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修無常是爲了成辦快樂
普巴紮西仁波切
我相信很多人選擇信仰佛教,並非是沒事湊個熱鬧,也不是爲了逃避生活中的諸多不愉快之事而選擇皈依佛門,而是爲了能夠即生成辦解脫才選擇修學佛法。既然我們選擇要從事這一番大事業,那就應該要如理造行,絕不能再自己欺騙自己。 現前即便我們不去從事善法,由于宿世的因緣福德,今生也能夠享用相應的福報。但要記住,我們能享受多長時間的福報,這點誰都不知道,因爲無常隨時都會奪走我們的生命。雖然口中人人都會說,有生有滅是大自然的規律,這難道還有必要長時間去思維觀想嗎?
當然,無常是客觀的規律,這一點誰都知道。但是正是由于我們平常不去觀想無常,天天都在懈怠之中的緣故,因此當面對臨終這一時刻,只有淒涼地離開這個世界,隨著業力而繼續漂泊于輪回之中。而曆代高僧大德由于時時觀想無常,因此同樣是面對臨終,卻是帶著喜悅之心而成辦解脫。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可謂天差地別,至于自己應該要選擇一條路,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是的,只有依照曆代傳承祖師的足迹,依教奉行,我們才能成辦今生快樂,臨終自在,未來更加快樂。
快樂不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目標嗎?從我們上幼兒園開始直到成爲耄耋老人,不都是一直在追尋快樂幸福嗎?而當前我們信仰佛教的目的,就是爲了想成辦快樂,這與世上所有衆生所追求的目標完全一致的。
記得往昔我在漢地之時,有一位博士導師過來見我。他說他的女兒剛從國外過來,現在對佛法非常虔誠,可是他自己對佛法並不是很有信心,並且覺得他女兒對佛法過于著迷了。當時我說,雖然你很有文化,但可能由于你對佛法不是特別理解的緣故,因此你的結論並不是很恰當。
佛教徒平時口中所謂的從事善法是爲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及成辦解脫等等,都是站在佛教專有名詞之上而言,其實說得更白話更通俗一點,我們從事善法的目的,就是爲了成辦快樂。雖然初入門的信衆覺得佛教專有名詞聽起來有點晦澀難懂,但是實際上就是追求快樂。無論我們在世上從事何種事業,是爲了精神還是物質,不都是希望得到快樂和幸福嗎?
因此,我們平常不管從事什麼樣的事情,其實都蘊藏著這樣的動機,這是不言而喻的。無論是世間人從事世間事業,還是出世間者口裏念誦咒語,身作禮拜,從事一切善法等等,雖然方法不同,但想要得到快樂的目的都是一樣的。
但是雖然目的相同,由于追求快樂的方法各有不同,因此得到的究竟果實也並不相同。世間人不管從精神還是物質上追求快樂,這種快樂都非常短暫,而作爲出世間行持善法者,追求快樂的方法不同,因此得到的是究竟永恒不變的快樂。
現前我們都已經得到了用以成辦快樂的人身,但是什麼時候失去這個人身,誰也無法知道。因此,我們常常思維死亡無常並非是無所事事而做思維,而是爲了能夠精進修法,早日成辦永恒之快樂而如是思維。因此,這些道理我們要銘記于心,並時時如理思維爲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