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殊勝法的重要性
喇嘛仁波切告誡我們:初次修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知道該如何修法。即便從事世間的事業,盲目去操辦可能會虧本的,懂了以後效率更高。成辦世間事業尚且如此,我們成辦叁世之快樂的事業更應珍惜一些、重視一點。我要提倡所有的弟子們,即便修什麼樣的法,都要懂得修法的道理,這樣效率會更高一些。千萬不要把佛法作爲自己空閑時間的一點裝飾,若如此那就充分地說明我們對佛法的理解不夠,還要多學些道理。
曆代傳承祖師無垢光尊者曾經說過:“自心與法不能融契,僅具道貌之相,則無實義可談。”這就告誡我們,若內心沒有調伏,僅僅在表面呈現修法之形象,對成辦解脫沒有絲毫之利益。所以平時不管你修什麼法,念誦什麼經文,都要知道成辦解脫不在于你口裏念誦什麼,而在于調伏內心之上。
所以,爲了能更好地調伏內心、成辦解脫,不管行持任何善行,叁殊勝法(加行發心殊勝、正行無緣殊勝、結行回向殊勝)必不可少。那麼今天我們再講一下叁殊勝法的重要性。
1、正法和非法之區別
曆代高僧大德曰:“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而成爲墮入叁惡趣之因。”若表面上做個修法的形象,但沒有起到調伏煩惱的作用,這種修法就稱之爲非法。
正法與非法只有一線之隔,區別就在于是否具備叁殊勝這叁個要點之上。超越這叁個要點的一切修法就是非法,具備這叁個要點的一切修行就是正法。正法和非法不在于你所祈禱的對境是哪位尊者,而在于祈禱過程中是否調伏自己的內心,因此這幾點非常重要。
2、發心清淨
不管修什麼樣的法都要具備叁殊勝法,也就是叁清淨法——發心清淨、正行清淨和回向清淨。下面我們先講發心清淨。
(1)大士道善念發心爲應取之發心
發心清淨之作用說令善根轉變爲無量之功德,所做的一件善事是否能轉變爲無量的功德,就要依靠發心清淨。所以每當我們從事一件善法之前,首先要觀待自己的發心和動機。
發心分爲惡念發心、無記之念發心和善念發心。
惡念發心是畏懼現世痛苦、追求現世安樂的發心。無記之念發心是沒有任何意樂,隨順大衆的一種心態。善念發心則分爲小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
如果因爲自己畏懼叁惡趣的痛苦,想從輪回苦海中獲得叁善道之解脫,稱之爲小士道發心。我們知道,叁善道由于仍在輪回之中,即便暫時享有人天福報,最終仍會漂泊輪回感受痛苦。了知以上道理,就要轉變自己的發心。
如果因爲畏懼輪回痛苦而獨自追求解脫,稱之爲中士道發心。此發心仍舊不圓滿,所以我們應追求大士道發心——爲了天下一切有情父母都能離苦得樂,證得究竟佛果而發心。所以發心非常重要。應該時時觀待內心,如果是以惡念發心或無念發心從事一切善法之時,就沒有太大的意義。
爲什麼要以大士道的善念發心攝持我們的善行呢?當一天之中抽出一秒鍾時間念一句佛號時,僅僅爲了自己的解脫,念一遍只有一遍的功德;若爲了家人離苦得樂,心裏想的是十個衆生,念誦一遍就有十個功德;若要是發心更大些,爲了自己所在城市的所有衆生都能離苦得樂,這個城市有十萬衆生,那你念的一句佛號就有十萬的功德。因此時時要銘記,發心非常重要。如《功德藏》曰:“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也就是說,功德的大小不在于修行時間的長短,而在于發心。若發心具有的前提下,修行時間越長越好;若修行的時間很長但發心不具有的話,那意義不是很廣大。比如你一天即便修24個小時,那又能修多少呢?即便數量有多麼大,但是從無量的角度來說,他還是很有限製的,因此只能得到有限的功德。這時候再對比自己無始以來造的罪業,僅僅用有限的力量來斷絕無始劫來自己所造作的無量無邊的罪業,就好比用一根針來削一個西瓜,雖然你不停地削,但是一兩下恐怕看不出來你削了多少,因爲針尖太細了,力量太微弱了。因此我們應依對治力強大的法來消盡一切煩惱,意義會更廣大,感受也會更強一些。
所以不管我們從事任何一件善事,都要觀待自己的發心和動機。應該怎樣發心呢?叁界六趣一切衆生都曾做過我們的父母,如同我們今生的父母般對我們具有非常廣大的養育之恩。出生時我們一無所有,母親把我們摟在懷中,當做最珍貴的寶貝一般養育我們長大成人。如今知道這個道理,現在是我們回報的時候。叁界六趣一切衆生都做過我的父母,因此對正遭受一切痛苦之因和痛苦之果的衆生應平等生起慈悲心,並願望這些衆生都能夠解脫,因此我們把心趨入善法修行之中。前面爲願菩提心,後面爲行菩提心,菩提心的根本就是願行菩提心,時時要銘記這兩點。若要具備這兩點,當然你所從事的一切善法功德無量;但若是超出這個範圍,平時從事善行不具備這兩點的話,意義並不是十分廣大。
(2)孝順父母乃學佛之基礎
我們再講解相關的一些事情。我非常看不慣漢地兒女不孝順父母的做法。
從小到大,母親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子女撫養長大;如今到了我們該回報的時候,卻把年邁的父母擱置一旁。若是一個修行者這樣對待父母,口裏說著大話:“爲了天下一切衆生離苦得樂”,實際當中卻沒有對養育自己的父母行持孝道,即便你怎麼修學,一點意義也沒有。修行不在于口而在于心,心在于行動之中。
無垢光尊者雲:“口頭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勝果。”口裏即便用多麼美妙的詞彙描述這一切,都沒有任何意義。修行若不能體現在叁門之中,那叫什麼修行呢?修行要做到身清淨、心清淨,要符合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言。若修行人與凡夫的行爲完全相同,又如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口頭上信佛,但是行爲與凡夫完全一樣,爲何我們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們卻不可以?所以不是這樣的。一切在于行爲之中,而不是話語之上。我們修行的目的是爲了一切衆生離苦得樂,行爲上要從身邊開始做起。
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二十多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而喇嘛仁波切提到母親的時候,在衆人面前忍不住流淚。修行者應體現修行者的智慧和與他人不同的行爲,尤其是在座的年輕人,要孝順自己的父母。不在于你給父母多少錢,而在于親切的話語。
有時候看到電視或者聽到身邊一些淒涼的故事,就想可能是兩個民族、兩個不同習慣的原因。但在漢地五千年的曆史當中,還是講究道德,講究以孝爲先。但是說是這樣,行爲上又不一樣了。所以我們現前是佛教徒,應該認識到這一點,從自身做起。
以上是發心清淨。每當從事一切善行之前,都要如是觀待。
3、正行清淨
叁清淨法之二是正行清淨,目的是善根不被外緣所摧毀。當我們修行之時,若不護持自己的內心,時時跟著煩惱而走,雖然表面上在修法,實際上一切善根都已被貪嗔癡摧毀了,所以修行過程當中要做到心不散亂。
這一點顯宗密宗都是一樣的。顯宗也提倡一心不亂,不管修什麼法,都要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不要跟隨煩惱而跑。
比如說,打坐的時候,口裏在念誦,但是心在胡思亂想,跟隨著煩惱而漂動,很容易被貪嗔癡煩惱摧毀自己的一切善根。這種做法不是一個修行者的行爲,所以在修的過程中盡量做到心不要散亂。有人說雖然知道心不要散亂,但是做起來很不容易,心仍會散亂,這時候該怎麼辦?就要時時提起正念,當煩惱呈現的第一時間就把心收回來,不要跟隨著他。
不論小乘、大乘還是密乘教法,都強調提起正念、護持正念的重要性。
小乘以斷絕煩惱的方式調伏自己的內心,大乘以轉變煩惱調伏自己的內心,密宗以運用煩惱調伏自己的內心。這叁點能做到哪一點,要根據各人的見地來樹立,總之都是爲了護持正念,不順著煩惱而跑。
舉例來說,我們居住的地方旁邊長滿了毒草,小乘的觀點是不要去碰這個毒草,這樣毒草就傷害不到你的生命,故講解遠離毒草的一切方便。不僅不能去靠近它,甚至連它身邊的草也不能靠近,講解的是斷除。
大乘講的是轉變,自己去摘它可能斷送我們的生命,但是我把它和別的藥合在一起,就變成治病的良藥,起到強身和治病的作用。但是他還需要一個轉變的過程。
在修行正行過程中,小乘教法以斷絕的方式消盡自己的煩惱;大乘教法講解妄念是無常的,惡念是漂泊一切輪回的根本,在逆緣之中尋找善緣菩提心,在意念當中去尋找成辦解脫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菩提心,稱之爲轉變。
密乘教法爲“煩惱爲菩提、叁毒即叁身”之境界。比如孔雀食毒,還會讓它的羽毛長得越鮮豔般,密宗弟子由于根機、信心等多方面條件成熟,具有以毒攻毒的能力,因此直接運用煩惱成辦解脫,煩惱成爲解脫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稱之爲運用。
但是我們現前見解還不夠高,做到運用比較困難,所以先把他擱置一旁,從前兩者開始入手。
4、回向清淨
叁清淨法之叁是回向清淨。回向的目的是爲了令善根越來越增上,因此回向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說,今天念了一遍阿彌陀佛聖號,沒有回向之前起個嗔恨心,那一遍阿彌陀佛乃至四十劫期間沒有回向過的一切善法功德都會消盡。但若如法回向以後,今天是一個功德,明天就變成十個功德,功德在不停地增長。
有人問,早上修了一座,晚上再修一座,一起回向行不行?
可以的。但前提是必須保證早上到晚上,第一不起嗔恨心,第二不宣揚自己的功德,第叁不能産生後悔心,第四不被煩惱所束縛。若能做到的話,晚上一並回向沒有問題。但中途若産生了一個嗔恨心的話,不管早上修了多長時間的法,在起嗔恨心的一瞬間都消失了。所以應及時作回向爲妙。
(1)有毒回向
回向分爲有毒回向和無毒回向。
有毒回向是把回向者自己、回向的一切功德和回向的對境衆生執爲實有。比如,自己把所擁有的一切功德回向給叁界六趣一切衆生,讓他們離苦得樂。看起來好像是一種廣大的回向,但已經變成實執性的回向,就像我把這個功德給你們一樣,稱之爲有毒回向,最終只能得到人天福報,非成爲解脫。
要搞清楚發願與回向的區別。心裏的願望叫發願,回向是把這個善根趨向于果位。
(2)無毒回向
無毒回向分爲真實回向和相似回向。真實回向是圓滿實證心的本體之時所作的回向,現前我們還沒有這種境界,很難做到。相似回向也叫隨順回向,如同《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的回向般“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我今回向諸善根”,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如何回向給衆生,我就如是回向。這就叫做相似回向或隨順回向。順從曆代傳承祖師及諸佛菩薩的足迹,他們如何回向我即如何回向。
(3)發願和回向
平常回向的時候可以把發願和回向契合在一起、
比如說,以此善根願天下所有一切衆生暫時能心想事成,究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此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及曆代傳承祖師如何回向,我即如是回向。
但是可能有些會想,在一座期間,因爲時間較長很容易做到叁清淨法;但是有時候可能修行的時間只有幾分鍾,若具備叁清淨法恐怕時間不夠。這就需要一個熟練的過程。就像平常吃飯一樣,第一次會生疏,但隨著在修法中時時串習叁清淨法,到後面就變成一種習慣,這只是時間和熟練的問題。我們在座上的時候,不是走個過程,而是要仔細如實回向,這樣不斷串習以後,回向自然就融入到一體。每當做一件善事的時候,想的是爲了叁界六趣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獲得佛果,做的時候心不散亂,後面做到無毒回向。這一點很重要,若是能做得到的話,所有一切善行都成爲成辦解脫之方便。
《叁殊勝法的重要性》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