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除煩惱
佛陀對一位比丘傳了這麼一個簡要的法:“比丘!非汝所應之法,宜速斷除,斷彼法者,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即凡與比丘身份不相應的東西,都應該立即斷除。比丘知道不相應的是對五蘊的貪戀等煩惱,于是去到靜處,專心觀修,舍棄對五蘊的貪戀等煩惱,以此修成了阿羅漢。此法簡單有效,你是否也來試一試?
《雜阿含經》說:“若色于衆生不爲患者,彼諸衆生不應厭色,以色爲衆生患故,彼諸衆生則厭于色。”意即如果色等五蘊不會對大家造成損害,就不需要厭棄,但是因爲它們確實會帶來很大的危害,所以必須厭棄。五蘊有危險,就像五條毒蛇,湊近了,就會被咬而丟命。你有認識到五蘊的危險嗎?
《雜阿含經》說:“若衆生于色不味者,則不染于色,以衆生于色味故,則有染著。”佛陀並告誡對于受想行識,也是一樣的道理。“味”就是貪戀,“染”就是被沾染、牽製。比如有人喜歡把玩時尚手機,花去了大量時間,與其說使用了手機,還不如說是被手機控製了。大家觀察一下,生活中是否就是這個理?
《雜阿含經》中說:“過去、未來色無常,況現在色。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色,不欲未來色,于現在色厭、離欲、正向滅盡。”佛陀教導了我們觀無常的方法:不留戀已經消失無余了的過去五蘊,也不期盼目前根本不存在的未來五蘊,對于現在的五蘊,則生厭離,放下對其的貪欲,知道它也就馬上消失了。
《雜阿含經》中佛陀還教導弟子:“于色愛喜者,則于苦愛喜,于苦愛喜者,則于苦不得解脫。如是受、想、行、識愛喜者,則愛喜苦,愛喜苦者,則于苦不得解脫。”這個教導,振聾發聩!現在社會的目標,諸如房子、感情、尊嚴等等,都屬五蘊。佛陀說追求它們,就是在追求苦。大家是不是該停下來,作一反省?
《雜阿含經》說:“于色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相反地:“于色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佛陀教導我們,五蘊是佛弟子研究、修行的對象,對其應知曉,應明了,才能遠離貪欲,解脫心靈,超越生老病死。而研究、修行,則需依靠佛法的指導。
《雜阿含經》中導師佛陀教導弟子:“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爲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佛陀並教導應同樣觀受想行識的無常。這說明我們所學的法義,無論觀無常,還是觀諸法爲夢幻、空性等,都要落實在五蘊之中,在五蘊中去發現它們無常、夢幻、空性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