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有個問題請教活佛:我念咒或念祈禱文時,因心力不足,定力不夠,很難觀想,且一緊張,就容易起不淨的念頭,雜念紛飛,非常難受。現在我在念誦的時候,改爲用一部分心力觀照心田,這樣就不太容易起些粗大的不淨的心念,即使起了,也比較容易消去。但不知道這樣念誦是否還有意義,是否還能得到明咒或祈禱文的加持?或者針對我這樣的情況,是否有其他適合的方法?敬請仁波切慈悲開示!
回答:修法要講求質量,如果身心狀態不佳,有非常粗大的煩惱,還是要調順才上座。在修上師瑜伽中,持咒、觀想、安住修,都是調伏煩惱的方法。但具體如何運用,是針對煩惱起現的程度而定。一段時間地持咒,達到一定程度的專注,是不難做得到的。持咒時就以恭敬心念,做不到觀想,就只做到專心持誦就好,不勞觀想。持咒有一定的專注,心裏比較平靜,可以觀想上師或本尊。也就是說,觀想需要一定的專注力,雖然也不要求具備乃至初禅未至定這樣基本的禅定,但是沒有粗重煩惱現行,這是起碼的。那粗重煩惱念怎麼辦呢,還是持咒,持咒本身確實會令無始煩惱種子現行,但這是個必然的過程,沒有這個過程,甚至不會覺得有煩惱,所以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修習,業障輕些,就會好得多,不要爲這個而過分沮喪。如果持咒有一定的寂止功夫,則觀想上師或本尊,觀想過程中,複起粗大妄念,則可持風,或返回再專心持咒。如果實在不能觀,不要勉強。有時甚至要放舍,安住在清明狀態中一段時間,並觀察妄念之輕重。不起粗大妄念,但有細微的非清明,可以修習粗直視調伏妄念的竅訣,也就是成熟口訣法中的覓心法,覓心法有一定的覺受,可以相似安住。念咒是最易入手的,觀想則要求內心平靜些,粗直視、細直視則更深入些,不可能在忘念很重時去觀想,更別說直視調伏忘念了,所以最初以念咒調伏粗重煩惱,是個必然的過程,不能太急躁。如上雖然說得很簡單,卻是來自成熟口訣法之精要,應在一座中靈活運用,應該在自己具緣上師前得受相應的口傳指導爲妙。修法是個長期的過程,一時的成敗得失不能太計較,努力精進,多祈禱傳承上師,一定會有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