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佛學與現代醫學目的之契合
作者:尹立
提要:本文分析了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提出的整體健康目標與佛學涅槃概念的契合之處,認爲二者的互相溝通將促進人類對自身的進一步認識。
佛學與現代醫學可謂有著天然的聯系。在叁藏經典中,佛陀不止一次將自己宣傳的思想喻爲醫學,並自稱"大醫王"。"渡老病死大醫王,當禮法海德無邊。"①"彼彼諸病人,良醫隨處方。如來爲衆生,隨心應量說。"②"如世有良醫,以妙藥治病,諸佛亦如是,爲物說唯心。③"著名的佛教學者陳兵先生指出:"佛學與醫學,可以說有共同的出發點,……佛學的全部教理行果,便是爲針治和徹底改善人生而設,可以說是一門完備的、多層次的醫學。"④
現代醫學模式的出現及它所帶來的醫學全面而深刻的變化,進一步證明了以上論述的正確。本文即試圖通過分析佛學與現代醫學在目的上之契合,展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
一、醫學的新概念
由于傳統生物醫學模式遇到的自身無法克服的困難,美國紐約羅徹斯特大學教授GL.恩格爾于70年代末,提出了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以取代舊的生物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誕生,既是醫學自身發展的必然,也是人類二十世紀科學革命的産物。它的指導思想是新興的系統論、信息論和控製論等現代理論,尤其是以系統論爲其理論根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將人的生物體、心理行爲、社會文化乃至生態環境等,共同當作一個具有各種不同層次有組織的大的動態整體系統,認爲人類疾病的發生,有生物、心理、社會、生態諸多方面因素,人類只有處于自然、社會、生理、心理的整體平衡與協調運動中,才能實現真正的健康。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出現,標志著人們對過去一直被認爲是自然科學分支的醫學有了全新的觀念。新的模式不僅包含原有的生物醫學內容,更增添了哲學、心理、文化、倫理、社會、乃至宗教、生態科學的新內容。它再不是單純意義上的自然科學,而升華成爲以某種哲學觀、方法論爲基礎建構起來的多門知識、技術相結合的綜合治療體系,其終極目的就是爲使了人類免除疾病,獲得健康,永享幸福。
二、現代醫學的整體健康目標
傳統的生物醫學觀中一直以救死扶傷爲最高己任,只要人的生物軀體沒有或基本沒有器質性和/或功能性的損害,就算達到了醫學所追求的健康目標。在這種狹隘的健康觀和疾病觀束縛下,醫學面臨著越來越多無法解決的問題。現代醫學突破了這種局限,明確提出醫學的本質就是人學,醫學的目標就是追求人的幸福。認爲人的幸福不僅體現在身體上,同時還體現在心理和社會生活上。現代醫學模式所要求達到的目標,集中體現爲它對健康觀念的全新理解和定義:健康指的是一種在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生活上完全安甯、圓滿的狀態。聯合國衛生組織(WHO)1990年下的健康定義,將此點進一步明確:"一個人只有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個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從這種意義上說,只有使人成爲完全健康的人,現代醫學的目的才算實現,人才能最終得到真正的幸福。同時,現代醫學追求的健康,並不是某一部分人的健康,它的目標是世界上每一個人都達到健康的標准。WHO所製定的"2000年人人健康"全球戰略,鄭重地向整個人類展示了這樣的信念:健康是每一個人的基本權利。這意味著在現代醫學的觀念中,只有實現全面的健康,人才能成爲一個真正的、完整的人;只有每一個人都成爲健康的人,真正的、完整的人的健康才會實現,醫學的目的才能達到。換句話說,健康乃是人的內在本質和要求,而醫學則是這種內在本質和要求的表達方式與實現手段。最後,現代醫學所追求的健康,不單指人的健康,從更完整的意義上說,它是指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社會及自然生態的健康。"二十一世紀議程"指出,實現一種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地球,保護環境,創造一個包括人類在內的和諧的生態環境,使人的發展代代不絕,生存質量日益提高,乃是人類在二十一世紀的任務和目標。現代社會醫學、生態醫學的目的,正是爲實現這一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統一,整個生態良性的循環,使人--社會-自然如同一個不斷成長發展的有機生命體,運動不息,生生不已,永遠充滿活力。二十世紀後半葉的研究表明,在一個汙濁的社會環境中,人不可能獲得完整的健康;在一個汙濁的自然環境中,人也不可獲得完整的健康;而不健康的人不但不可能組成健康的社會,並且會破壞自然生態的健康。因此,健康的人、健康的社會、健康的自然生態及其之叁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共同構成了現代醫學所追求的大健康目標,缺少任何一者,人的幸福都不可能最終實現。
叁、佛學與現代醫學目的之契合
這種由現代醫學所倡導的醫學終極目的,也正是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創立佛教之宗旨所在。按佛陀之語,其出家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徹底解脫人生的各種痛苦,實現個人心身的完全健康。他在出家時立誓說:"我若不斷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終不還宮。"⑤佛陀出家後,六年苦行不見成功,最後放棄極端的修行方法,在尼連禅河中洗去了多年的積垢,接受了牧羊女蘇耶妲供養的乳糜,調養好身體,來到一株菩提樹下鋪吉祥草而坐,並發誓"不成正等正覺,不起于此座。"然後運用以前學過的禅定方法,自調身心,在四禅境界的寂靜澄澈之心中,從因果之理審思考查生命流轉現象,終于在他35歲那年的臘月初八(南傳爲公曆5月月圓日)後半夜,偶擡頭睹天邊的啓明星而悟道,豁然了徹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解脫了生命的種種痛苦,成爲覺行圓滿的佛陀,自稱"我覺知圓滿,不從他悟,道業已成,生死已出,自知不再輪回生死,知如實,見如真。"佛陀所達到的境界,在佛學中稱爲涅槃,也是佛陀引導人們要達到的終極目標。據佛學認爲,只有達到了涅槃境界,人的生理、心理、道德及社會生活各方面才能最終達到安定與圓滿狀態。
佛學經典中對涅槃的描述,從各個方面向世人展示了佛陀所確立的這一人生終極幸福目標的具體內涵。首先,達到涅槃境界的人在心理上體會到的是一種沒有任何煩惱和痛苦的極度的快樂。《涅槃經·聖行品》中說:"少欲知足樂,多聞分別樂,無著阿羅漢,亦名爲受樂。"又曰:"滅煩惱火,則名寂滅。煩惱滅故,則得受樂。"《本事經》中說:"實極安樂,佛說涅槃。無貪無怨,安隱苦滅。畢竟寂淨,究竟清涼。"《大智度論》卷八說:"內樂,涅槃樂,是樂不從五塵生,譬如水泉,水自中出,不從外來,心樂亦如是。"所以涅槃境界又被俗稱爲極樂境界。這種心靈內在大樂的顯現,在佛學來看是心理高度健康、平衡、穩定的結果。它絕不隨任何外界的變化而有所改變,雖"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⑥,而依然能保持"真常寂滅樂⑦"。所謂"八風吹不動,涅槃相如是⑧"。
其次,達到佛陀涅槃境界的人,在其生理結構上,亦有著相應的體現。據佛經稱,因釋迦放棄苦修,其五位隨從侍者便絕望而離之他去。待釋迦于菩提樹下證悟涅槃後前去教化他們,五人仍發誓不理睬他,但當遠遠地目睹到成佛之後的釋迦體態不凡,光焰威威之時,便立刻折服了。按佛學觀點,達到佛陀涅槃境界的人,其身體必然表現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等種種生理結構上的特點。即便是沒有達到佛陀境界,但已證入或悟入涅槃的羅漢、菩薩,其生理亦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並能顯示出不同于常人的身體功能。據《涅槃經》卷二十叁載:"如來有八種大自在,即八大自在我:一能示一身爲多身,二示一塵身滿大千界,叁大身輕舉遠到,四現無量身常居一土,五諸根互用"等。叁十二相、八十隨好、八大自在的說法盡管目前難以爲現代科學所完全接受,其中包含的對完美生理健康的追求和理想,卻是與現代醫學的思路相一致的。而且,從當前氣功研究中所顯露出的某些無法解釋的特異功能的端倪來看,佛學對人的生理所能達到的完美狀態的認識,亦並非全是幼稚的幻想。
達到涅槃境界的人在道德上亦是完美無缺的,永遠脫離了人類貪瞋癡慢疑等種種不良心態,所謂"貪欲永盡,瞋恚永除,愚癡永盡"。⑨並斷除了殺盜淫妄等種種惡行,不再做危害衆生及自己之事,"甯舍身命,終不爲惡……甯舍身命,不惱于他"⑩。
總之,從個人心身角度來說,按《涅槃經·名字功德品》,涅槃具有八種特點:"譬如甜酥,八味俱足,大般涅槃亦複如是,八味俱足。雲何爲八?一者常,二者恒,叁者安,四者清涼,五者不老,六者不死,七者無垢,八者快樂。"從而實現了個人心身所能達到的最完美狀態。
在佛陀看來,涅槃本來就是人類及所有衆生的本然狀態,是人類的內在本質,也是衆生可以成佛實現最高幸福的根本依據,此即所謂"自性清淨涅槃"。《成唯實論》十六卷雲:"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清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唯真聖者,自內所證。"所以,在實現涅槃後的佛看來,"佛界衆生界,一界無界別"12","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爲空華相15。"
佛學無住涅槃的精神,具體體現爲大乘佛學"利樂有情,莊嚴國土"的追求。所謂"菩薩摩诃薩不淨佛國土,不成就衆生,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17生態環境達到了高度和諧健康。同時,人民身心健康也處于很高水平。"五欲衆具,快樂安隱,亦無寒熱風火等疾,無九惱苦。壽命具足八萬四千歲,無有中夭。人身悉長十六丈,日日長受極妙安樂,遊深禅定以爲樂器19。"這種人--社會--自然健康和諧的美好藍圖,正是現代醫學和人間佛教共同追求的目標。
嚴格說來,由于哲學根基與實現手段的不同,在佛學所追求的涅槃極樂與現代醫學追求的健康幸福之間,尚存在許多差異。以佛學的眼光來看,現代醫學對人、社會、自然的本質及其健康的認識不夠究竟和徹底,屬于"世間極成真實"與"道理極成真實"的層次,沒有達到佛學"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和"所知障淨智所現真實"的高度;其維護健康的手段亦因過于物質化而難以達到最終目的。在現代醫學目前所掌握的知識看來,佛學的目標又過于高遠,顯得疏闊而不夠現實,有一定的幻想色彩。但就發展趨勢看,這種佛學與現代醫學間存在著的徹底與不徹底,有無現實可能性之別,正隨著人類認識的逐步發展和深化而變的越來越小。事實上,現代醫學的"二千年健康"計劃及"二十一世紀宣言"完全可以被佛學認同爲達到徹底度脫衆生,實現人間淨土,終達涅槃的手段,而佛學的涅槃理想也完全可被現代醫學作爲豐富、深化自身,完善追求目標的源泉之一。二者的互融互彙無疑將使人類對自身的認識日益豐富完整。
(責編:秦人)
1.《維摩诘經》。
2.《楞伽經》。
3.《雜藏經》。
4.《佛教與醫學》《法音》1992年6期第16頁。
5.《大善權經》。
6.7.8.《壇經·機緣品》。
9.《集一切福叁昧經》。
10.《寶箧經》。
11.《中論·觀涅槃品》。
12.《圓覺經》。
13.《成唯識論》卷16。
14.《華嚴經·十地品》。
15.《摩诃般若經》卷26。
16.參見《長阿含經》卷18。
17.18.《佛說彌勒成佛經》。
《淺析佛學與現代醫學目的之契合(尹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