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寂滅爲樂

  寂滅爲樂

  什麼是寂滅的安樂?寂滅的安樂首先是消除掉了一切有爲輪回世間的缺陷,比如刀割火燒、身心疲憊、恐懼悲傷,以及享受樂受和舍受時的躁動,完全規避了無常、苦與有漏。由此,心性中本來具足的出世、無漏安樂,也就隨著寂滅的加深,而逐漸顯發出來了。這個心性中的安樂,是一切世間樂受都根本無法比擬的

  其實只要認識到六塵的性質,調轉希求的方向,放下對六塵的執迷,六塵對衆生就構成不了障礙,産生不了危害了。這時心性中本具的清淨安樂,就如同水落石出,自然呈現出來了。導師釋迦牟尼佛當年修道時,聽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這半偈後,願以身布施羅刹,所求得的後半偈即是“生滅滅已,寂滅爲樂”。

  那智者是否在自找苦吃呢?當然不是。應知避苦求樂,是凡夫與聖者的共同目標,不同的只是對于苦樂的定義。凡夫的苦樂,著眼點是色聲香味觸法六欲塵。而智者知道六塵本空,若將其認作真實而去追求或躲避,正是痛苦源源不斷産生的根源,因此凡夫對六塵的貪執,恰恰是阻礙凡夫獲得安樂幸福的最大障礙。

  也就是說,雖然六塵本空,但是對于沒有認識到它們空無真相的凡夫來說,六塵所形成的家庭、財富以及各種心理的滿足,讓凡夫深深地癡迷,欲罷不能。也正是這種癡迷,讓凡夫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是因爲六塵的極強誘惑性,讓凡夫在撞了無數回南牆後,依然不長記性,仍舊在義無反顧地投向火坑。

  智者們是如何對待俗世生活的呢?釋迦佛當年本可坐享宮廷的奢華,但是爲了解脫,毅然決然逃離宮廷,投入到了修行中,這是後代衆生絕佳的榜樣。凡是佛法中卓有成就者,遠如密勒日巴尊者,近如虛雲老和尚等,無不效仿了當年佛陀的行迹,徹底放棄對俗世的妄想,經過了艱苦卓絕的修行,才獲得了最終的成功。

✿ 继续阅读 ▪ 擁有喜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