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學倫理角度淺談“臨終叁要”
作者:黃遠良
在醫院重症監護室(ICU)中,接觸最多的莫過于生死別離,陰陽相隔的痛苦。在監護室裏的病人只能靠輸液和呼吸機苟延殘喘,可以說是朝不保夕,命若懸絲。面對至親的離去,家屬一時半會兒接受不了,于是便苦苦哀求醫生,不管用什麼辦法,哪怕是動用“十八般武藝”,也要對死者進行搶救。主治醫生明知搶救無望,因爲病人的心跳已停,心電圖呈直線,腦電圖平直,瞳孔固定,無對光反射,無自主呼吸,總之可確認爲死亡。但由于家屬強烈要求,同時也爲了避免醫療上紛爭,于是便在形式上做一些無用功的搶救,來安慰家屬。但一切都是徒然。
家屬悲痛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此時更重要的是理性地對待。
死者就這樣被無謂的搶救折騰,這種瀕死前的搶救,一方面耗費社會資源,另一方面,有違醫學倫理。最讓人痛心的是病人不能善終,令人扼腕歎息。于是,基于臨終關懷的考慮,我們將從醫學倫理的角度來探討“臨終叁要”的科學性和重要性。讓逝者安詳往生,讓生者理性對待生命的無常。
生死事大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一位哲學家寫道:“生就意味著死。”這就是說人一生下來,就開始了向死的轉化。孔子也說:“未知生,焉知死。”古代思想家李翺也認爲,死的問題不必研究,人應該“原其始而反其終,則可以盡其生之道。生之道既盡,則死之說不學自通矣”。可見古往今來,生死問題都是人類最關心的問題。“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浩瀚宇宙,芸芸衆生,生老病死,每個人都在所難免,“但願人長久”只是人的一種希冀和祝願。
四大分離
《饬終津梁》有句話,說:“臨命終時,四大分張衆苦畢集,若非叁昧久證,誠恐不易得力。”地水火風,四大假合分裂,就如活龜脫殼,其臨床表現爲脈搏微弱甚至測不到,呼吸困難呈淺快或深慢的所謂“潮式呼吸”,喉部出現哮吼聲。以循環障礙爲主的表現狀態爲:面色蒼白,角膜失去光澤,鼻翼扇動,喉間有痰鳴音,神志不清,出冷汗,四肢厥冷無力。最後肌肉松弛,大小便失禁,血壓測不到,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角膜反射消失,進入臨床死亡階段。
壽暖識共
在醫院病終的病人,醫護人員首先會對其做好屍體料理的准備工作,他們會說服死者家屬不要在病房大聲啼哭,以免影響其他人的情緒;然後撤去蓋被,給死者穿好衣服;再用被單包裹屍體。包裹屍體時,以被單兩端蓋好頭腳,兩邊整齊地包緊,用繃帶束緊肩、腰、小腿部分,然後送至太平間。一般人在死後3~6小時之後,腐敗菌在屍體內大量繁殖,使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分解,産生腐敗氣體,使腸管脹氣。由于人的死亡是個過程,臨床死亡期可延長至一小時或更久,從呼吸、心跳停止,發展到腦、心、肺的細胞組織死亡,尚需經過一定的時間。大腦對缺氧的耐受性最差,約5~6分鍾,首先進入生物學死亡階段,其他系統組織對缺氧耐受性較中樞系統強,有時可維持數小時,有的可維持數天。如臨床死亡後數小時心房肌仍有收縮功能,胃腸仍可見到蠕動等。
唯識學把一心分八識,分別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和第七末那識及第八阿賴耶識。《臨終舟楫》中提到:“夫人之生也,惟此第八識其來最先,七、六、五識次第後來。及其死也,亦此八識其去最後,余此次第先去。”並說:“至人死氣斷之後,彼(阿賴耶識)不即去,必待至通身冷透無一點暖氣,彼識方去,識去則此身毫無知覺矣。若有一處稍暖,彼此尚未曾去,動著觸著仍知痛苦,此時切忌穿衣盤腿搬動等事。若有一處稍觸著,則即其痛苦最爲難忍,不過口不能言身不能動而已。”考經雲:“壽暖識叁者,常不相離。如人生有暖,則有識在,識在則壽尚未終。”
正因爲人的死亡是個緩慢的過程,故印光法師在《臨終叁要》苦口婆心地告誡說:“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者。”因爲“病人終亡之時,正是凡、聖、人、鬼分判之際,一發千鈞要緊之極,只可以佛號開導彼之神識”。
善巧開導
在實際生活中,家庭的不幸可以發生在任何一個家庭成員身上。家庭中如有任何一人即將面臨死亡,對整個家庭來說都是不幸的事,因此對不同的情況,我們都應該盡自己的努力,給予臨終的安慰和關懷。如少年臨終病人情緒極不穩定,一旦病情加重面臨死亡的時候就容易發生焦慮、恐懼、絕望的心裏感受,因爲很多青少年認爲死亡離自己很遠,但“黃泉路上無老少”。老年人由于生理機能逐漸衰退,一旦患病病情發展易趨向嚴重,並且複雜多變。當患者進入臨終期,身心日益衰竭,恢複健康已毫無希望,精神和肉體上忍受著雙重折磨,心裏感受以憂郁、絕望爲主要特征,並且往往有自殺的念頭出現。
在此時佛法卻能給予極大的幫助和安慰。《臨終叁要》提到要“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者”,“切勸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應交代事,速令交代後,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將隨佛往生佛國,世間所有富樂、眷屬、種種塵境,皆爲障礙,致受禍害,以故不生一念系戀之心。”因爲“大命將盡,鬼神醫藥豈能令其不死乎?既役情于此種無益之事”,所以對于“念佛一事,便紛其誠懇,而莫由感通矣!”
“世間最可慘者,莫甚于死,而且舉世之人無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不可不早爲之計慮也。”信佛念佛的人是慶幸的,因爲佛法讓我們能坦然面對生命的無常,能讓我們生無愧于人,死往生極樂。但願不信的人幡然醒悟,不再沈淪,乘佛願力,懇切念佛,離娑婆登極樂,豈不美事幸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