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思修叁慧與叁種般若之關系
般若,非從聞思修入手不可!綜合起來,這就是平常所說的
叁種般若: 現證慧是實相般若,是勝義般若。 修思慧是觀照般若。 思聞慧是文字般若(思慧是依文的,也可不依文的)。
聞思修是世俗般若,因爲可爲勝義般若的因緣,因中說果,也就假名爲般若了。修學般若,所以般若經論,爲聞思對象,也是必要的資糧了。修學般若的初方便是聞思,所以親近「善友,及多聞」熏習,是必要而不可缺的,「實爲」修學「慧所依」止的。
二、般若:般若,華言慧。從前,須菩提在般若會上,曾提出四個問題──何者般若,何名般若,般若何用,般若屬誰。今隨順龍樹論而略爲解說:
1.何者般若:佛說的般若,到底是什麽?依佛所說的內容而論,略有叁種:
一、實相般若:智論說;『般若者,即一切諸法實相,不可破,不可壞』。如經中說的『菩薩應安住般若波羅蜜』,即指實相而言。
二、觀照般若:觀照,即觀察的智慧,智論說:『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
叁、文字般若:如經中說:『般若當於何求?當於須菩提所說中求』,此即指章句經卷說的。
A、實相般若:實相即諸法如實相,不可以「有」、「無」等去敘述他,也不可以「彼此」、「大小」等去想像他,實相是離一切相──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而無可取著的。智論說:『般若如大火聚,四邊不可觸」;古德說:「說似一物即不中」,都指示這超越戲論而唯證相應的實相。凡夫的所知所見,無不爲自性的戲論所亂,一切是錯誤的。這種虛诳妄取相,不但不見如實空相,也不能如實了達如幻的行相。從見中道而成佛的圓證實相說:從畢竟寂滅中,徹見一切法的體、用、因、果,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如法華經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空寂與緣起相,無不是如實的。但這是非凡愚的亂相、亂識所得,必須離戲論的虛诳妄取相,那就非「空無所得」不可。所以,經論所說的實相,每側重於如實空性、無性。要見性相、空有無礙的如實相,請先透此「都無所得」一關──迷悟的關鍵所在。
實相──約理性邊說,是空還是有?中論說:『空則不可說,非空不可說,共不共叵說,但以假名說』。實相非凡常的思想,世俗的語言可表達,這如何可以說是空是有,更因此而诤論?然而,實相非離一切而別有實體,所以不應離文字而說實相。同時,不假藉言說,更無法引導衆生離執而契入,所以「不壞假名而說法性」,即不妨以「有」、「空」去表示他。中論說:『一切實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末句,或譯「諸法之實相」。衆生的不能徹悟實相,病根在執有我法的自性;所以見色聞聲時,總以爲色聲的本質是這樣的,確實是這樣的,自己是這樣的。由於這一根本的執見,即爲生死根本。所以,經中所說的實相,處處說非有,說自性不可得。本經也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高揚此實相無相的教說,尊爲「不二解脫之門」。即是說:實相非空非有,而在「寄言離執」的教意說,實相是順於「空」的;但不要忘卻「爲可度衆生說是畢竟空」!
有人說:實相是客觀真理,非佛作亦非余人作,是般若所證的。有人說:實相爲超越能所的──絕對的主觀真心,即心自性。依智論說:『觀是一邊,緣是一邊,離此二邊說中道』。離此客觀的真理與絕待的真心,才能與實相相應。實相,在論理的說明上,是般若所證的,所以每被想像爲「所」邊。同時,在定慧的修持上,即心離執而契入,所以每被倒執爲「能」邊。其實,不落能所,更有什麽「所證」與「真心」可說!
B、觀照般若:再作叁節解說:凡、外、小智之料簡:
一、世間凡夫也各有智慧,如文學的創作,藝術的優美,哲學與科學的昌明,以及政治、經濟等一切,都是智慧的結晶;沒有智慧,就不會有這些建樹。但這是世間的,利害參半的。如飛機的發明,在交通便利上,是有益人群的;但用他來作戰,就有害了。常人所有的「俗智俗慧」,偏於事相的,含有雜染的,不能說是般若。
二、外道也有他們的智慧,像印度的婆羅門,西歐的基督教等。他們的智慧,以人間爲醜惡的,痛苦的,要求升到一個美妙的、安樂的天國。於是乎行慈善,持戒,禱告,念誦,修定等。這種希求離此生彼的「邪智邪慧」,如尺蠖的取一舍一,沒有解脫的可能,不能說是般若。
叁、二乘行者得無我我所慧,解脫生死,可以稱爲般若;但也不是般若經所說的般若。大乘的諸法實相慧,要有大悲方便助成的;悲智不二的般若,決非二乘的「偏智偏慧」可比。離此叁種,菩薩大悲相應的平等大慧,才是般若。
****空、般若、菩提之轉化:智論說:『般若是一法,隨機而異稱』。如大乘行者從初抉擇觀察我法無性入門,所以名爲空觀或空慧。不過,這時的空慧還沒有成就;如真能徹悟諸法空相,就轉名般若;所以智論說『未成就名空,已成就名般若』。般若到了究竟圓滿,即名爲無上菩提。所以說:『因名般若,果名薩婆若』──一切種智。羅什說:薩婆若即是老般若。約始終淺深說,有此叁名,實際即是一般若。如幼年名孩童,讀書即名學生,長大務農作工又名爲農夫或工人。因此說:『般若是一法,隨機而異稱』。
**** 般若、方便之同異:般若是智慧,方便也是智慧。智論比喻說:般若如金,方便如熟煉了的金,可作種種飾物。菩薩初以般若慧觀一切法空,如通達諸法空性,即能引發無方的巧用,名爲方便。經上說:『以無所得爲方便』。假使離了性空慧,方便也就不成其爲方便了!所以,般若與方便,不一不異:般若側重於法空的體證;方便側重於救濟衆生的大行,即以便宜的方法利濟衆生。智論這樣說:『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
C、文字般若:文字,指佛所說的一切言教。常人以書籍爲文字,其實,文字不盡是書本的。書籍,是依色塵而假立的文字;但佛世卻是以音聲作文字。佛怎麽說,弟子即怎麽聽受。所以,佛經以名句文身而立,而名句文身是依聲假立的。或者偏愛不立文字,以教義的鑽研爲文字而加以呵斥,不知言說開示即是文字。凡能表顯意義,或正或反以使人理解的,都是文字相。筆墨所寫的,口頭說的,以及做手勢,捉鼻子、豎拂、擎拳,那一樣不是文字!文字雖不即是實義,而到底因文字而入實義;如離卻文字,即凡聖永隔!此處說的文字,指大般若經中的第九分。
初學般若,應先於文教聽聞、受持,以聞思慧爲主。經合理的思考、明達,進而攝心以觀察緣起無自性,即觀照般若,以思修慧爲主。如得離一切妄想戲論,現覺實相,即實相般若了。這叁者,同明般若而各有所重,如意在實相,即能所並寂而非名言思惟可及。如意在觀慧,即依境成觀,以離相無住的相應爲宗。如意在文字,即重在安立二谛,抉擇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