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器弟子之法相(五)--品格賢善和敬信上師
普巴紮西仁波切
(一)品格賢善
如雲:“心善地道亦善妙,心惡地道亦惡劣。”品格賢善者發自內心的善良和真誠,極易與佛法相應。
何謂之善?華智仁波切曰:“心善身語善,心惡身語惡,心乃諸法源,調心佛善說。”佛法樹立的善,不是表面上的善行、善相,而是發自內心,內心中時時從事與十善業相關的一切,就是善。若內心未被教法真正調伏,僅僅在表面當中呈現一些善相,就如無垢光尊者所言:“自心與法不相融契”。阿底峽尊者曰:“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爲墮入叁惡趣之因”。若不調伏內心,即便表面當中行持善法,也很容易形成非法,成爲墮入叁惡趣之因。因此在行持善法的過程中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每天早晨起床之後,我們就要開始修行。這時候要先看看自己的內心在想什麼?若內心已經染雜世間八法,即便當時所修爲直斷、上師瑜伽,也已經沒有絲毫意義,因爲內心被惡束縛的緣故。判斷善惡的准繩就是自心。如《功德藏》曰:“樹根爲藥芽亦藥,根爲毒芽何用說,唯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
(七)敬信上師
上師乃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事業、本體、功德之總集,故應起敬信。
波多瓦《藍皮書》中雲:“獲得上師加持之大小不在于上師,而是觀待自己……若于上師無有恭敬,即使依止佛陀亦無利益,故心無傲慢恭敬上師,至爲重要。”所以我們一定要把上師視爲佛陀而生起敬信。要做到視師如佛,必須知道以下五點。
1、了知上師是佛
世尊于涅槃之前曾授記:“阿難莫憂傷,阿難莫哭泣,末法五百世,我現善知識,饒益汝等衆。”故圓滿一切功德之上師乃十方諸佛大悲與智慧之本體,爲了利益所化衆生而顯現補特伽羅形象。如《功德藏》雲:“圓滿德相之上師,諸佛智慧大悲體,所化前現士夫相,悉地之根即無上。”
2、了知上師一切所作所爲均是佛陀事業
已圓滿證得與金剛持無別之果位的上師身爲僧、語爲法、意爲佛,如此殊勝上師爲引導衆生,一切行持皆爲隨順所化衆生相續而深具密意。即使上師示現凡夫相,在街上殺牛、殺羊,弟子也應以清淨之心觀待:此乃上師以特殊之不共密行度化衆生。
3、了知對自身而言上師恩德超勝佛陀
“如來出世我沈淪,如來滅後我出生;忏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我們這些身處五濁惡世的衆生,沒有能夠被過去諸佛所調化。爲了攝受剛強難化的我們,金剛持佛顯現凡夫之相降臨于世。盡管上師的斷證功德與諸佛無二,但對我自身而言,上師恩德遠遠超勝佛陀。上師教我棄舍不善的道理,爲我封閉了惡趣之門;上師教我奉行善業的方法,爲我立起善趣與解脫之梯;上師讓我生起出離心,在我相續中播下解脫的種子;上師讓我發殊勝菩提心,從而蘇醒了我遍知的佛性;上師爲我直指覺性法身,將我安置于叁界法王之位。無論暫時衣食等修法之順緣,相續中生起的點滴功德,修行中違緣障礙的遣除,乃至地道功德等直至究竟佛果之安樂,唯一皆是上師之恩德。所以,我們一定要清楚地認識到對我們而言,上師的深恩厚德勝過佛陀。
4、了知上師乃總集一切皈依處
上師身爲僧、語爲法、意爲佛,聚集外叁寶。總集加持之根本(上師)、賜勝成就之來源(本尊)、一切事業之主尊(空行護法),爲內叁根本。(具備)密意不動之法身、無遮顯相之報身、事業無勤之化身,爲密叁身。浩如煙海的皈依境向外是由上師的大智慧中散射的,向內也回歸到上師的大智慧中。因此,我們務必知道上師是一切皈依境散攝的總體。
5、了知認識到這些道理以後若能虔誠祈禱,無需依賴他道之緣便可在自相續中生起證悟智慧
如果把上師視爲真佛,滿懷恭敬信心,如同拉弓一般不松不緊虔誠祈禱,則無需依靠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其他道的外緣,就能在相續中生起證悟的智慧。如雲:“無動敬信修六月,獲得金剛持果位。”又雲:“五地十道之境界,于師敬信歲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