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門對聯大全
序
夫對聯者,十方叢林、大小寺庵不可缺少之一法也。佛教對聯,皆爲樹大法幢、演揚妙法、利樂有情、超凡入聖之標指,離苦得樂之船筏,非人間俗谛之對聯所比肩者。桑梓對聯皆幻想妄想顛倒夢想之語,如對我生金、見面發財等等戲論之語。如來廣長舌,真語實語五支分語,令見聞者鹹資般若之光,若鈔錄者悉植菩提之種。因具如是彜(yi音儀,常理)德,故不可缺乏也。愚僧從閱藏開始,專心致志搜集貝葉靈文無上甘露對聯,並及聚落孔孟之道有益成語,更搜集四大名山寶刹殿宇之對聯。由此叁方彙集,名禅門對聯大全,以贈各寺備用。初當橄榄甯知味,細嚼鹽虀(ji音機,同齑,細碎)始見香。
時維 佛曆二五叁九年 公元一九九五年 歲次乙亥如月初浣
山西五臺山大顯通寺釋禧元敬書 古稀有八
大雄寶殿
現身淨飯國中九有四生同尊慈父
說法靈山會上十方叁世共仰能仁
一真法界或玄或妙不足以文字求
大光明藏難思難議豈得以語言說
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如露如電如夢幻泡影應如是觀
無我無人無衆生壽者皆無爲法
世道大淩夷拜佛誦經正好安心韬智慧
界限慕分別有教無類願隨多士證菩提
韬(tao音濤,掩藏)
青蓮妙像琉璃光印于林端
碧樹幽棲鍾磬聲聞于嶺外
放大光明敢向無生說妙法
得真解脫須從華裏認如來
中天調禦越十地以居獨尊
慧日法王超九界而證妙果
佛法似滄海納衆流而不溢
經典如尺鏡含萬象而有余
念處正勤叁十七品爲其行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運其心
缁門風範即萬法而無欠無缺
圓通道場彌叁際而不增不減
退一步看利海名場奔走出許多魑魅
在這裏聽晨鍾暮鼓打破了無限煩惱
自性清淨法身衆生同具
離垢妙相莊嚴諸佛獨證
昭昭于心目之間相不可睹
晃晃于色塵之內理實難分
處生死流骊珠獨耀于滄海
居涅槃岸桂輪孤朗于中天
從真界騰應質凡聖大慈父
叁德圓萬德具天人調禦師
大乘小乘隨根機而演教
半科滿科逐權實以相曉
法流東土靈文始于漢帝
佛生西域祥光現于周朝
無生無滅曆萬劫而不古
若隱若顯遠百福而常今
朗萬法之幽邃萬德圓明
覺大夜之重昏纖塵淨盡
開權顯實隨機應化
通玄達妙離幻即真
慈悲喜捨度樊籠出迷津
信解行證入華藏之玄門
淨法界身本無出沒
大悲願力示現受生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世出世間最大法王
大雄大悟大聖主
無垢無染無所著
佛日高懸光明界
*輪大轉利寰宇
彌勒殿
大肚能容容世界難容之事
慈顔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提布袋笑盈腮德難宣言
張海口化癡呆慈無能勝
開口便笑指出迷津
大肚能容包含色相
于人無所不容
凡事付之一笑
我笑有因真可笑
你忙無甚爲誰忙
何處此身容入座
與君相見有前緣
客堂
從何處來博覽古迹而朝聖境
且這裏住踏遍名山爲禮尊顔
挑起一擔通身白漢阿誰識
放下兩頭遍體清涼只自知
山色青翠隨僧入院
松聲靜雅與客談玄
尋僧有意來蓮社
送客無心過虎溪
有僧皆佛印
無客不東坡
佛門常會龍門客
禅林時集翰林人
客來莫嫌茶飯淡
僧家不比世情濃
文殊殿
娑婆界內輔法王達本菩提場
圓頓教中振玄綱妙義徹底彰
我此道場一萬菩薩常圍繞
願爾來哲五臺聖境秉至誠
絕百非絕穿鑿計校拈不二乘
離四句離分別思量說第一法
觸石沾雲悉植菩提之種
染煙臭氣鹹資般若之光
過去龍種已懷獅子之德
現在曼殊常現象王之身
包性德劫前證龍種
依智海雲外吼金獅
鑄象鍛龍常居獅座
談經論道大暢牛乘
冥真于萬化之域
顯德于重玄之門
般若智光破生死昏衢之暗
金剛寶劍截結使纏縛之憂
韋馱
菩薩心金剛像叁洲感應
將軍身童子貌萬國威靈
浩大功勳護法安僧常守戒
聰明正直受持結願本無私
示勇健於天倫摧邪扶正
受遺囑于大覺護法安僧
直對慈容欽崇法化
橫揮寶杵丕振宗風
丕pī音批,大,宏大
萬劫巍巍獨立人
叁洲感應顯威神
現在韋馱身
未來樓至佛
化群萌獨被叁洲
揮寶杵擁護十方
匝地普天皆承恩力
叁洲四海志禀威靈
伽藍
青燈觀青史著眼看春秋一書
赤面表赤心滿腔存漢鼎叁分
威武難屈受遺教守護伽藍
神功叵測現雄勇摧邪扶正
叵pǒ音坡,不可
英雄叁國無雙士
正氣千秋第一人
赤面赤心扶日月
青龍青史鎮乾坤
具叁不志大丈夫
歸一乘教無上人
毗盧
毗盧宮殿如爐冶銷熔頑金鑄良器
般若禅壇配化工轉變純根爲上賢
五周四分之經文瀾翻于口海
六相十玄之妙旨星燦于義天
入纖芥之微塵非名言之可說
混太虛而爲量豈算數之能窮
遮那妙體偏法界以爲身
華藏莊嚴等太虛而爲量
于一毛端現寶王刹
坐微塵裏轉大*輪
五周四分依真如演旨
七處九會以法界標宗
振圓音于普光明殿
現神變于菩提場中
叁百六十骨節一一現無邊妙身
八萬四千毛端頭頭彰寶王刹海
不生不滅真丈夫
無形無相大毘盧
遍七處而恒演
曆九會以同宣
敷萬行之因華
嚴一乘之道果
觀音
月印千江示有感必應之旨
日照萬國吐無微不觸之光
一身不分而光照塵刹
萬機感應以月印千江
現在爲菩薩常示卅二應身
過去是如來具足無邊功德
利物利人少病少惱
救苦救難大慈大悲
不動本際妙音無方
遍示法界本性湛然
問大士因何倒坐
恨凡夫不肯回頭
地藏
衆生度盡方證菩提
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悲行堅地獄未空不成佛
願力深衆生度盡證菩提
手中金錫振開地獄門
掌內明珠光攝大千界
念佛堂
教主廣長舌開示群萌出娑婆
慈尊垂寶手接引衆生歸極樂
低頭合掌碧玉階前光輝麗
歌詠贊揚紫金容霆震雷轟
香象渡河一舉洪名超二死
迦陵出殻千稱佛號壓群音
殻(-幾+卵)ku或que音哭或確,鳥卵
華開九品慈悲接引生極樂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稱彌陀
六根反本變苦海以作蓮池
一念迥光化愛河而成淨土
一舉洪名兼衆德而具備
千稱佛號統百行以無遺
隨忙隨閑不離彌陀聖號
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
以法藏之*輪攝取衆生
仗淨土之淨緣圓滿佛果
釋迦慈父確指淨域之門
彌陀尊師廣開香嚴之肆
肆sì音四,店鋪
舉其名兮兼衆德而具備
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遺
行願導歸極樂九界全收
華嚴頓演圓宗獨被上根
性水澄清由分別而混動
識波奔湧憑念佛以停凝
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
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衆生品類萬別千差
彌陀願力平等無二
塵塵刹刹雖清淨
獨有彌陀願力深
生即決定生
去則實不去
生本無生生西方
見猶離見見彌陀
天宮福報猶有死
神棲佛國永無生
五觀堂
有彌勒肚皮千金易化
無維摩手段滴水難消
粥去飯來莫把光影遮面目
鍾鳴板響常將生死挂心頭
初嘗柑榄甯知味
細嚼鹽虀始見香
叁餐不忘農夫苦
一粒常思佛祖恩
試問世間人有幾回知道飯是米煮
請看座上佛亦不過認得田自心來
齋堂花光叢法寶
十方飯粒惜珍珠
叁心未了滴水難消
五觀若存寸金易化
拈匙放箸口口不離
舉足動身步步踏著
庫房
一米一粒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常念物力唯艱
寸薪不是等閑來
粒米皆由辛苦得
楊岐明燈照千古
寶壽生姜辣萬年
愛惜叁寶物
如護眼睛珠
山門
覺路滿大千衆生共赴超塵界
法門唯不二奕世同遊選佛場
奕yì音意,累,重疊
爲滕蘭演教之所群標鷹舍
惟大聖棲真之處高揭獅床
相相離相親證實相之妙相
門門普門直入無門之法門
鹫靈玄門方廣周于百憶
龍宮法鏡圓照匝于叁千
開人天覺路
闡解脫法門
十方婆伽梵
一路涅槃門
務廣四攝之路
思崇八正之門
光明普照大千界
聖谛都歸不二門
我人頓息何有去來之路
空色圓融本無生滅之門
見聞隨喜吉祥殊勝地
究竟常樂解脫涅槃門
龍藏遠承恩傳經覺院
雞園常說法派衍宗門
一字法門不隔塵而入
千層樓閣即撣指而登
撣dàn音但,1觸,2同彈
有福方登叁寶地
無緣難入大乘門
入叁門鹹資般若光
登寶地悉植菩提種
接叁根機說上乘法
容無量衆開不二門
雲起慈門大暢宗風
波騰願海廣度群迷
禅堂
先後只此燈任顛倒去來事莫忘初意
頓漸無他說但堅強清淨念總合禅機
摩室悟禅天龍一指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
百千法門中殊特法門
無量妙義內真實勝義
行棒行喝談妙談玄
舉古舉今演事演理
風吹風動無二種
水流水濕豈兩般
搬柴運水皆妙用
穿衣吃飯盡禅機
山頭鼓浪眼聽似雷霆
井底揚塵耳觀如錦鏽
馬足車聲世路不知何時盡
岩花澗月禅心應向此中生
一塵不染照禅心
萬法皆空見佛性
木人把板雲中拍
石女含笙井底吹
四大聚成玄免角
六根縛住白龜毛
禅河隨浪靜
定水逐波清
不須格外論奇特
只此全機耀古今
雙手打破虛空蓋
一口吞盡刹海水
祖堂
叁世諸佛同證
六代祖師共傳
萬代禅宗由祖證
千秋佛法見根源
妄塵淨盡心地廊而性地圓淨
慧炬熒煌迷天開而彌天獨朗
熏金粟妙香拈花微笑
浸…
《禅門對聯大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