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共同乘皈依

  共同乘皈依

  普巴紮西仁波切

  根據發心的不同,皈依可以分爲叁種不同的類型,即下士道皈依、中士道皈依和上士道皈依。若我們是站在下士道和中士道的發心之中而皈依,那麼即便我們所皈依的對境有多麼殊勝,最終得到的也只能是叁善道和獨自涅槃之果位,而非成爲解脫之因。因此若想成辦解脫,上士道皈依之發心不可缺少。

  根據皈依的對境不同,則可以將皈依分爲共同乘皈依、不共同密乘皈依、捷徑金剛乘皈依和究竟叁身皈依等四種。今天我們稍許講解一下共同乘皈依。

  所謂共同乘皈依就是誠信佛爲本師、法爲道、一切僧衆爲行道之伴侶而皈依佛法僧叁寶,此即爲共同皈依。我們也都要依他入門而逐漸成辦更高見解的皈依。

  我相信,很多信衆往昔都已經受過共同皈依,那麼我們現前就要對皈依有所了解,知道皈依以後該如何行持,只有如理造行才能迅速趨向解脫之道。

  往昔我在漢地的時候,聽到很多受過皈依的弟子對我說,他皈依的是某位法師、某位堪布或者某位導師等。我想若有這樣的想法,也就充分地說明了,現前他對皈依的理趣可能還不是非常通達。

  要記住,我們所皈依的對境並非某一個具體的人,而是所有的佛法僧叁寶。有些也可能會問,藏傳佛教不是還有皈依上師嗎,難道不就在是皈依一位導師嗎?

  皈依上師可不是這麼理解的,所謂皈依上師是指上師在具備叁寶功德的前提之下而皈依上師,實際當中所皈依的仍舊是叁寶。當導師不具備叁寶功德之時,他並不在我們所皈依的範疇之中。因此我們對皈依叁寶的的理解還應該要細致一些才對。

  例如往昔你在一位漢傳佛教的法師面前受了皈依,雖然是在某一位法師面前受的皈依儀式,但我們皈依的對境並非只是這一位法師,也就是說,你所皈依的對境就是佛法僧叁寶。因此凡是具叁寶功德的一切導師,活佛,堪布乃至尊者,他們都在你的皈依範疇之中。

  有時候我也問一些居士,以前是否受過皈依?他們說受過,但以前是在漢傳佛教一位法師面前受的皈依。我說這非常好啊。他們接著又說,現前他們想在藏傳佛教一位導師面前皈依,所以期盼著我能夠再給他們授一次皈依。

  我想,求授第二次皈依當然沒有什麼過失,有條件的話,當然是多多益善。但若當時條件不允許的話,我相信你以前所受的叁皈依就已經包含一切了。也就是說,如果我具備叁寶之功德的話,往昔無論你在哪一位漢傳佛教法師面前受皈依的時候,我也就已經在你皈依的範疇之中,因爲你所皈依的是佛法僧。如果我不具備叁寶功德的話,那麼即便我說自己是導師,我也仍舊不在你的皈依範疇之中。

  往昔由于我們對皈依對境的理解過于狹隘而不夠廣大的緣故,因此我們的信心也非常偏袒而不普遍,所以即便是從事佛教的一些事業善法,功德仍然增長得非常緩慢,這與我們對佛教理趣是否通達有著直接關系。

  因此現前我們都說自己是皈依叁寶的弟子,那麼對皈依的理趣就要通達細致一些,對皈依對境的理解也要更廣大一些,而絕不能站在偏袒的立場之中去理解,因爲偏袒的信心得不到圓滿之加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