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佛教心理治療(王新霞)

  認識佛教心理治療

  

  王新霞

  

  近年來,心理學的本土化問題越來越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研究和開發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療法已經成爲一種趨勢。佛教心理治療就是筆者運用佛教原理而設計的一種心理療法,實踐證明具有一定的療效。

  佛教把苦、集、滅、道稱爲“四聖谛”。苦就是不安,集是引起痛苦和不安的原因,滅是最後的解脫,道是解脫的方法。道有八種,稱爲“八正道”,歸爲叁學,即戒、定、慧。戒是純潔行爲,莊嚴操守,爲定慧打下基礎,再通過定即調練心意的工夫,而生起智慧。叁學之中,慧是根本,戒定爲方便。從臨床心理學的角度可以把苦理解爲心理障礙,戒定慧便是一種叁合一的心理療法。

  一、戒與作業療法

  戒又稱戒律,是佛教爲信徒製定的行爲規範。嚴格地講,戒和律是有區別的。戒是止持,從反面限製人們做某些事;律是作持,從正面規定應該做什麼事。佛教心理治療把戒作爲一種作業療法保留下來,通過家庭作業,使病人把注意力從症狀上移開,以降低對身心不適的敏感性。佛教比較重視止持,而佛教作業療法把重點放在作持上,設計了一整套涉及日常生活、學習、工作和人際交往的行爲規範,使病人在治療期間不脫離現實,同時也使病人不過分關注自己的病症,適用于抑郁症、強迫症和疑病症。

  二、定與放松療法

  定即禅定。其實,禅和定也有區別。禅是專心地想一件事,定是什麼都不想。小乘佛教有四禅四定,通過修練四禅可以使人進入色界四禅天,通過修練四定可以使人進入無色界。

  根據佛教理論,世界分爲叁部分,現實世界稱爲欲界,衆生有食欲和淫欲;欲界之上是色界,雖然也是物質世界,但是那裏的生物沒有欲望;色界之上是無色界,這是一個沒有任何物質性的東西存在的世界。色界和無色界是想象的産物,所謂進入色界和無色界只不過是古代印度人練瑜伽時意識改變而産生的一種幻覺,與催眠狀態相似。這種人爲的意識改變對調整身心、促進心理健康是有好處的。佛教心理療法把它作爲一種放松療法保留下來,通過打坐、冥想、意守和放松訓練消除心理障礙,適用于焦慮症、疑病症、癔症和心身疾病。

  大乘佛教認爲禅定不應拘于形式,而把定與慧結合起來,倡導定慧雙修,發明了念佛禅、實相禅、五門禅觀等大乘禅法。禅宗更是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習,認爲“定是慧之體,慧是定之用”,通過參禅便能見性成佛。禅宗是最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源遠流長,經久不衰。在港臺,習禅是人們修心養性的一種方法。在日本,禅宗已經演繹成心理治療。所以說,禅是佛教心理治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佛教禅定與瑜伽有傳承關系,與氣功有相通之處,佛教放松療法今後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引進瑜伽和氣功。

  叁、慧與領悟療法

  慧即智慧,又稱般若,內容極其龐雜豐富,其核心是對于人生和宇宙的本質的論述。

  早期佛教把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苦稱爲“叁法印”。諸行無常是指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時時在變,永遠在變。人們希望美好生活能夠保持恒常不變,這種願望與變化不居的現實之間形成了強烈的矛盾,矛盾得不到解決就會導致痛苦。諸法無我是說不存在獨立不變的主體,不存在起著主宰作用的“我”;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合成的、相對的、暫時的。無我分人無我和法無我。人無我的意思是,人不是自己的主宰者,人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企圖通過個人奮鬥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是不可能的;法無我的意思是,世上不存在能夠主宰一切的超自然力量,祈求神靈是沒有用。據考證,原始佛教是一種生命哲學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宗教,它持無神論的觀點,反對偶像崇拜。禅宗繼承了這一傳統。

  從諸行無常和諸法無我可以推論出一切皆苦,只能通過涅槃來解脫。涅槃就是成佛。對于涅槃,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理解。有些教派認爲涅槃實有,可以通過若幹世的修練而達到。大乘佛教中觀派則認爲,涅槃和世間無別,它們的本質都是“空”。根據中觀派的理論,人生本是一場空,人們由于無知而把幻相當作真實,以致招來種種煩惱和痛苦。一旦徹底領悟一切皆空,也就達到了涅槃境界。這意味著,涅槃和世間不是兩個世界,而是兩種不同的心態。禅宗六祖慧能說:“自性迷,佛即衆生;自性悟,衆生即佛”。佛不是神靈,而是覺者。

  般苦學比較晦澀難懂,故用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來诠釋。精神分析理論認爲存在著一個前邏輯的無意識領域,它是一切心理障礙的根源,人們必須通過心理防禦來保護自己不受其侵害;心理防禦機製如果使用得當就是心理健康,如果使用不當就是心理障礙。人本主義則認爲,心理障礙的根源不是無意識本身,而是心理防禦,它歪曲了事實,扭曲了心靈,使人脫離現實,遠離自己的本性,從而導致心理障礙和人際沖突,必須徹底放棄心理防禦,才能達到高水平的心理健康,即超心理健康。在人本主義看來,超心理健康的特點是心靈不設防。

  心靈不設防,就是以開放的意識對待一切矛盾沖突。

  在意識的水平上處理矛盾主要有叁種方法,儒家主張在矛盾雙方之間走中間道路,實際上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作數字化處理並取其平均值;道家認爲走中間道路和走極端都不能消除矛盾,因爲矛盾無處不在,而且矛盾本身就是一個統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無法分別,最坦然的做法應該是順其自然,無爲而爲;佛教則認爲世上本來是沒有矛盾的,由于發明了邏輯,人們便把不符合邏輯的東西叫做矛盾,只要破除思想上的條條框框,矛盾就不複存在了。沒有矛盾就不會有痛苦和不安,這就是涅槃寂靜,這就是超心理健康。

  佛教領悟療法是把般若學與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結合起來,通過講解佛教、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的理論,使病人認識到:“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只有打破思想上的條條框框,放棄無謂的努力,才能徹底消除心理障礙。佛教領悟療法適用于強迫症、恐怖症和適應障礙。

  (《美國中華健康衛生雜志》第叁卷第一期,2000年1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