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時,一刀殺下去,豬不死,豬就狂跑,忍痛掙紮,慘不可言。所以說衆生苦啊!要拔除一切衆生的苦,是我們的志願。因爲輪迥六道的衆生都是我們過去生中的眷屬,衆生在沒有窮盡的長劫中轉來轉去,彼此相互之間當過父子,當過夫婦,當過親戚,當過朋友,都是有親的人。而目前在六趣裏受罪。自己很親的人,在油鍋裏,在刀山上,盼他的親人能夠救濟,我們焉能坐視不管。因此我們要有這樣大的志願,本來是佛的衆生,可是在顛倒,在冤枉、受苦。所以要把大家喚醒,從夢中醒過來,不要受這些苦,這就是我們的志願。往生極樂世界不是爲了自己去享福,往生不是這個目的。往生是爲了最有效、最快地實現你度衆生的願望。因爲一個心願,要能實際做到才算,不然就是空話、大話、一個高調、一個空話、一個狂想。要度一切衆生,我們要有現實的行動,那麼最快最有效的就是往生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就不再退步,只有進步,而且不會死,很快花開見佛,明心見性,懂得佛法的真實道理。于是你可以分身到無量世界,廣度一切衆生。我們就要有這樣的信心,這樣的志願。
叁、在家與出家
教中說,在末法時期,在家人比出家人容易成就。當前正是末法,出家並不見得比在家人好修,甚至于更困難,所以在家也可修行。既是在家,就有在家人的問題。所謂人生叁大間題:學業問題、職業問題、婚姻問題。我們有這些問題,行動就分了些神,尤其是現在,你出國的時期,專心地去求學問,種種。所以我們一方面在家修行,一方面人生叁大問題,都要陸續得到解決。在修持裏頭,對于人生所需要的事情,都可以在修法之中祈禱,祈求佛加被。同時,我們還要在寶貴的時間裏,擠出一定時間去修持,我們要取得世間一些問題的解決,是爲了便于我們現在和以後的修持,而我們現在的修持也就能夠保證我們世間這些問題解決得順利。但是大家祈禱之中也要記住『可許則許』這個小冊子。這是一個居士寫的,他自己愚癡,所祈求的事,可能對自己不利,很可能是個害我的事,因此,在所求的事後加了四個字,『可許則許』。也就是說:『請佛替我考慮,能允許我再允許我。』爲什麼要加這四個字了有一個故事能回答這個問題。一個人,他最喜歡的兒子,十幾歲生病,花了無數的醫藥費,還是死了,兒子死後父親非常思念。後來聽說,有一個人能通陰間,能把死的人找來談話,他就說,無論多少錢,都要把它辦到,我要同兒子當面談話。後來朋友就告訴他說:『看來情況很複雜,你恐怕不能露面,你這個兒子對你懷恨很深。通陰的人已經知道這個情況,你先藏起來,情形好你再出來。情形不對,你就別出來。』老頭聽這麼說,朋友都攔著他,他也就先沒露面。通陰的來了,不久,就把他的兒子鬼魂找來了,兒子騎著一頭驢,怒氣沖沖的問大家:『那個老畜牲來了沒有?』『沒來,沒來,他今天沒來。』『他要來了,我非好好揍他一頓不可。』怒氣沖天,講他父親前生怎麼坑害他,怎麼騙他的錢,使他受了多少多少苦,恨氣末消。所以今生討還了一些債,可是余恨末消,恨不得好好地教訓他一頓,最後氣得牙癢癢的走了。兒子走後,老頭出來哆哆唆唆遍體發抖,出了一身冷汗,從此不再想這孩子了。所以,我們對世間的這些事情,平淡一些,肯定有好處。
人生叁大問題裏,有個婚姻問題。外國人往往頌揚愛情,把愛情看得很神聖。其實說穿了之後,愛情屬于情欲,並不神聖。愛是愛欲,情是情欲。總之和欲緊密相連,欲是人與動物都有的,主要兩種:食欲、色欲。吃東西,什麼叫好吃。是在食欲的支配之下。所以,『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心不在這個上頭的時候,吃東西也不知道什麼味兒。這個味兒那去了了因爲沒有食欲呀!不覺得有味兒了。『子在齊聞韶』,孔子在齊國聽到了演奏韶樂,『叁月不知肉味』。在叁個月裏頭,吃肉不知道肉什麼味兒。亡室蕭侬華在重慶的時候,我的朋友齊居士告訴她,吃肉時觀想的法子,觀想肉變成一朵蓮花,然後咽下去,她按這法子,試了一陣之後說:「我吃的肉一點味也沒有了。』可見味兒是由于你的食欲所産生的。所以,爲什麼你的心不在上頭,就沒有味兒了。外國人很明白這個道理,請客宴會,總要自誇,今天,菜如何珍貴講究,廚師多麼高明難得,誇耀一番,引起大家的食欲。主人要自己介紹、宣揚,引起大家食欲,讓賓客覺得好吃。愛情不離色欲,色欲也是如此,都是從欲上出發,並不神聖。《楞嚴經》就說:『汝愛我心』,你愛我思慕之心,『我憐汝色』,我就喜歡你漂亮的容色,『以是因緣』,就是因爲這個因緣,經百千劫,彼此就互相纏縛。你喜歡我的心,我喜歡你的顔色,互相愛戀,常在纏縛。這種情,是以欲爲本,互相捆綁起來。當然在家就有夫婦之道,這也是人生的一個因緣,大家也應該隨緣。有在家人提出要絕欲的問題,我反問說:『您夫人同意嗎?』所以應該注意家庭的和諧。
因此,在選擇對象的時候,一定要有很正確的標准,以人品爲第一,其余的條件都在其次。第一,希望對方是個明白人,俗語說:『願意跟明白人打架,不願意跟糊塗人說話。』第二要良善,有很良善的心,不願意害人,不願意損人利己,有很良善的心。第叁是誠實,不是油滑,不是有很多很多的招術。第四是正派,作風正派,男女關系上也很正派。這樣的人就很好,是上選。其他的條件都可以降低,一個十全十美的人是沒有的,十全十美是聖人了;現在找個賢人都不容易。我們婚姻、家庭問題解決得好,對于修特有極大便利。建設一個佛化的家庭,對于自己入世、出世、佛法、世法都是很有利的。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于兒女能信佛,人生最大的不幸,莫過于兒女都不信佛。現在你們還想不到,真正到了老了,尤其到了臨終,你兒女信佛和你兒女不信佛,這個差別就太大了。他幫你一把,你就能往生,他拖你後腿,你就往生不了。現在一般說起來,這個時候還是需要有人幫助一下,完全能夠生死自由,不需要幫助,這種人不是很多,就是你有這個力量,有人幫一下還是好嘛!可以增上呀!這件事情靠子女最好,靠別人往往靠不上。所以在交朋友,結婚,建立家庭方面,也是人生重要的事。我們應當慎重,也應祈禱,靠佛力。所以,一個人最重要的是眼睛,所以要不斷地擦亮自己的眼睛。對于一個人,自己先要有分析,然後判斷,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關鍵是甯缺毋濫,有的人很善于討人喜歡,獻殷勤,很伶俐,很聰明。而實際上,往往跟我們所要求的主要問題:明白、良善、誠實、正派是不相容的。
我們在家,但可以心出家。許多和尚身出家而心不出家,咱們身在家,心可以出家。打個譬喻,好比蓮花在汙泥裏一樣,蓮花就長在泥裏頭,所以在家人不能離開社會與家庭,就是這堆泥,藉就在泥裏生長,要是離開這些泥,就等于把花捏下來了,也就不會結蓮蓬了。所以就離不開家庭,離不開社會,也就是世間。可是,若總在泥裏,還能開花結果嗎?有什麼出頭之日,所以花與葉都要發出來,發出來不但離開了泥,而且離開了水。所以我們應該這樣體會,這個家庭是一堆泥,你離不開這堆泥。你到和尚廟裏,和尚廟裏還是一堆泥。但我們的目的不但要出泥,而且要出水。長到虛空中,才能開花結果,這就是我們最好的比喻,這就是心出家。
肆、實修的要徑
一、出離心。
雖然在世間,我們不很貪戀。既有這些緣,我們就隨緣。有許多責任,夫婦之間,有夫婦的責任,父母對孩子,有父母的責任,都要盡我們的責任。現在和過去不一樣。釋迦牟尼佛說,到了末法,在家人比出家人容易成功。女的比男的容易成功,都是倒過來了。所以現在女居士,要把握住這個機會。確實,女的比男的好修,男的不大容易信,事情也繁忙。你看看,一個家庭,女的信的多,男的信的比較少。女的總之可以抓住點時間,多修一點,多生一點信心。我們現在是在家人,但是對于佛法,同樣要擔重擔。現在,因爲你們年紀輕,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應把它看淡,一切惹人心醉的男歡女愛、家庭幸福、輕歌妙舞、酒綠燈紅、權勢富貴,種種的花花綠綠,都是肥皂泡,都只隨緣而已,不留戀不執著。所以有個出離心,把它看淡,才能自由,不受纏縛。
二、慈悲心。
慈悲心是我們的根本。釋迦牟尼佛看見鳥吃蟲子,他就舍棄自己一切去修道。是爲利他,不是爲自己。慈悲心是我們的根本。我們修行,一個是慈悲,一個是智慧。如鳥的兩個翅膀。所以我們要有慈悲心,就像《谷響集》裏說的,我們要利他,不是老爲個人打算,處處爲自己。我們是利他,最大的利益是讓他覺悟,所以我們要覺他。要使別人覺悟,首先自己要覺悟,就須自覺。剛才已經說過了,覺悟是最大的利益,自己覺悟,自己就得到了最大的利益。所以爲利他,就覺他,爲覺他而自覺,也就是自利。這都是從慈悲心出發的,所以我們老要護持自己的慈悲心,從慈悲心出發。諾那祖師說:『每一年的年底都要自己結結賬,自己看看,我這一年的修持結果,是不是更慈悲了一點,更明白了一點。』這話再好沒有了,又簡單又明白。我們學佛爲的什麼?就是爲大家都慈悲一點,明白一點。剛才講的智慧跟慈悲,就像鳥的兩個翅膀,鳥剩了一個翅膀就飛不起來了。人生又不慈悲,又不明白,只是個活死屍。我們就是要慈悲一點對人有利益,明白一點才能給大家謀利益。有個笑話:媽媽腦袋上有個蒼蠅,愚癡的兒子拿著斧子劈蒼蠅,把媽媽劈死了,糊塗蟲啊!這個孝順有什麼用!給媽媽趕蒼蠅是好事,但拿斧子劈蒼蠅,就劈死母親。只有好心,不能解決問題,所以要有智慧,才能真實爲他人拔苦得樂,但慈悲心是根本,所以必須有慈悲心。
叁、正信。
正信非常重要,我們信佛,要生的是正信。截流大師講得最深刻。你若不是正…
《看淡世俗的纏縛 出汙泥而不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