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谛的醫學觀
總編輯/釋慧明
佛陀于西元前四六叁年頃,生于釋迦族的中心地——北印度迦毗羅衛城,乃該國淨飯王的長子,名悉達多。
出家緣起——四門出遊
悉達多太子十六歲時,娶鄰國公主耶輸陀羅爲妃,並生下皇子羅侯羅。據《修行本起經卷下遊觀品》等所載,悉達多太子曾由城之四門出遊,見老、病、死、沙門等現象,深感人生之痛苦與無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
于是二十九歲時的悉達多便決意出家,以尋求解決生老病死等人生苦惱的方法。
放棄苦行至悟道
悉達多出家後,至摩揭陀國伽耶南方之優樓頻羅村苦行林,開始六年苦行生活。苦修期間,太子日食一麻一麥,雖至形體枯瘦,心身衰竭,而始終未能成道,乃悟苦行非得道之因,遂出苦行林。
太子放棄苦行後,至尼連禅河沐浴,且接受牧女乳糜之供養。恢複體力後,至伽耶村畢羅樹(後稱此樹爲菩提樹)下,以吉祥草敷金剛座,東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靜心默照,思惟解脫之道。四十九日後,于十二月八日破曉時分,豁然大悟,時年叁十五歲(一說叁十歲)。
初轉*輪,宣說四谛法
佛陀首先思惟:什麼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人從一出生便開始承受寒熱饑渴、憂悲苦惱等身心疾苦;若沒夭折得以長壽,又需曆經年老體衰之苦;最後皆無可避免地歸向死亡。這生、老、病、死即所謂人生的四苦。如此過程的人生,實在只有苦並無真實快樂可言,唯有真正了解生死實苦(苦谛)、以及招苦的原因(集谛),並奉行八種正道(道谛),才能不再輪回生死,並獲得寂靜涅槃之境(滅谛)。
因此佛陀在悟道之後,于鹿野苑初轉*輪時,便爲五比丘宣說此四谛法。並告知五比丘,要解決人生生老病死等四苦,乃至解脫生死的唯一方法,唯有苦集滅道四谛法。
生命的本質惟苦
佛陀審實世間事物,不論有情、非情悉皆爲苦;也就是對人生及環境所作之價值判斷,認爲世俗的一切,本質皆苦,此爲苦谛;苦谛即關于生死實是苦之真谛(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惱之狀態)。
這苦的原因,乃因人們種種欲望而産生無數煩惱,欲望無法滿足,所以産生“求不得”、“愛別離”等諸苦;而集谛便是指這一切煩惱惑業,能招集叁界生死苦果,集谛即是人生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
如果能克服這些欲望,便能消滅痛苦,並讓內心得到安穩寂靜;所以審實斷除苦之根本--欲愛,則得苦滅,可入于涅槃之境界;滅谛即關于滅盡苦、集之真谛。
能夠克服這些欲望的方法,便是審實滅苦之道,乃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則可超脫苦、集二谛,達到寂靜涅槃之境界;道谛即關于八正道之真谛。
四谛醫學觀
這苦、集、滅、道等四谛,可說是佛教中的根本思想。四谛的思考方法,用在診察或治療患者時,首先正確掌握患者的病情,了解真正致病的原因,而後施予有效的治療,以期恢複健康的身體。
也就是說,“苦谛”乃指病患的疾病現象,即現代醫學中發燒等身體所見的病症;“集谛”即生病的原因,也就是病因論,根據特定的疾病,而從生命體內外去探究發病原因;“滅谛”則是除去病因而病情痊愈,現代醫學來說也就是理想的身體健康狀態;“道谛”則指各種適當的治療方法。
醫病的究竟之法
佛陀出家前,當時印度流行許多傳染病,有相當多的人民因此突然死亡。雖說當時印度的醫學非常進步,但對傳染病的原因與治療卻毫無辦法。因此,比一般人有著更敏銳覺察性的悉達多太子,看著大批因傳染病而突然死亡的人民,頓覺生命無常竟如水泡般的脆弱。生命無常的示現,在當時悉達多太子的內心産生相當大的沖擊,因此決意出家,以解決人生無常的課題。據說這是佛陀出家的第二大動機。
佛陀的醫學知識相當淵博,苦集滅道四谛的思維方法,不僅是佛教思想中徹底解脫生死大病之法,也是世間醫學診斷病情依循治療的法則。
一般的醫學是對生病的現象給予治療,但並未能根治真正的病因。唯有佛陀觀察到一切衆生患病的根源,徹底地解決並教示解脫之道,醫治衆生無明生死大病,究竟得到無病無惱身心寂滅的涅槃境地,此方堪稱爲徹底偉大的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