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泛聞思與專一實修的關系
普巴紮西仁波切
我們作爲修學密宗的弟子,對自宗講法的特點應該要知道一些。例如我們都說自己平時也在聞思衆多理論,那麼根據自宗的見解,廣泛聞思是指什麼呢?
例如從逆緣的角度而言,起現一切煩惱和輪回之根本就是自己的心識。因此在理解這方面的道理時,就應針對心識而不斷細致地去理解,支分得越透徹越詳細,就說明對理論越通達。
比如說,心識可以支分爲兩個方面,即能所二取;進一步分析,可以分爲叁個部分,就是身口意叁門;當然還可以繼續細分出五個部分,稱爲五蘊;六個方面就稱之爲六聚,乃至繼續支分爲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一隨煩惱、五十一心所法以及八萬四千煩惱等。
像這樣廣泛地去理解心識就叫做聞思理論。因爲從理論的角度而言,他的特點就是往外散。但要記住的是,往外散的稱之爲理論,而往內收的才稱之爲實修,也就是說,我們在修法時要將所學的理論盡量往回收,才算是實修。
正如前面所舉的例子一般,八萬四千法的支分皆是從一個心識而始。因此若要是調伏了自己的內心,那麼八萬四千煩惱也都在調伏之中,所以雖然從理論的角度當中要廣泛地去理解,但在實修之時要學會收在一法上而作修行。如果我們不理解自宗講法的這個特點,修法之時也就無法體現出密宗的殊勝性。
例如對六度的理解不能圓融的話,就會認爲給別人幾塊錢或者一些饅頭就稱之爲布施,從叁皈依戒開始就要開始守持一條條的戒律,乃至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才叫忍辱等等。如是把六度波羅蜜分開理解而不能聚集于一法之中去理解,就說明你對聞思與實修的理解還不是很圓滿。
因此,根據自宗的講法特點,我們平時在講解一法之時已經把小乘教法,大乘教法與密乘全都聚集在一法當中而作宣講,而將一切教法與傳承聚集在一法當中修行,就叫做實修。
當知道自宗講法的特點以及聞思與實修的道理以後,我們也不會再疑惑自己現前的修法和以前所學的修法有沒有矛盾?一點都沒有矛盾。
因爲以前對這些道理不太理解的緣故,修法很可能是一種單調偏袒的修法。但現前站在總括的立場之中,已經明白修一法已經含攝萬法,那麼以前所修的法也已攝于今天所修行的見解當中了,就不會再有偏袒的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