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提要▪P2

  ..續本文上一頁識的轉依。

  在法相方面:廣辯種種不相應行法,五十一心所,及六種善巧(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相善巧)。

  有尋有伺等叁地(卷一十八至六十一):在本地分的五門施設建立中,提出雜染施設建立作進一步的說明。雜染有叁:一、煩惱雜染:即煩惱的自體,煩惱的種類,煩惱的修斷,煩惱的對治。二、業雜染:廣明十不善業。叁、生雜染:敘述叁界有情及出世聖者種種受生差別,招感生死的原因,有情界中的種種痛苦,並指出作國王的道理,和上中下士的不同。

  叁摩四多地(卷六十二至六十叁上):指出衆生不能證得心一境性的原因。

  解釋《隨身念經》,二解脫(心解脫、慧解脫),眠纏,五種與定相違法(犯戒、無無間加行、無殷重加行、有沈沒、他所擾惱),修定人有叁種遠離(住處遠離、見遠離、聞遠離),五種厚重過失能爲定障(忿、慢、欲貪、薩迦耶見、不能堪忍)等。

  非叁摩四多地(卷六十叁中):說明不能入定的原因,及對治方法。

  有心地(卷六十叁中):用五相說明諸心差別:一、依世俗俗道理建立諸心差別:如前意地所說:二、勝義道理建立諸心差別:概括諸識爲二種:①阿賴耶識,②轉識。叁、勝義道理建立能依差別:以阿賴耶識爲所依,末那識爲能依。又說明阿賴耶識、末耶識、意識的含義和作用。四、勝義道理俱有差別:八識的俱不俱起。五、勝義道理建立染淨差別:阿賴耶識、末耶識在叁性中的性質,與煩防相應不相應,諸煩惱種的對治。

  無心地(卷六十叁下):闡明在緣阙、作意阙(心不在焉),未得(下界人未得上界定心)、相違(苦樂受不同時),斷故(修道者已斷的貪心),滅故(無想定、滅盡定),已生故,七種情況下心不得生。

  聞所成地(卷六十四):內容有叁:①廣辯皈依:考察所歸的對象,皈依的種類,能皈依者的資格,皈依者應肯的正行,皈依者所能獲得功德。②由六種理門略釋聖都:一、真義理門,二、證得理門,叁、教導理門,四、遠離叁邊理門,五、不可思議理門,六、意趣理門。③造論六因:一、欲令法義當廣流布,二、欲令種種信解有情,由此因緣能入正法,叁、爲令失設種種義門重開顯故,四、爲欲略攝廣散義故,五、爲欲顯發甚深義故,六、欲以種種美妙言詞生淨信故。

  思所成地(卷六十五至六十六):說有四種思議:一、事思議,二、有非有思議,叁、因果思議,四、乘思議。特別說明如何如理思議諸法的假實有無。

  又各以五相建立有見、有漏、有染、世間、有爲、所緣諸法差別。

  修所成池(卷六十七上):十六種修行方式。

  聲聞地(卷六十七至七十一):以五難來成立無種姓。辯十種聲間。引用《月喻經》論證聲聞人四種淨妙法(具戒、具德、柔和、善法),指出比丘往信徒家裏要先斷除叁種煩惱(結親友家隨煩惱、家悭隨煩惱、有染心而行法施隨煩惱)。解釋《伐地迦經》所說的聲聞人要對染淨諸法善巧:應遍了知染淨所依、雜染、清淨叁處。略說四谛法門,用攝等十叁門抉擇本地分律議相應相,又以六十四門雜說境行果相。

  菩薩地(卷七十二至八十上):本地分《發心品》、《自利利他品》者了抉擇:敘述菩薩的十種發心,四種恒常隨護心,九種正行,對五種有情衆起邪行名無哀愍,五種無堪任性有情。《真實義品》:抉擇諸法真實義。有五法叁自性。五法:謂相、名、分別、真如、正智。先釋辨體,再以諸門分別。叁自性:一、遍計所執自性,二、依他起自性,叁、圓成實自性。論中以釋名,辯體,差別,叁性興五示關系,叁性興叁無性,依止,作用,有無,染淨等方面分別叁性。《威力品》、《成熟品》、《菩提品》、《力種姓品》:以五因緣說明菩薩威德不可思議;有十法行能令菩薩成熟有情;大阈提五種相(自性、功能、加行、轉、還);六相略攝如來功德(圓滿、無垢不動、無等、能作有情利益事業、功能)。《布施品》:以施、戒、見、心、語、智、垢七種清淨,說明菩薩惠施乃能清淨。《持戒品》:抉擇叁聚淨戒等。《菩薩功德品》:指出有十種顛倒道能證得一百四十種不共佛法,引《解深密經》除序品外的所有內容,來論證大乘境行果的理論依據。證明大乘佛教是真佛說。

  有余依地及無余依地(卷八十下):有離系等十四門,四答住有余依及無余依涅聲聞人的境界。

  叁、攝釋分(卷八十一至八十二):解說諸經的儀則。分爲十叁門;一、契經體有二(文、義),二、釋經方法有五(法要、等起、義、釋難、次第),叁、契經文有六(名身、句身、字身、語、行相、機請),四、契經義有十(地義、相義、作意等義、依處義、過患義、用利義、所治義、能治義、略義、廣義),五、經都的形式有十二(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覺、緣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等起有叁(事、時、補特伽羅依處),七、義有二(總義、別義),八、釋難有二(自設難、他設難),九、次第有叁(圓滿次第、解釋次第、能成次第),十、法師十相(善于法義、能廣宣說、具足無畏、言語善巧、善方便說、具足成就法隨法行、威儀具足、勇猛精進、無有厭倦、具足忍力),十一、說者與聽衆(處五衆中宣說八種言),十二、安住聽者,令住恭敬,無倒聽聞,十叁、略廣贊佛;謂講經前必先稱揚佛德。以上爲說法者條件、說法時要注意事項,以及經都知識作爲法師如果能具足通達這些道理,則能成就種種勝利。

  四、攝異門分(卷八十叁至八十四):解釋經內中名義差別。分爲白品與黑品。白品(善法)用四偈說明;第一偈有師等八門,第二偈有智等十五門,第叁偈有如來等十門,第四偈有欲等九門;黑品(不善法)用一偈說明:有生老死等十一門。

  五、攝事分(卷八十五至一百下):抉擇叁藏衆要義:一、契經事,二、毗柰耶事,叁、摩怛理迦事。

  契經事者:謂四阿笈摩。雜阿笈摩者:謂于世尊觀待彼彼所佛宜說,如來及諸弟子所說相應,蘊、界、處相應,緣起、食、谛相應,念注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出入息念、學、論淨等相應。此中蘊等及其排列次序,正是這一部分所要闡述的內容,下面依次說明:

  1、行:行即是蘊。用十一偈說明:第一偈有界等十一門,第二偈有略都等十一門,第叁偈有想行等四門,第四偈有速通等四門,第五偈有因等六門,第六偈有斷支等七門,第七偈有二品等九門,第八偈有智等四門,第九偈有淨等八門,第十偈有無厭等九門,第十一偈有少欲等十一門。

  2、處(十處):用八偈說明:第一偈有安立等九門,第二偈有無智等十門,第叁偈有道等八門,第四偈有離欲未離欲等九門,第五偈有因同分等十門,第六偈有作緣等十二門,第七偈有上貪等十二門,第八偈有一住等十叁門。

  3、緣起:用四偈說明:第一偈有立等八門,第二偈有谛等七門,第叁偈有觸緣等八門,第四偈有有滅等七門。

  4、食(四食):有一偈,用如理等十二門說明。

  5、谛(四谛):有一偈,用如理等十二門說明。

  6、界(十八界):用四偈說明;第一偈有總義等四門,第二偈有叁七界等七門,第叁偈有諸受自性等九門,第四偈有受生起等七門。

  7、四念住:用四偈說明:第一偈有沙門等八門,第二偈有安立等六門,第叁偈有先諸相等六門,第四偈有邪師等八門。

  8、四正斷。

  9、四神足:共有半偈,用勇等五門說明。

  10、五相:有一偈,用安立等五門說明。

  11、五力:有一偈,用思擇等六門說明。

  12、七覺支:有一偈,用立等七門說明。

  13、八正道:有一偈,用初內處、外力等五門說明。

  14、出入息念:有一偈,用障隨惑等等八門說明。

  15、叁增上學:有一偈,用尊重羅等五門說明。

  16、證淨等:有一偈,用證淨等五門說明。毗柰耶(律)事要義擇攝(卷九十九至一百上):有一偈,用利聚等十門說明。

  摩怛理迦(論)事要義擇攝(卷一百下):用二偈說明:第一偈指出遷論釋名的方法。先略序事:敘述流轉雜染二十二事,還滅清淨十九事;後廣辯:以異門等四門廣辯其相。第二偈有聚等六門,又十八門。略述摩怛理迦所有宗要。以上諸門攝盡了叁藏衆要事義,故稱攝事分。

  今人呂先生的《雜染含刊定記》,認爲抉擇契經的摩怛理迦(本母),是依《雜染阿含經》的次第而造。印順法師有《雜阿含經論合編》,將攝事分與《雜阿含經》作了對照合刊,可知,攝事分與《雜阿含經》是淵源有自。

  《瑜伽師地論》的五分內容,從以上提要,可以發現它的組織關系。本地分通說十七地;攝抉擇分進一步抉擇十七地的深奧道理。此二分是所說的內容,使人明了諸法事理。攝釋分:辯明講經的方法和諸經的儀則,是能說的方式。

  連同前二分共爲所說的內容及能說的方法,只是一般的通說。攝異門分:解釋諸法名義,會通各種異說。上來四分闡明所诠的教法,攝事分特明能诠的叁藏,顯示了能诠與所诠的不同。爲了便于理解,列表如下:叁、本論的地位和流傳《瑜伽師地論》問世後,許多論師紛紛造論弘揚。如《唯識了義燈》第一卷說的:瑜伽有十支末論,都是依據本論撰寫的。後人稱爲一本十支。客觀存在的關系,歐陽竟無在《瑜伽師地論》指出:《百法明門論》略錄本地分中名數,而以一切法無我爲宗;《五蘊論》略攝本地分中境事,而以無我唯還需爲宗;《攝大乘議》括瑜伽、深密法門、诠阿毗達摩攝大乘一品宗要,而以簡小八大爲宗;《雜集論》括《瑜伽師地論》一切法門,集《阿毗達磨經》所有宗要,而以蘊處界叁科爲宗;《分別瑜伽論》弘文未譯,然無分別一心爲止,有分別多心爲觀《深密經》中《分別瑜伽品》,說止觀義,《攝論》第六教授二頌,引論所說,皆止觀事,是爲《分別瑜伽論》以止觀爲宗義,《辯中邊論》敘七品以成瑜伽砂相,而以中道爲宗;《二十唯識論》釋七難以成瑜伽唯識,而以唯識無境無爲宗;《成唯識論》廣诠瑜伽境體,而以識外無別實有爲宗;《莊嚴論》括瑜伽菩薩一地法門,而以莊嚴大乘爲宗。《顯揚論》錯綜瑜伽地要,而以顯教爲宗。由此可知,十支末論並非本論的全部注釋,而是部分的闡述。此外,在當時印度也有一些人對本論作了全面的注釋,如最勝子的《瑜伽釋論》便是,其中列舉衆多異說,暗示了有不少注釋。

  

  《瑜伽師地論》自奘公譯出,門人窺基就作《瑜伽師地論略纂》十六卷,遁倫集撰《瑜伽倫記》四十八卷。此外,令因、圓測、玄範、無曉、興並作有《解深密經疏》,其中圓測疏現存,其他都佚失不傳了。《解深密經》,是從《瑜伽師地論》第七十五卷至第七十八卷所摘出。所以,對此經的注釋,也可以說是對本論的研究及宏揚。又在唯識家的注疏中,像《成唯識論述記》等書,處處引用《瑜伽師地信紙》的文句,來爲唯識理論尋找相據,足見本論在唯識宗地位之高,是無以複加。

  近代,隨著對唯識學研究的興起,《瑜伽師地論》的研習也得到重視。歐陽竟無撰有《瑜伽師地論敘》,對本論作了概略的敘述。韓清淨對本論詳加校訂,撰成《瑜伽論科句》四十萬言,又融會本論前後文義,綜考所有有關論著疏釋,用數十年功夫,撰成《瑜伽師地論披尋記》七十萬言,以闡發《瑜伽師地論》的微言大義。至于本論的部分注釋,有太虛大師撰的《瑜伽真實義品講要》、《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真實義品親聞記》,這些著作都爲我們現在研習本論,提供了重要資料。

  今之學唯識者,往往對瑜伽大論,望洋興歎,不敢染指知味,如此要想在唯識學上得至很深的造詣,那是不可能的,不才有鑒于此,在研習斯論之余,撰此提要,供初學者按圖索骥,希有志于是學者進一步抵達唯識之奧堂,爲我不勝馨香禱祝也。

  

  

《《瑜伽師地論》提要》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漫談“自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