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發心出家者需要注意什麼

  初發心出家者需要注意什麼

  普巴紮西仁波切

  一位弟子通過光碟認識我,並對佛法生起信心,意欲放下世間一切,出家修行。出家之前,他有一些疑問,希望下面的文字,能回答他的問題。

  一、初學者應依止聖地聞思修行

  能生起出家修行的心念,非常好。但初學者的心比較飄動,因此開始時應依止寺院等靜處聞思修行。因爲在聖地,我們眼見耳聞的一切都與佛法相關,這種耳濡目染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將身心投入修行之中。這就是聖地的加持。

  剛開始出家的人,對佛法的理解還比較膚淺,信心也不堅定,這時候必須依靠好的外在環境護持這個信心。很多人都說,見到導師的時候心中沒有執著,沒有很多煩惱,對法和修行也很有信心,這都是外在環境的加持。所以,剛開始出家的人,到寺院、高原等地方聞思修行最好。等到對佛法比較了解,身心完全投入修法之中,外境已經不會束縛你的身心,此時無論身處何地,都能護持正念,都是一個修行者。但這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所以初學者還需要依止聖地。

  二、聞思、實修不宜偏墮

  初入佛門,通過聞思懂得一些佛法是不可或缺的,否則作爲一個出家人,對佛法卻一無所知,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聞思一段時間、懂得一些道理之後,必須把這些道理運用到修法之中。

  修行就是把聞思的道理變成自己的境界。所有闡述佛法的文字都是在诠釋心的本性,這種文字诠釋稱之爲理論,所以實修之外沒有理論。往昔米拉日巴尊者曾說:我沒有聞思的基礎,但由于認識見解的緣故,我所唱誦的詩歌、教言,在文字的顯現上是否有矛盾我不知道,但與心的本性永遠不會有矛盾的地方。佛法文字是心的本性的诠釋,兩者是一如的,沒有分離。

  修行和聞思相比,聞思獲知道理更快,而通過修行獲得相應境界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就像一個乞丐,有非常富貴的親戚。乞丐通過這些親戚,能理解什麼是富貴,富貴的家庭中會有哪些物品,甚至可以跟著這些親戚學習如何變得富貴。在學習的過程中,乞丐即便知道富貴的概念,但眼下還是乞丐。也許有些人一瞬間可以達到富貴,但相對而言,這樣的根機是非常非常少見的。絕大部分乞丐需要通過漫長的時間,才能達到富貴。相對于理解什麼是富貴,當然自己變成富人更困難。同理,聞思是言談,修行是實踐,通過聞思了解佛法,是爲了創造對佛法的信心和空間,更好地實踐。

  叁、守持清淨戒律就是最好的出家人

  無論在哪裏,作爲一個出家人,最重要的就是守持好自己的戒律,不要去欺騙他人。這就是最好的修行者。

  守持清淨戒律,最根本的是心不散亂,但對于一個剛入門的信衆而言,這個難度很大。所以,曆代高僧大德均依止靜處,目的就是通過清淨的外緣,減少散亂,最終成辦內心的清淨。如《佛子行叁十七頌》曰:“貪愛親眷如水蕩,瞋憎怨敵似火燃,癡昧取舍猶黑暗,離家鄉是佛子行。”其中遠離家鄉,指的是遠離輪回世俗瑣事。除非一個修行者有很好的正念,時時控製著自己,否則當你所言所行所思所想已經摻雜太多世間瑣事的時候,修行可能已經染上汙點了。但能做到時時以正念護持內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初學者遠離世俗、守持戒律,尤爲重要。

  四、座上座下均應護持出離心

  出離心非常重要,所以不僅僅是在座上,座下也要時時觀想輪回過患。所謂的輪回過患,並非在快樂上意念造作地強加一個痛苦,而是了知輪回的本性就是痛苦,實實在在的痛苦。但這種體驗需要長時間修行才能在內心生起。

  由于忘失正念的緣故,我們常常很容易陷入這個世間。往昔我跟隨喇嘛仁波切在外面行走的時候,要是遇到風景優美之處,我就會說:“哇!這裏真美啊!”這時喇嘛仁波切就會提醒我:“不要忘失正念啊!否則以後真的會投生到這裏。”反觀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時候?平時在城市生活,一旦到了郊區,到了很偏僻的地方,就會覺得很好玩。但細致觀待,這個地方真的那麼好嗎?若要讓你一輩子呆在這個地方,恐怕真的會受不了,所謂的“美”、“好”只是一時的感受而已。所以,喇嘛仁波切讓我們時時提起正念。

  以後,每當我們看到自己喜歡的對境時,應該第一念想到供養上師叁寶,這是消盡貪心的方便。臨終之時,無論是自己的身體還是財物,即便不能親自供養叁寶,也應該意念上供十方叁世諸佛菩薩,下施叁界六趣一切衆生,如是放下世間的執著,利于往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