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心語錄▪P16

  ..續本文上一頁是否求得正果。但欲得正果,先得正因。而一因一果,又是何物。我往昔轉輾輪回,今日入此生死,又是何物。豈非我妄心作祟,枉受塵勞,生乎死乎?苦今日仍在生死上轉,豈不又向下轉去,永無了期乎?我爲此懼,所以今日要修行,圖個根本解脫。但今日之因,卻是來日之果。若今日再因地不正,則不如勿修行者。既知病在心上,則要對病下藥,急急要從自己心地法上下手,才是正路。倘求佛求法于事相上流轉,豈非向外馳求,如南轅北轍,又走入外道乎?故不論鈍根利根,法不論爲禅、爲密、爲淨、爲戒律、爲法相、爲止觀,無一不當由心地法下手,此最最重要問題。倘不先自明白,正其因地怖苦發心,則斷不肯痛切。若徒喜神妙法門,高深言論,又引起第二個貪求心,加增生死,豈不誤上加誤。故入手當如破竹,歪不得半分一厘,第一斧正則宜下到底不歪斜,此當第一決定者也。必人人可當機,當依人不依法,隨機而施,務使學人走近路,勿自鳴高,使其難接,此亦大悲心也。

  學人自己最忌自己輕賤,先打個沒出息的主意,又安能向上以求徹了。故不可自視爲鈍根,以爲此生不能深造,有負佛的慈悲期望。但亦不可自視爲利根,得一知半解,以爲不過如此,轉生驕慢,遂以自誤。你看阿難一生多聞,何等聰明伶俐,到佛涅 後,尚不得人門,後遇迦葉初祖,始得開悟。故利鈍是人的一時因緣,不從自性根本上解決,雖修至果劫,亦無所成。須知一切法都是引到一個目的地,要你眼正不走錯路,莫問快慢。倘錯了方向,譬如無的放矢,盡是直走,快走又有何用,並且越快越遠,倒不如看准路線,雖走得慢,步步有效也。

  法無定法,方便爲妙,愚人死執,智者通之。蓋法無自性,因無常而變化,遂無定義。現因緣非一,如人有利鈍,時有久暫,機有早晚,功有淺深,所好有同異,體力有強弱,而習性有勤惰,故于一切人一切法,當隨緣而施,因對方地位而方便之,斯是大悲作用。

  靜坐功夫約可分爲四種:一爲禅家,欲放下身心參究本來而坐;二爲道家,練精氣神而坐;叁爲作課而坐,如淨宗念佛,密宗修法等,四爲厭煩習靜而坐,統名之曰打坐,目的雖不同,而求定則-也。其趺坐雖同,而用法又各異也。要皆未明打坐之義。打者,打去妄念也,坐者,坐見本性也。彼趺坐者,在座上用此功者也。下座後于四威儀中,乃至穿衣吃飯運水搬柴時,無時不應參究,此下座用此功者也。但心浮氣粗之人,先應調身製心,取坐相以爲緣助,是賴于坐而不專重于坐也。禅家尤不許貪著靜趣執取于法,或恐誤以死守定相爲可以增長定力,如智隍之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牛頭融之靜坐觀心等,皆非正道,故馬祖坐圖成佛,而南嶽磨磚求鏡以饑之,正恐落于此病。故六祖而下,如荷澤大師等皆注重情見自性,謹防業識如賊,一失照便扭鼻子使痛,並不重于坐,而亦不廢于坐,因坐亦不過安放其身,坐上仍在參,刻刻提斯,又恐其座上昏沈,乃時時督察輪流巡香,或使走動,越走越迷,不容其超念,走至相當時突然停步,正這個時空寂寂境最易顯現,每多隨機而發,遂大呼日:看是什麼?可見死坐功夫,彼所不取也。至于心中心法,屬于密部,另有規矩,欲叁密接連加持,故異于其他密乘,坐上不許觀光觀相,修法期內手印勿散,持咒勿停,念起勿理,一任其翻騰起落,由忍力練成毅力,經無量數之勿理,來如風影,去如電火,習成個無住,逼出那本來空寂之境,爲作課而坐,要亦重于作課,非專爲坐也。是以修至千座即不必再坐,在初二叁百座內,一任其昏天暗地,不計成功,不聞境界。下座後,教其用功,移用座上功夫,施用于平時,念來勿理,影過勿留,所謂處處打坐也。若肯座下用功者,得力更大,複借教理以引之,禅定法以證之,直入心地法,打開般若門,不知者名心中心法曰禅密,實則由密以通禅耳。下座功夫全在人事上磨練,心地上參究:目的歸于大寂滅海。此時僅可說是上路,功夫尚早。正要由此加功,不必賴于坐矣。余恐世人誤解古人不主張打坐,遂廢而勿修,且下座不肯用功,而以得少爲足,故目空一切也。故他法更勿自诩以爲通禅,今用宗門語錄以參考者,不過借以打磨我之法見習氣耳。非欲爭短長于一日,苟名心未死者,尚不敢許其見性也。慎之慎之,莫負愚公廬山八年苦行與下山廿余年弘法之慈悲,庶報恩于萬一也。

  念佛法門

  初步念佛法:圖此生自了,但求生于西方以爲安,平日企慕西方極樂,厭惡娑婆,我見堅固未明生死大事者,此念佛者不重自心,又重對境,結果僅種諸善根而已,此生是否生西未有把握,此不知極樂在自心,賴西方之樂以爲樂,此爲持名,而不是真念佛也。

  進一步念佛:先厭娑婆不貪世榮,但求生西,以爲歸宿,于一切經意與淨土道理全然不知,只知多念佛,意在求佛接引,深信勿疑,以平日決定心切,臨終並無二念,是可往生,此品位之有高下者也。

  佛:

  一、念西方有相之佛(淺略)種善根

  二、念十佛與西方佛不二之佛(深進)

  叁、念我與一切衆生與十方佛其性無二(實相)

  四、念性空爲佛、念念歸空之念佛(究竟)

  最究竟圓滿之念佛法:

  明佛義:佛本無相無名,乃至無義可說,所言相者、名者、義者,爲未明佛義之人不得已而說名诳相,欲其明白此理歸于性空,不被境惑而已。是以念念歸空,是真念佛的本意。歸空者,不著有相而亦不廢有相,知其性空而亦不著于空,我人才起一念,不是著有即又偏空,偏空即等于著有,即非佛之本相,不名念佛。嚴格而論,心中著一彌陀莊嚴之相,西方勝境之相,即反立娑婆穢惡之相,衆生顛倒之相,即已離佛十萬八千裏矣。

  念念歸空,即是念念歸淨。念念是相繼不斷之意,要淨念相繼必如是念。都攝六根者,乃六根互攝之意,合六根爲一。

  

  

  

《印心語錄》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