈給五品以上的京官和諸州刺史。貞觀十九年(645)春正月,玄奘法師從天竺(古印度)取經回到長安。時太宗在洛陽籌劃征高麗的戰爭。西京留守、宰相房玄齡遣宮迎接玄奘。當玄奘進入長安城裏,朱雀門街,大道兩旁,數十萬僧尼、官吏、百姓迎候,“人物喧擁,取進不前”[7]。遵照太宗的旨意,房玄齡將玄奘安置在修德坊內弘福寺(今西安南郊木塔寺)。弘福寺是太宗爲母太穆皇後窦氏所修建。二月,玄奘赴洛陽拜見太宗。太宗盛情接待,並勸玄奘還俗當官。玄奘不肯,太宗便命他撰寫途經西域的見聞。玄奘從洛陽返回長安後,在弘福寺開始翻譯佛經。貞觀二十年(646)七月,玄奘將所譯佛經五部及由他口授,經辯機記錄、整理,又經他審訂的《大唐西域記》,奉表上奏,唐太宗看後親筆答複。玄奘大喜過望,又奉上《重請禦製叁藏聖教序表》,請太宗爲其新譯佛經寫序[8]。貞觀二十二年(648),玄奘接到唐太宗所撰《大唐叁藏聖教序》[9]。太子李治讀完父皇《大唐叁藏聖教序》以後,興奮異常。于是才華橫溢的他,援筆立就,寫成一篇同樣傳世的名篇《述叁藏聖教序記》。他說“夫顯揚正教,非留無以廣其評議;崇閘微言,非賢莫能定其旨”。贊揚既有智慧又很賢德的玄奘法師,“以中華之無質,尋印度之真文,遠涉恒河,終期滿宇。頻登雪嶺,更獲半珠。問道往還,十有七載,備通釋典,利物爲心。以貞觀十九年二月六日,奉敕于弘福寺翻譯聖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塵勞而不竭,傳智燈之和焰,皎幽暗而恒明,自非久植勝緣,何以顯揚斯旨。所謂法相常住,齊叁光之明,我皇福臻,同二儀之固。伏見禦製衆經論序,照古騰今,理含金石之聲,文抱風雲之潤。治辄以輕塵足嶽,墜露添流,略舉大綱,以爲斯記”[10]。

  在以上佛教活動日益興盛的氛圍內,皇太子李治很自然地把崇信佛教與思念慈母結合起來,同年末在晉昌坊爲己故文德皇後長孫氏建造的慈恩寺落成。度僧300人,住在慈恩寺內63座院落。太子李治命令玄奘法師爲該寺上座繼續翻譯佛經。玄奘一番推辭之後,感謝皇太子的關照。在玄奘法師從弘福寺移居慈恩寺的當天,朝廷舉行了隆重的典禮,唐太宗和皇太子李治、後妃等在安福門(長安皇城西牆北門)城樓上,執香爐臨送,觀禮者達數萬人[11]。

  二 唐高宗批准玄奘建造大雁塔

  從貞觀二十二年(648)末,玄奘法師入住大慈恩寺以後,優美、寬暢的環境,促使他更加聚精會神地翻譯佛經。經翻經院裏,50名高僧當助手,弟子窺基、普光等協同譯經。據統計,玄奘法師從西域帶回來大乘經224部;大乘論192部;上座部經、律、論15部;大衆部經論15部;叁彌底部經、律、論15部;彌沙塞部經、律、論21部;迦葉臂耶部經、律、論17部;法密(即法藏)部經、律、論42部;說一切有部(即薩婆多部)經、律、論67部;因明論36部;聲明論13部以及如來佛祖肉舍利150粒;摩揭陀國前正覺山龍窟留影金佛像一軀,通光座高3.3尺,等等。以上佛經共657部,這和法師自己所說“玄奘今從西域帶回佛經600余部”[12]是一致的。和唐高宗在(述叁藏聖教序記)中所說“凡六百五十七部”完全相同。

  玄奘法師熟悉佛教經典,精通梵評文等多種古文字,又很敬業很專心,因此譯經的速度較快,質量甚高。在弘福寺時,己譯出《菩薩藏經》、《大乘阿毗達摩雜集論》16卷、《瑜伽師地論》100卷等佛經,並批撰成《大唐西域記》。入住慈恩寺後,又譯出小乘、大乘佛教經卷許多部。由于在慈恩寺內堆放的譯著越來越多,從古印度帶回來的原經典及寶物,也都有一個保存、防潮防火的安全問題。這使一向心情平靜的玄奘,開始焦慮不安起來。于是永徽叁年(652)叁月,玄奘奏請朝廷在慈恩寺內造塔,用以安放佛經、佛像及舍利等寶物。唐高宗迅速批准了玄奘法師的計劃,並“敕大內東宮、掖庭等七宮亡人衣物助師,足得成辦”[13]。據說,開工奠基那天,玄奘帶頭勞動,搬磚運石,他親自設計,仿印度塔形式,亦借鑒西域塔形狀,很快一座高五層、180尺的寶塔建成,這就是著名的大雁塔。但由于結構磚表土心,不夠堅固,時間一長磚縫又雜草叢生,塔身開始崩壞。長安年間(701~703),則天女皇自神都洛陽返回長安時,看到如此情形,下令王公貴族施錢重建,磨磚對縫,結構堅固,高至10層(後年久失修只剩下7層)。

  大雁塔的建成,不僅妥善地保護了佛經等文物,而且爲長安城增添一道重要景觀。迄今,大雁塔己成爲西安市的市標,聞名全世界。這是玄奘法師的一大功勞,也是唐高宗、武則天促進佛教文化發展的一大貢獻。

  叁 唐高宗安排玄奘去玉華寺譯經

  永徽叁年(652),長安大雁塔建成後,玄奘法師有了藏經之所。他住在大慈恩寺內繼續譯經。這時玄奘的聲名己遠播海外。四年(653),日本遣高僧道照入唐,從玄奘法師學習佛經[14]。五年(654),高宗爲了加快玄奘的譯經速度,特旨度沙彌窺基爲大僧,住在慈恩寺內協助玄奘譯經[15]。就在這個時期,玄奘創立了法相宗,窺基亦成爲法相宗的創始人之一。顯慶元年(656),玄奘請求高宗派人潤色經書,高宗命于志甯、來濟、許敬宗、薛元超、李義俯、杜正倫等爲譯經潤文使,並親自撰寫《慈恩寺碑文》。這年四月,玄奘法師列隊迎接《慈恩寺碑文》,前面用天竺法儀幢幡等開道,隊伍長達30裏[16]。高宗登上安福門(唐長安皇城西牆北門)城樓觀看。不久,高宗又命雕塑家吳智敏爲玄奘等高僧塑像。五月,玄奘法師患病,高宗命禦醫蔣孝璋、上官琮去給法師治病[17]。可見,高宗對玄奘的關懷可謂無微不至。顯慶二年(657),玄奘隨高宗去洛陽。這一年高宗以洛陽宮爲東都。這裏距玄奘的故鄉洛州缑氏縣(今河南偃師)陳河村很近,經高宗恩准,玄奘回故鄉改葬父母,附近民衆聞聲而至者萬余人。事畢,玄奘曾請求入嵩山少林寺譯經,高宗不准[18]。顯慶叁年(658)二月,玄奘隨高宗返回長安,時年高宗31歲,玄奘59歲,君臣二人關系密切,可謂忘年之交。

  回到京師長安,高宗時刻挂念玄奘。大雁塔斯社雖好,雄偉壯麗,但給慈恩寺周圍環境帶來車鳴馬嘶、人聲鼎沸;再說這裏夏日天氣炎勢。慈恩寺己適宜玄奘譯經了。七月,西明寺(位于唐長安城延康坊西南隅)建成,高宗便讓玄奘法師徙居西明寺[19]。在西明寺,玄奘譯畢《大毗婆沙論》,又譯出《成唯識論》10卷等佛經。這時高宗發現西明寺並不是譯經的理想場所。于是他把目光關注到關中北部宜君縣的玉華宮。

  玉華宮的前身是仁智宮。史載,唐高祖武德七年(624)五月,在宜州宜君縣造仁智宮。太宗貞觀二十一年(647)七月,在宜君縣鳳凰谷將仁智宮擴建爲玉華宮。總設計師是唐代傑出的建築大師閻立德。正門爲南風口,殿名玉華殿,皇太子李治所居。“正殿瓦覆,余皆葺之以茅,意在清涼,務從儉約。”蓋茅草房,意在清涼是真,“務從儉約”沒有辦到。實際上營造玉華宮耗資巨大,太宗愛妃徐充容上表勸谏,說“玉華複興,因山借水,非無架築之勞,損之又損,頗有工力之費”[20]。二十二年(648)四月,太宗禦製《玉華宮銘》,诏令太子李治以下並和,現有李治和銘傳世。他用四字骈文贊美此處風景,如同虛幻的仙界天國[21]。

  玉華宮的遺址在今陝西銅川市北郊,距市區約有40多公裏。1993年春季,我與李健超、胡戟、徐興海、葛承雍、張建林、王雙懷、臧振等諸位學者,去玉華宮遺址進行學術考察,我們一進入鳳凰谷,立刻感到涼風習習,空氣格外清新,面前綠樹蔥茏,風景十分秀麗。再往前行,百花爭豔,翠峰黛崖,松濤雲海,疊瀑流泉,幽谷懸冰,盡收眼底。大家一致感歎:唐高祖、太宗選擇這裏建造避暑行宮,真是好地方。

  永徽二年(651)九月叁日,高宗廢玉華宮,以爲佛寺[22]。顯慶五年(660)“法師以爲在京多務,恐難卒了(指《大般若波羅密多經》的翻譯工作),于是屢請居山,方蒙恩許,往玉花(華)宮寺翻譯”[23]。需要玄奘法師“屢請”,是因爲高宗舍不得法師遠離京城長安,最後出于譯經的需要,恩許了玄奘法師的請求,並妥善安排了法師一行從長安西明寺徙居玉華寺。

  四 唐高宗下诏把玄奘靈骨遷葬興教寺

  玄奘法師一到玉華寺,便繼續翻譯《大般若經》。至龍朔叁年(663)十月,譯成600卷《大般若經》,十一月,玄奘命徒弟窺基表請製序。十二月,高宗命通事舍人馮義宣敕答應爲此經寫序[24]。玄奘法師感到非常振奮,這是皇上對他的支持和鼓勵。因此,譯完《大般若經》後,又忙于翻譯別的經典。麟德元年(664)正月,譯完《咒五首經》1卷後,他感到體力不支,當衆僧勸他翻譯大乘佛教的主要經典《大寶積經》時,他只譯了幾行,便對衆僧說:“玄奘自量氣力不複辦此,死期己至,勢非賒遠,今欲往蘭芝等谷禮辭俱胝佛像”[25]。二月初,玄奘法師命弟子嘉尚將自己所譯的經、論目錄記下來,共計75部1346卷,除去《大唐西域記》1部12卷系著作不算譯經外,據臺灣《大藏經》總目錄載,玄奘法師20年的譯經生崖,共譯佛經74部1334卷[26]。二月四日開始,玄奘病危。二月五日(公曆3月7日)夜,玄奘法師于唐代宜君縣玉華寺圓寂,終年65歲。

  玄奘法師圓寂的消息,使京城長安震驚,關中大地震驚,整個唐朝震驚。文武百官、僧尼俗衆,莫不傷痛,莫不悼念。高宗十分悲痛,說:“惜哉!朕國內失奘師一人,可謂釋衆梁摧矣,四生無導矣,亦何異于苦海闊,舟楫遽沈,暗室猶昏,燈炬斯掩!”隨即宣布罷朝數日。玄奘遺體運回長安後,奉高宗旨意安放在大慈恩寺譯經堂內。四月十四日,遵照玄奘遺囑,將其靈柩安葬于長安東郊白鹿原。據說入葬日,周圍500裏內送葬者有百萬余人,夜宿墓地者叁萬多。玄奘法師圓寂入葬後,高宗李治日夜不安,因白鹿原距離長安皇宮太近,使他經常夜夢玄奘而引起悲傷,影響外理朝政。總章二年(669)四月,高宗敕令將玄奘法師墓遷葬到長安南郊樊川北少陵原畔,並且修建了五層靈塔。次年,又因塔建寺,以紀念玄奘法師[27]。後來,唐肅宗來此遊覽,題塔名爲“興教”二字,故稱該寺爲興教寺。

  最近,筆者再一次來到位于今西安市長安區的興教寺,伫立在玄奘靈骨塔前,心中十分敬仰,玄奘法師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佛學家、翻譯家和旅行家。他爲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成爲中華民族的驕傲。玄奘法師是偉大的,也是幸運的,他的事業成功,不僅因爲他勤奮好學,曆經磨難,還由于他趕上了好時代,遇上了兩位好皇帝,唐太宗、唐高宗支持他的譯經等佛事活動。特別是唐高宗李治,崇信佛教,與玄奘法師關系密切,關心、保護、支持他的事業,見證了玄奘法師在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玉華寺譯經的全過程。因此,在玄奘法師的曆史功績中,也有唐高宗促進唐代佛教文化發展的貢獻,這是光耀史冊的文化成就。

  注釋:

  [1]詳見拙作《論唐高宗在文化史上的貢獻》,刊《人文雜志》1997年第2期。

  [2] [4]《舊唐書》卷四《高宗本紀》上。中華書局,1997年精裝本,頁36~38。

  [3]《資治通鑒》卷197高宗永徽四年叁月條。中華書局,1956。

  [5]參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所道教研究室:《道教文化面面觀》。齊魯書社,1990,頁25。

  [6]《隋書》卷叁五《經籍志》四。中華書局,1997年精裝本,頁283。

  [7]《高僧傳》二集卷五。

  [8]慧立、彥悰《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六。中華書局點校本,1983。

  [9]董皓:《全唐文》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頁72。

  [10]《全唐書》卷一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頁72。

  [11]《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七。《酉陽雜俎續集》卷六《尋塔記下》。

  [12]參閱何磊著《叁藏法師玄奘傳》。雲南大學出版社,1999,頁135、138。

  [13]《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七。

  [14]《宋史》卷四九一《日本傳》。

  [15]《宋高僧傳》卷四《窺基傳》。見《高僧傳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頁401。

  [16]《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八。

  [17] [18]《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九。

  [19] [24] [25] [27]《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一○。

  [20] [22]《唐會要》卷叁○《玉華宮》。中華書局,1955,頁555~556。

  [21]《會唐文》卷一五《玉華宮山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頁72~73。

  [23]見《大正新修大藏經》50冊,218C,轉引自季羨林《玉華宮·序》,胡戟等主編《玉華宮》,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版。

  [26]參閱何磊《叁藏法師玄奘傳》。雲南大學出版社,1999,頁200~203。

  (作者單位:陝西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

《唐高宗與玄奘法師(趙文潤)》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