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中應避免的汙點
作爲追求即生解脫的修行者,在行持善法的過程中應避免戒律的汙點、禅定的汙點和智慧的汙點,如此方能迅速成辦解脫大業。
所謂戒律的汙點,就是持戒不清淨。我們應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從小乘別解脫戒到大乘菩薩戒乃至密宗的誓言,有沒有汙點?若有汙點的話,會形成解脫極大之障礙,故應立即忏悔,消除這些障礙。我們天天都在講解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在短短的時間中成辦永恒不變的快樂,是我們今生最大的事業。在成辦這項大事業的過程中,當然會經曆一些苦行。之所以覺得“苦”,並不是我們太偉大的原因,而是我們無始時來煩惱太沈重了,總認爲隨順自己的習氣、想怎樣就怎樣才“快樂”。但在進入佛門開始修行之後,再不能隨著自己的習氣和煩惱漂泊,叁門要斷惡從善,要管好自己的心,謹言慎行,取舍因果。從這個角度而言,修行是一門苦行。但即便是苦行,想到我們所成辦的自他二利的大事業,還是應該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絕不能讓自己的戒律有汙點。
所謂禅定的汙點,是指我們追求解脫、行持出世間禅定者,禅定墮入世間禅定之中。我們平常在講法過程中,反複講解禅定的修行次第和辨別要點,目的就是要我們反觀自己所行持的禅定,與哪一個境界相同?這種境界能否樹立出世間禅定?我們進入佛門、行持善法並不是爲了湊熱鬧,也不是爲了填補心靈的空虛,而是爲了成辦解脫。爲了這個事業,我們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甚至把世間諸多瑣事乃至追求擱置一旁,若因爲禅定存在汙點而令自己今生與解脫失之交臂,實在太可惜了。所以時時要反觀內心、細致辨別爲妙。
智慧總分聞思修叁種智慧,我們主要傳講修行中的智慧。這種智慧表現在能把修行中的錯謬糾正于正法之中。我們在講法的過程中,都在傳講很多道理,如薩迦班智達在《涅莫問答》中闡釋的成辦解脫的四要義(傳承法脈清淨、通達方便、認識智慧、善巧運用),我們理解得如何?在實際修法中,是否完全如理如法?如果有不符合曆代傳承祖師教言之處,是否能及時發現並立即糾正?如果對這些行道理趣似懂非懂,在修行中摻雜自己的私心,隨自己喜好而行持,則說明我們的智慧已經有了汙點。
爲了我們在修行過程中能始終行于正道,我們應時時反觀自己的身心,觀待戒律、禅定、智慧是否有汙點。若沒有汙點,就說明我們所行持的法與曆代傳承祖師沒有絲毫之差異,除了時間的區別之外,成辦曆代傳承祖師的密意即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