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譯《解深密經》之唯識思想
徐紹強
序言:《解深密經》與玄奘之翻譯
《解深密經》從境、行、果叁個方面論述了瑜伽行派的佛學理論,組織嚴謹,議論精辟,向有“經中之論”之稱,是瑜伽行學派所依據的根本經典之一。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卷75至卷78全文引用了該經除序晶之外的其余七品,《攝大乘論》、《成唯識論》等也一再引用該經。現代一些學者因而把它看作是現存唯識系最爲古老的經典。日本的深浦正文先生推斷,本經是在龍樹之後、無著之前形成的,和與瑜伽唯識思想關系較深的《楞伽經》等同時出現,時間大體相當于佛滅後八百年代。
玄奘法師于貞觀二十年(646年)五月至貞觀二十二年(648年)五月集中翻譯《瑜伽師地論》期間,在貞觀二十一年(647年)五月十八~七月十叁日之間,譯出了《解深密經》八品、五卷。
一、“唯識”概念與唯識思想
在現存大乘佛教經典中,最早集中提出“唯識”這一概念的,是《解深密經》。該經的《分別瑜伽品》在論述禅定的境界時說,毗缽舍那各種叁昧中所出現的表象,與毗缽舍那所緣取的主體之心沒有什麼不同。爲什麼
因爲叁昧中所出現的表象只是主體的心識。主體意識所緣取的對象,只是識本身的變現。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諸毗缽舍那叁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言無異。何以故
由彼影像唯是識故。……識所緣,唯是識所現故。”
“識”是如何變現它的認識對象的呢
《解深密經》指出,認識對象是在主體發起認識作用的那一刹間産生的。所以,有學者稱《解深密經》唯識思想的特點是“即心所現”。
“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此(毗缽舍那叁昧,引者注)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
在提出唯識”概念的同時,《解深密經》還對唯識的具體內容進行了初步揭示:首先,關于識的種類,它在《心意識相品》中說到,除了小乘佛教已經論及的前五識和第六意識之外,還有一獨立的識體確定地存在著;這一獨立的識體叫作一切種子心識,也可稱作阿陀那識、阿賴耶識、心。其次,關于不同種類的識的特點,《解深密經》指出,前五識和第六意識組成的六識是間斷存在的,在六識之外獨立存在的阿賴耶識則具有相續存在性;阿賴耶識是潛藏在六道衆生的個體生命之中並與個體生命的安危相應,所以叫作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又具有伴隨並執持個體生命的作用,所以也稱爲阿陀那識;又由于六道衆生就其本源來說是無數阿賴耶識分別在一定條件推動下的結果,所以它也稱一切種子心識;還由于阿賴耶識有積聚、儲存經驗認識並再生表象的作用,所以也叫心,用“阿陀那識”表示阿賴耶識具有伴隨並執持個體生命的作用,是該經對阿賴耶識所作的一個切實的補充。因爲阿賴耶識所說明的識體作用是收藏,是消極的被動的:阿陀那的執持作用,就使得同一識體具有了能動的意思,第叁,關于阿賴耶識的作用,《解深密經》雖然還沒有明確以之作爲第八,但已肯定地將它看作一個獨立的識體,如暴流一樣相續不斷地存在于六識所在的個體生命之中,並且認爲,它能接受言說戲論的熏習,是造作包括個體生命在內的一切事物的動因、保有一切經驗的原理、輪回的主體、縛解的聯系者:提出了“因心所生”的唯識思想。《解深密經》卷一《心意識相晶》:
“吾當爲汝說心意識秘密之義。廣慧,當知,于六趣生死……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依二執受:一者、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二者、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有色界中具二執受,無色界中不具二種。廣慧,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
由此識于身隨逐執持故。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
由此識于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亦名爲心。何以故
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增長(積集經驗認識並再生表象)故。廣慧,阿陀那識爲依止、爲建立故,六識身轉。”
(《佛說解節經》)相應譯文:“我爲汝說心意識深密之義,廣慧,于諸六道生死之中……初有一切種子心生,和合不同差別增長,廣所成就,依二種取。何等二種
一者謂依色心根取,二者依于不分別相,言論戲論熏集而取。廣慧,色界中依二種取生,無色界中非二種取生。廣慧,彼識名阿陀那識。何以故
以彼阿陀那識取此(身)相應身故。廣慧,亦名阿梨耶識。何以故
以彼身中住著故,一體相應故。廣慧,亦名爲心。何以故
以彼心爲色、聲、香、味、觸、法增長故。廣慧,依彼阿陀那識,能生六種識”
既然一切都因“心”、“識”的變現而出現,那麼從存在的究極意義上說,只有主體的精神作用是真實的存在,由主體精神變現並與之相對的事物現象的存在則是虛假不實的。由此,《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對凡無執著認識對象爲真實存在的觀點提出了批評,認爲那是凡夫對于心中表象的顛倒了的認識,是沒有把握一切皆由識變現的真實本質。
“諸愚夫由顛倒覺,于諸影像不能如實知唯是識,作顛倒解。”
《解深密經》還把種子的概念與阿賴耶識聯系了起來,指出在阿賴耶識伴隨並執持個體生命存在的極爲細小相狀中,作爲一切事物現象起因的種子像匆匆流淌不息的江河一樣相續不斷地運動發展著。該經第一卷未有一個偈頌稱: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夫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
從上面引用的這一偈頌中,我們可以看出,《解深密經》已經觸及到了後來被稱爲第七識的末那識的主要特征:凡夫會以爲阿賴耶識就是個體生命的本質“我”。
二、叁自性與叁無自性
爲了指導凡夫巧妙地理解和把握唯識思想,《解深密經》在《一切法相品》中提出了“叁相”即“叁自性”的概念。認爲通過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和圓成實相叁相,可以清晰准確地對一切事物現象的存在本質加以把握。遍計所執相,是說一切事物現象因被給予了虛假的名稱概念,所以才出現了彼此之間的差別,並且這種差別又通過語言被表達出來。依他起相,是說一切事物現象的存在各有其條件,條件存在事物現象就存在,條件具備了事物現象就能産生;《解深密經》在此處解釋依他相時還運用了業感緣起論來對事物現象的存在加以說明,指出世間萬物及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人們的愚昧無知。如果破除了無明,把握到一切事物現象的真實本質都同樣是真如空性,並以此爲准繩,控製自己發生認識的注意力,不使錯誤謬妄的思維現象産生,就可逐漸獲得最高的菩提智慧,這就是圓成實相。
“諸法相略有叁種。何等爲叁
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依他起相,叁者圓成實相。雲何諸法遍計所執相
謂一切法假名安立自性差別,乃至爲令隨起言說。雲何諸法依他起相
謂一切法緣生自性,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乃至招集純大苦蘊。雲何諸法圓成實相
謂一切法平等真如。于此真如,諸菩薩衆勇猛精進爲因緣故,如理作意,無倒思維;爲因緣故,乃能通達,于此通達,漸漸修習,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方證圓滿。”
爲了進一步闡發叁相說的緣起意蘊,《解深密經》又在《無自性相品》提出了“叁無自性”的範疇,並解決了叁相與叁無自性的關系問題,認爲叁無自性的無相、無性是以叁自性的有相、有性爲基礎的,有叁相然後才能談到無相,因此光說無相是空泛的,按其實際叁無自性就是叁自性。具體地說,相無自性,是指一切事物所謂的“相”,都是遍計所執的結果,是被安立的假名,所以都沒有真實的自相;生無自性,是指一切事物現象皆是依他而生,是一些因緣作用的結果,而不是自然而生的;勝義無自性,是指由條件産生的一切事物現象都沒有真實的本質。
“雲何諸法相無自性性
謂諸法遍計所執相。何以故
此由假名安立爲相,非由自由相安立爲相,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雲何諸法生無自性性
謂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雲何諸法生無自性性
謂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
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雲何諸法勝義無自性
謂諸法由生無自性性故,說名無自性性,即緣生法,亦名勝義無自性性……複有諸法圓成實相,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
一切諸法無我性名爲勝義。”
叁、放棄世俗認識
《解深密經》在提出唯識的概念和叁自性的認識論之後指出,人們對于世界萬物所作的分別認識,是造成煩惱、染汙與輪回的根源,因而要求人們舍棄它,最好是連對事物現象的注意力都不要産生。
“無量菩薩…其心平等,離諸分別及不分別種種分別…遠離一切聲聞、獨覺所有作意。”
在《勝義谛晶》的第四部分,該經還通過善現長老與佛陀之間的問答,強調了勝義谛就是對于世俗所分別的一切東西都達成同一的認識,並認爲這可使主體舍離煩惱獲得清淨。
《解深密經》所以提出叁自性的理論目的,也在于指導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現象的緣起本質,從而放棄對于事物現象的分別,體認一切皆空,認爲這樣就是斷滅了雜染,證得了清淨。
“若諸菩薩能于諸法依他起相上,如實了知遍計所執相,即能如實了知一切無相之法,若諸菩薩如實了知依他起相,即能如實了知一切雜染相法;若諸菩薩如實了知圓成實相,即能如實了知一切清淨相法,…若諸菩薩能于依他起相上,如實了知無相之法,即能斷滅雜染相法;若能斷滅雜染相法,即能證得清淨相法。”
《解深密經》如此強調放棄分別的重要性,是因爲在它看來,人們對于外界事物的虛妄分別,能夠對主體的認識之心造成熏習,這就是人們所以具有煩惱、不斷生死流轉的根本原因。
“彼諸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中,隨起言說如如,隨起言說如是;如是由言說熏習心故,由言說隨覺(醒態)故,由言說隨眠故,于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中執著遍計所執自性……由是(執著的)因緣,生當來世依他起自性;由是因緣,或爲煩惱雜染所染,或爲業雜染所染……長時流轉,無有休息……”
如果人們能對依他而起的一切事物現象及在它們之上安立的假名不起任何分別,就不會再熏習主體的認識能力,從而就可以離開煩惱,徹底斷滅繼續輪回的可能,獲得完全的解脫。
“于依他起自性中,能不執著遍計所執自性相,由言說不熏習智故,由言說不隨覺智故,由言說離隨眠智故,能滅依他起相;于現法中智力所持,能永斷滅當來世因。由此因緣,能遍解脫……”
如何做到舍棄分別呢
《解深密經》指出,將聞所成慧、思所成慧和修所成慧加以結合(《分別瑜伽品》的開頭即說“菩薩法假安立及不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願,爲依爲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缽舍那”),用所聽到的佛的各種經教及自己志求菩提的宏願作准則和依托,通過修習奢摩他、毗缽舍那等大乘禅定,就可以經過十地的循序漸進過程,逐步洞察一切名言名義的虛妄性,克服各種煩惱與隨眠,體認一切皆空,從而獲得解脫。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結論說,《解深密經》在唯識思想史上的突出意義是它率先提出了唯識的概念,並以阿賴耶識爲主體精神作用之根本,初步組織起了唯識思想。值得強調指出的是,《解深密經》還沒有建立起唯識無境的觀點。該經立論的主要立場,還是大乘空宗的:要人們通過對緣起性空的體認,放棄對于外界事物的分別與執著。此外,該經還提出了“淨識”的概念,並將其與佛的品格相聯系:“淨識爲相,如來所都”;蘊含了淨識與決定生死流轉的阿賴耶識有所不同的思想,但還沒有明確說明淨識就是與阿賴耶識相對的出世種子。
(作者單位: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玄奘譯《解深密經》之唯識思想(徐紹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