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心見性的標准

  明心見性的標准

  若是一位上師說你已經明心見性了,已經成佛了,很多漢族弟子會非常高興,付出多大的代價也願意。但這是一個導師應該做的嗎?所以很多人已經摸准了這種虛榮心,明明知道自己的內心就在妄想之中,但只要被印證就可以了。這樣長時間下去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明心見性不僅僅在于見解之上,見解成熟要具備多方面的條件。第一、性格改善;第二、煩惱減少;第叁、出定的時候能時時護持正念;第四、夢光明之境界。

  反問一下自己,不管是獨處還是在衆人面前,能護持正念嗎?尤其是做夢的時候,時時都能做到我們平常修法之清明狀態嗎?是自己控製夢境,而不是被夢境牽著走。

  比如說,晚上你想怎麼做夢就怎麼做。在酣睡狀態中提起正念,把這個夢境轉變到另一個境界上來。夢裏看見的是山河大地,突然想要轉變成西方極樂世界,就自由自在地轉變成西方極樂世界,因爲已經明心見性。但是真正能做到的有多少人呢?所以修行還是要實在一些。

  否則,就像禅宗惠能大師說的:“善男子,世人終日口誦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頭談論般若的人比比皆是,但真正證悟到自性般若的人太少了。所以修行要實實在在一些,一步一步來。平常根據個人條件不管修什麼法,見解有沒有增長,功德有沒有增上,就看性格有沒有改變,煩惱有沒有減少,出離心、信心和菩提心有沒有增上?當一切修法與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分割的時候,即便當時狀態有多麼好,都與解脫無關。

  前段時間我遇到一位居士,他說平常非常愛打坐,由于長時間訓練的原因,現前每一座可以入定安住幾個小時。我問他:“你如是安住的目的是不是生活當中有很多煩惱,暫時爲了逃避煩惱而在無分別狀態安住?”他說不是的。若是爲了解脫的話,這個無分別狀態與解脫沒有絲毫關系。無分別狀態在悶厥和酣睡狀態也能做得到,永遠要銘記這一點,出世間禅定永遠沒有離開出離心、信心和菩提心,這叁殊勝法是成辦解脫的要點。不管是起心動念還是超越起心動念,必須具備叁殊勝法。

  《功德藏》中雲:“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修行有沒有進展,就看出離心有多少進展,慈悲心有多少進展,信心有多麼普遍,貪嗔癡煩惱減少了多少,而不在于你平常做了多少善事。尤其在從事善法的同時要反觀自己的內心,自己的功德是否增上?功德的大小,也是在于煩惱減少了多少,信心、慈悲心、出離心增長了多高,以此作爲衡量,而不在于做了多大的善事,念誦的咒語有多少,修行的時間有多長,這些不是衡量標准。

  有人可能覺得修行需要太多的條件。想想我們平常吃頓飯也要具足衆多因緣,比如先要買米、買菜、廚師切菜、燒飯,還要端到前面拿起筷子夾起來吃下去才叫吃一口飯,還要吃很多口才能飽肚子,這個過程需要多少條件呢?成辦解脫可不是迷迷糊糊那麼容易的,修行應該實實在在一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