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有同修認爲修行上師瑜伽則不需要修加行,某位導師又開示:要進入密宗則必須要修加行,請上師開示。

  問:有同修認爲修行上師瑜伽則不需要修加行。但是某位導師又開示:要進入密宗則必須要修加行,因爲加行很重要。請上師慈悲開示其中奧義。

  

  答:這是很重要的問題,因爲很多人不懂其中道理的緣故,對這方面還有很多疑惑。我們在講解上師瑜伽導修期間說過,是否需要修加行要根據自己的時間、條件、根機來定奪,而不是講不需要修加行。

  一、是否修加行依自己各方面條件定奪

  加行是非常重要的,尤其作爲一個出家人或者有充足時間的在家修行者,修加行是非常重要的。

   但站在另一個角度,對很多弟子尤其是在家居士而言,可能沒有很多時間來圓滿修行加行。因爲加行的數字非常龐大,很多人可能修到一半,因無法圓滿數量而逐漸放棄修行,越來越懈怠,甚至到最後什麼都不修了。爲了避免這樣的過失,我們用不同的方便傳講不同的法義,就是爲了讓弟子選擇相應法門而精勤修行,並不是說不需要修加行。

  以前有位居士在某位導師面前問:“是否可以不修加行,用這個法代替修加行?”要知道,對佛法而言,沒有一個法可以代替其他的法,也沒有一個法不需要修行。從小乘十八部乃至無上竅訣大圓滿以下的教言,誰敢說哪個法是不需要修的?但若什麼法都修的話,誰能修得完呢?不要說在座的各位,全世界有幾個人能完整地讀過全套《大藏經》呢?

  比如說,導師在面對一位從顯宗進入密宗的弟子時,誰敢說《阿彌陀經》或《金剛經》不需要誦修呢?誰都不敢說。反過來再問問,釋迦牟尼佛的教法難道有好壞的區別嗎?有加持大小的區別嗎?沒有的,因爲一切都是根據弟子根機而宣講的,都是爲了成辦解脫。因此釋迦牟尼佛所傳講的八萬四千法門,作爲後一代弟子都應該去修持,不存在需不需要修的問題,但是在修的過程中,能修多少要根據我們的根機來定奪。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修行方向。

  二、衆善奉行故不舍棄一法

  我在平常講法中都在告誡弟子們,作爲修行人,即便一個小小的善事也應該盡力去行持,即便一個小小的惡事也要盡可能去斷除。如《賢愚經》雲:“莫想善微小,無利而輕視,水滴若積聚,漸次滿大器。莫想罪微小,無害而輕蔑,火星雖微小,可焚如山草。” 因爲即便是一個小小的善心,也可以成就往生叁善道之果。

  《普賢上師言教》中講過這樣一個公案:往昔有個人因爲念及佛像的功德,用泥巴捏了一尊佛像放在路邊,希望看到佛像的人能生起一念信心而播下成佛的種子。此後有一人路過,看到這尊佛像在路邊沒有任何遮擋,心想:“萬一日曬雨淋,這尊佛像可能就沒有了。”于是他想找個遮擋之物保護佛像,但在附近只找到一只破鞋,所以就把鞋蓋在佛像頭上爲佛像遮風擋雨。不久後又有一人經過,覺得佛像頭上蓋個破鞋非常不恭敬,于是就把鞋扔了。這叁個人所做行爲雖然不同,但都因心中一念之善而播下成佛的種子,暫時獲得叁善道之果報。如果連這樣小小的善事都要去行持,誰又能說五加行不需要修持呢?所謂“衆善奉行”,所有善法都需要去行持,但是做多少則要根據個人的時間、條件來定奪,不能整齊劃一,強加于他人。

  叁、方便乃成辦智慧之階梯,故應善巧

  喇嘛仁波切曾經講過這樣一個公案。以前藏地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老和尚,因爲聲名顯赫,所以聚集在他足下的弟子也非常多。這位老和尚平常教授弟子並不講解方便而直指心的本性,若弟子沒有證得與他相同的見解,則一律加以否定。由于沒有得到導師對修行過程的講解,弟子不知該如何修行,也不知怎樣修行才是對的,彙報修行之時,只要弟子見解未臻究竟,就會被導師否定,所以弟子們修持很長一段時間,還是達不到導師般的見解,得不到導師的認可和引導,久而久之只有放棄修行。

  如同這個道理,如果導師說不修加行就不是密宗的弟子,那就會變成什麼呢?有時間修加行的弟子就具備密宗弟子的資格;沒有時間修加行的弟子,即便其他條件具備,也不算是密宗的弟子。這樣似乎有些于法不合。事實上,爲了讓所有對密宗生起信心的弟子都能進入佛門,修行密法,導師要用不同的方式傳講修行。這樣,就可以接引更多的弟子趨向解脫。

  我們再舉個例子:如果平常某位堪布比較注重加行,如果是不注重修行加行的弟子,這位堪布就很難攝授。以前有個叫破瓦喇嘛的導師,比較注重修破瓦法。如果有人到他面前說:“修加行可以不修破瓦法。”這位導師可能顯現上會不高興。又比如顯宗的導師提倡念佛,但如果你到他面前說:“修加行不需要一心念佛。”這位導師可能就會覺得:哪有這樣的事情呢?又比如,另一位導師注重宣揚放生的功德,你卻在他面前說:“只要念佛,不需要放生。”這位導師肯定也會覺得哪有這樣的事情呢?

  需知,不同導師示現不同的形象及事業,是以不同方式度化著不同的衆生,我們並不能因此說哪個導師的度化方式是對的,哪個導師的度化方式是錯的。全都是對的,因爲不同的導師站在不同的角度爲弟子講解法義,有的著重于灌頂,有的著重于放生,有的著重于修行,有的著重于念誦……修持的形式不同,是因爲衆生的根機不同,必須站在不同的角度當中成辦解脫,而不能拿一種方式來要求一切。修與不修要從這些方面去辨別。

  同樣,上師瑜伽也不是每個人都能修得了的。所以我們進入密宗不一定都要修上師瑜伽,有時候念誦咒語、學學理論也是一種見解。

  有些人說亞青寺的風格是不需要聞思的,專修即可;或者說五明佛學院是聞思的聖地,實修可以先擱置一旁,只要聞思就可以。這些說法都有些片面。即便是從加行的角度來說,也是這樣的道理。當一切條件具足的時候,修行加行當然是最好的,可以創造修行正行的法器,故修行加行非常必要。但是當條件不允許的時候,強迫弟子修加行,就如同讓一個小學生念誦大藏經一樣,小學生連字都不認識,怎麼能念大藏經?只好放棄。

  所以我們要銘記,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沒有一個是不需要修的,但是修什麼、能修多少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來定。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