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上冊) 五 安忍品▪P10

  ..續本文上一頁還將自身象牙布施與獵人。

  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爲森林中一犀牛,因身具極大威力而成爲犀牛王。當時有一頑皮猴子非常頑劣,它看到犀牛王富有大慈悲心、從不懷有嗔恨、具有高深等持力與無畏精神後,便常常以種種方法、手段對犀牛王加以損害。當犀牛王睡覺時,猴子會突然躍上牛背,有時又跨騎犀牛身上;當犀牛尋覓飲食時,它就在路上進行攔截;有時又用木棍掏挖犀牛耳朵;當犀牛于河中行進時,猴子又跳到它頭上以雙手蒙住它雙眼;騎在犀牛背上時,又用木棒擊打它,如此等等,舉不勝舉。總之,猴子想盡辦法,以種種惡行損害犀牛、爲它帶來麻煩。

  盡管犀牛承受如此花樣繁多之危害,但它從未生起絲毫嗔恨或不歡喜心,似乎猴子正在利益自己一樣,犀牛以此方便而恒修安忍。

  後有一夜叉看不慣猴子所爲,爲觀察犀牛發心清淨與否,當猴子再次騎在犀牛背上時,夜叉便于路上攔住犀牛說道:“請稍等片刻,你是否在此野蠻猴子前犯下錯誤?或者你因賭博告負而不得不受它欺負?或者你本身就非常恐懼猴子?又或者你認爲自己特別虛弱,以致不敢面對它?爲何你要承受它如此欺侮?你兩只犄角力能摧毀石山,一旦你生嗔心,你四蹄亦可踏平岩石山峰。你身體如此強健有力且硬如磐石,連獅子都恐懼不已,既如此,你卻仍慈悲待猴,它倒反而要傷害你。你原本用犄角或四蹄就能輕易踩扁它,爲何如今反要受它戲弄?”

  犀牛用溫和語氣回答說:“正因猴子身無大力,而我也已了知它行爲不合理,故而我才更要對其安忍行事。有些衆生心有迷惑,有些衆生身弱無力,在此等衆生前,我們更應行持真正安忍行爲。所以當此體小力弱之猴子欺負我時,我才能安忍不動,不壞忍辱心行。”

  夜叉聞言說道:“如這樣行事,在猴子永無停息之損害中,你將始終得不到解脫。于野蠻衆生前修安忍,它只會變本加厲損毀你。”

  犀牛平靜回答說:“我不論遇到何種情況,都要厲行安忍,決不損害我忍辱對境。我盡管也用方便法進行勸導,但它還要如此行持,我也只能聽之任之。不修忍耐之衆生當然存在,不過他們也許會從邪道歪門中獲得解脫。若我們受到其它衆生輕毀,我們還能堅持安忍行爲,這些持惡見衆生慢慢看到、了解自己行爲所産生之過失後,往往會放棄惡行,以後不敢再如此行事。這樣一來,這些人豈不也能從中得到解脫。”

  夜叉聞言打響指贊歎道:“善哉!善哉!旁生裏竟有如此善良心地!”如是贊歎後,夜叉將猴子從牛背上拽下,並要求它今後只能保護犀牛王,再也不能隨便欺負,然後就消失不見。

  另外,久遠之前一寂靜地裏,有衆多野獸共同生活在一起,夏巴在其中非常有力量、勢力強大,且走路、奔跑迅疾。不惟如此,它心性所具有之力量亦非常強大,以其悲心之故從不損害任何衆生,自己亦靠野草與清淨水過活。

  一次,有一國王率衆多射箭好手與四種軍隊一同前往森林,衆人手執弓箭,看見野獸後便窮追不舍。國王也騎馬驅馳,結果在碰到一巨大坑塹後,獸王自然一躍而過,而當國王逼近時,跨下之馬不敢再往前行,緊急停步之時,國王卻被甩了下去。

  獸王聽不到馬蹄聲後急往回看,結果發現馬背上已空無一人,而馬則徘徊在坑塹旁來回走動。獸王心下思量:國王肯定已墮坑中。盡管明知國王前來此地是要將自己殺害,但獸王依然心生悲意想到:國王本可以安享快樂生活,奈何今日卻因我而墜入深塹、感受難忍痛苦。若國王尚未死去,我決不應將他舍棄。”獸王邊想邊來到坑邊。

  此時獸王發現國王已是滿面塵土、半死不活,且在坑中輾轉反側、痛苦不安,獸王不覺流下傷心眼淚。它問國王:“不知國王傷勢是否嚴重?我乃居住于你治下國土中之野獸,是你爲我提供生存所需水草。請國王放心,你所命令之事,我一定盡量照辦。”國王對這種場面深感稀有,他一時不知獸王所言是真是假。他滿面疑惑問道:“我本想殺害你,你爲何還要對我如此慈悲?看來我與野獸還真有緣分。我所著披風甚爲厚實,故而身體未嚴重受損,皮毛痛苦我自可忍受。但我妄圖損害像你這樣的善良衆生,此刻骨銘心之痛已遠超我墮入深坑之苦。我自己鑄下大錯,請你一定寬恕我。”

  獸王則仔細觀察、衡量與國王身重相同之石塊,發現自己尚能背動時就跳入坑中,然後讓國王趴在自己背上,以恭敬心從坑中一躍而出。出得坑口,獸王又爲國王指路。當其准備返回森林中時,國王抱住它說道:“在此寒熱森林中,是你賜與我第二次生命,我抛下你獨自回王宮太不應理,不如我們一起回到宮中?”

  夏巴告訴國王說:“大國王,你日後應學習多多從事善行。若你真欲報恩,則望你從今往後對那些愚笨、可憐旁生定要以慈悲心對待,再勿進行狩獵活動。所有衆生均欲得到快樂,不想感受痛苦,這一點毫無例外。己所不欲,勿施與人,你應舍棄毀壞自己名聲之舉,再勿造作智者譴責之業。應成爲一切功德來源之國王,你應繼續保有王位、實施仁政,以積累福德資糧。我不可能在宮殿中生活,我只能生存于森林中,野獸與人自有不同之生活習性,故而我不會前往王宮。你回宮後務必以饒益心利益自他,勤行布施,並嚴守清淨戒律,還要修持安樂法門,不忘增上名聲、多積福德。”國王以歡喜心聞受獸王夏巴教言,然後一邊依依不舍地望著它,一邊向王宮走去。

  在一寂靜森林中,住有猛獸等衆多野獸,釋迦牟尼佛當時也曾示現爲一只身呈金色、相貌美麗之日日野獸。日日聰明異常、富有智慧,它能清楚知道哪裏有獵人所布羅網,經自己觀察後就能遠離此地。對跟隨自己之野獸,日日一直就如父母待兒一般慈心相向。

  一日,于一水流湍急大河中,有一人正被急流挾裹而下,他因瀕臨絕境而驚恐哭叫。日日立即躍入水中將其救出,此人千恩萬謝道:“你是我救命恩人,我該如何報答?請你盡管吩咐。”日日野獸則對他說道:“不要將此事對外宣揚就已是對我最大報恩,因我身肉會被人貪著吃掉,而皮毛亦會有人欲據爲己有。你若要報恩,就千萬勿對人提及此事,如此才能保護好我生命安全,這世間實在乏少值得信賴、依靠之人。”被救之人爽快應允道:“我一定照辦。”然後就頂禮告別。

  當地國王之王妃曆來以夢兆准確而著稱,她有一日感得一夢:夢中,吉祥野獸日日正坐于寶座上向國王及其眷屬傳講佛法。王妃將夢境彙報與國王後,國王下決心道:“看來我們必須找到此獸。”國王隨即鼓動衆獵人說:“誰能得知此野獸之准確信息,便獎勵他四十座城市及衆多美女。”

  國王如此宣布後,那被救之人聞之不覺貪欲大增,他急忙向國王表功說:“我曾親眼目睹過這只野獸。”那人隨後就在前領路,國王率大軍一同跟隨前往。

  衆人將野獸所居森林團團圍繞,被救者則帶國王等人馬深入森林。當他發現日日蹤影、正舉手要爲國王指點時,右手忽然斷掉、墜地。國王愈發想捕獲這頭野獸,他就一邊張弓搭箭,一邊逐漸接近日日。

  野獸此刻心中想到:整個森林到處喧囂人馬雜沓音聲,想必此處已被這些人全部包圍,看來已無處可逃。想及此,它便用人言向國王說道:“大國王,你不必焦急冒進,我現已是你囊中之物。只是我想知道我在此地之消息是誰向你透露?”國王對其所言深感稀有,他就用弓箭一指那人。

  野獸馬上辨識出此人,它向此人陳述了他所作所爲不合理之處,並將前後經過也向國王講明。國王問那人:“這野獸所說是否正確合理?”那人不好意思地慚愧說道:“它所言確實真實無謬。”國王聽罷對他忘恩負義之舉亦深表義憤,于是就一邊譏毀他背叛行爲,一邊欲用箭將其射殺。

  日日野獸趕忙上前勸阻:“大國王,現在殺他又有何益?他乃受貪欲——這衆生共同之大敵所驅使才來至此地。由此而起之壞名聲已將他今生全部毀滅,非福德之過亦會毀壞他來世。你實在應對他生起悲心,萬勿射殺他。如果國王今後對我有何要求,我定當依教奉行。”

  國王聞已不禁以恭敬心連聲贊歎,又將之迎請到王宮。于是日日便在王宮爲衆人宣講佛法,國王、大臣、王妃、城市中人都對它生起信心,並精進修持它所傳教法,衆人也發願從今往後一定對所有飛禽走獸廣行無畏布施。

  多生累劫修安忍

  釋迦牟尼佛曾爲行境仙人,魔王波旬就幻化出五百位精通種種害人技巧之惡人,于五百年中日夜不停地緊隨仙人身後妄圖加害他,從早至晚、不舍晝夜。這五百人于仙人行、住、坐、臥之時,不放棄分分秒秒地在仙人面前說不悅耳言詞,對其進行惡語中傷。但仙人始終以慈心對待他們,從無生出半點惡心,並且只觀這些人功德。他心中暗自發願:爲難以調伏之衆生利益,我誓修無上菩提,一定要首先度化此等衆生。仙人即如是以慈悲心對待所有惡性衆生。

  又釋迦牟尼佛曾爲外道仙人,名爲忍力,他自己發願永遠不對任何衆生生嗔恨心。當時有一惡意魔王爲摧毀忍力安忍,就幻化出專門毀壞別人安忍功德之一千人,用咒語詛咒忍力,用妄語肆意對忍力橫加誹謗,還在大庭廣衆之中用常人難以啓齒之言詞羞辱他。這些人還于忍力行、住、坐、臥之時加害他,此等非法行持竟長達八萬四千年之久。

  當仙人前往城市中去時,這些惡性衆生竟用不淨糞澆灑在仙人頭上、所捧缽孟中以及衣服上,還用掃帚猛擊忍力頭部。但他根本未生絲毫嗔恨心與報複之意,不管別人如何待他,他從未想過以牙還牙,從未怒目相向,從未惡口相加,甚至諸如“我到底做錯何事”之類言詞都未曾說過。

  忍力長久發菩提心,最後諸惡人實在無法毀壞他之安忍力,衆人便對他生出信心,並在他面前忏悔各自所造罪業,又對其行供養及承侍。忍力對這些人無私傳法,無有任何貪欲心,如此行持更令衆人生起大信心。他們真誠在其面前忏悔業障,並行供養,大家最終全部跟隨忍力仙人發無上菩提心,並共同趨入真正佛道。

  這些人久遠之前均已成佛,並示現槃涅。而惡意魔王則爲後來之提婆達多。

  除此之外,釋迦牟尼佛因地時如是受無邊損害,但仍堅持安忍行持之事例爲數尚多,他爲求法而苦行精進、不舍安忍之事迹,下文《精進品》中還要廣宣。此外,他對甚深空性之安忍,後面《智慧品》中再行敘說。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多生累動當中,實已修持舉不勝舉之安忍度。

  以上圓滿宣說了釋迦牟尼佛廣行安忍之種種公案。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竟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上冊) 五 安忍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