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萬佛城,在那裏的天樂宮中看到有許多赤身裸體的男女擁抱像,打的卻是密宗的旗號,旁邊的石碑上還赫然寫著“信欲派”、“對生殖器的崇拜”等等字樣。真讓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憐。佛教中對塑造佛像有嚴格的尺寸比例要求,顯密都有這方面的專門經續,這些不著衣裝的男女像,雖然套上了神聖密宗的名號,卻與莊嚴的佛像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這在間接上也違反了國家宗教法規。又“信欲派”、“生殖器崇拜”這些強加在密宗頭上的字眼是從哪裏找來的?是你們發明的,還是你們本身就是崇拜生殖器的信欲派?
要介紹一件事物,首先必須了解事物本身,尤其是介紹博大精深的密宗,必須求教于密宗典籍以及如法修持密宗的人,而不應該憑自我想象或依靠那些外行人的評論,否則難免漏洞百出,與事實不符。所有的密續以及曆代傳承祖師都從未講過密宗崇尚性欲以及對生殖器的崇拜,恰恰相反,這些庸俗的世間執著正是學密人必須以無上方便加以對治淨化的,否則耽著于其中,怎能生起修道的功德,證得無上的佛果?這是每個學密人所深知的道理。佛教是神聖的,佛像是聖潔的,借佛像斂財的做法必須受到譴責,尤其象天樂宮那樣的不顧佛門教理,粗製濫造的做法必須予以製止。天樂宮的“密宗佛像”已引起了以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爲主的廣大佛教弟子的強烈不滿,此風不止,勢必造成難以估量的惡劣影響。
隨著西方文明的東進,以及人們對傳統文化修養的不足,有不少人把佛教等同于迷信看待。其實即使從西方哲學來看,佛教也是一門深奧莫測的學問。黑格爾的辯證思想,弗洛伊德等精神分析學說,就已經受到了佛法的影響。又恩格斯曾說∶人類到釋迦牟尼佛時代,辯證思維才得以成熟。由此也可見佛教是真正的智慧。還有社會上經常有人幹涉他人信教自由,對此國家法律早已作出規定,例如《刑法》第二百五十一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非法剝奪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情節嚴重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密宗的功德
佛在顯宗第二轉*輪中著重宣說諸法的般若空性,在顯宗第叁轉*輪中宣說了空性基礎上的光明,但是多采取隱含、譬喻的方式。密乘的見解是在綜合了顯宗的第二、叁轉*輪的基礎上,進而以直接、詳細、廣大的方式把諸法實相和盤托出,並且在具體修行上增加了顯宗中所不具的許多方便。《叁相燈火續》總結密宗的特點雲:“一義亦不昧,不難方便多,是爲利根故,極勝密咒乘。”又據《諸天積聚續》中說,五濁越熾盛,時代越趨末法,無上密法的加持就越強烈。噶托度達仁波切雲:“五濁黑暗越深之時,蓮師加持之月越明。”衆多的續部、論部與諸多大德的教言都曾宣說,末法時期,衆生煩惱熾盛時,其余八乘(外叁乘:聲聞、緣覺、菩薩乘;內叁乘:事部、行部、瑜伽部;以及密叁乘中的瑪哈約嘎與阿努約嘎)已無力調伏,唯有九乘之巅無上密法大圓滿才能調伏。如法王仁波切的《忠言心之明點》中說,在五濁黑暗極爲深重的末法時代,前八乘猶如星光,很難遣除衆生的煩惱,而大圓滿則如麗日中天,最善對治衆生煩惱。我們通過自己的修行實踐也可了知,當煩惱生起時,其他許多對治法不能直接斷除,而以密法的最深竅訣,不須勤作,直觀心的本性,一切煩惱頃刻消散于法界中。而這些殊勝竅訣,也只有對上師生起正信的人才能運用自如。進入密乘後只要自己沒有退失信心並嚴持密乘戒律,縱然今生沒有證悟實相,但以聽聞加持力也能盡快成就。無垢光尊者雲:“若男若女已入此勝密,並獲得傳承教言,雖其未證悟,然以聽聞之功德力,決定速疾解脫,因彼相遇無上果法之故。”《日月吻合續》中雲:“學密利根者即生成就,中根者中陰,下根者來世幻化界得解脫。”確確實實密宗裏有見解脫、聞解脫、系解脫等一般凡夫所無法想象的衆多方便加持法。因此蓮花生大士也雲:“現見畫物即成佛,身觸彼者即成佛,聽聞彼聲即成佛。”甚至傍生聽聞密法也照樣能得到成就,譬如前幾年,法王在給一只老山羊傳了《七寶藏》等的傳承,老山羊臨終後便往生到了東方現喜刹土。密宗祖師極喜金剛雲:“若僅聽受此密法,七世之前定解脫。”
又有人認識到密法的殊勝性後,對自己是否有福報與緣份修學無上密法産生了疑懼。其實這完全屬于不必要的非理猶豫,《勝乘寶藏論》已對此作了明確的答複:“凡是相遇無上極密乘的人,往昔必定已供養過無數佛陀,並成過普賢王如來的眷屬。”因此,已經受到了最無上灌頂的人,必定已有殊勝的宿業因緣,應對自己也生起堅定的自信心,此世認真修學無上密乘,必能迅速證果,早日完成度生大願。
總之,宗喀巴大師曾雲∶“若知異宗無相違,一切經論知竅訣,則易證悟佛密意。”我的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一生中最深的竅訣是在善良的人格,遠離世間盛事的出離心,廣度有情的菩提心叁者的基礎上,勤修無上大圓滿密法,最後一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普願天下有情,共遵此道,同趨無上菩提。
有緣修行密宗者,爲斷彼等諸疑惑,
造此拙論奉信衆,或許能成正信因。
此善回向諸有情,願我生生世世中,
不離上師深密法,廣渡邪見愚昧衆。
以上所作簡略論述,並非出自破斥他宗之發心,而實欲救度衆多蒙昧之人于欲墮之間,並澄清密宗的一些難題。依據教理辯論是佛教裏拔開迷霧、遣除疑惑的殊勝方便。若仍認爲密宗有不應理處,待日後再作探討論辯。密宗弟子索達吉著于普賢大樂宮。願增吉祥!
一九九八年叁月十日
《密宗斷惑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