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中」:這個「我」是佛自稱,說是在我這佛法裏邊。「能得解脫」:能得到解脫,解脫就是自由自在,一點拘束也沒有,能得解脫了。
「若不爾者」:你若是不這樣子,你把智慧失去了,你也不省察,「既非道人」:那你既不是一個修道的人,「又非白衣」:也不是一個在家人。你呀!變成一個四不像了。「無所名也」:這時你叫做什麽呢?沒有一個名字可以給你了。「實智慧者」:有真實智慧的人,「則是度老病死海」:就是能度過去生老病死這苦海的一艘「堅牢船也」:一艘最堅固的大船。「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你若是能有真正智慧,那你就不會在假的事上用功夫,這就是在無明、黑暗裏邊一盞大大的明燈。是「一切病者」:所有一切有病的人,「之良藥也」:最好的一種良藥。「伐煩惱樹之利斧也」:也是斬斷煩惱樹的一把最鋒利的斧頭。「是故汝等」:因爲這個,所以你們各位比丘,各位在家人。「當以聞思修慧」:你應該用聞慧、思慧、修慧,這叁種的慧,「而自增益」:你要自己增加自己的智慧。「若人有智彗之照」:假設我們也有智慧的光明照耀,「雖無天眼」:雖然沒有得到天眼,「而是明見人也」,這也是一個明眼的善知識。「是名智慧」:這個叫真實的智慧。你們各位對於這一段經文,有什麽看法?可以說一說。我現在講經,你們來聽經,這就是聞慧。你在這裏聽完了經,回去想一想,研究研究,得到真實的道理,這就是思慧。思就是思惟,聽見了,然後用智慧來研究研究,這就是思慧,思的智慧。你思完了之後,又照著這個法去修行,這就是修慧。老老實實的,不打妄語,不欺騙人,這就是實,真實的智慧。所以說找金礦,找鑽石礦,看你們誰有金礦?誰有鑽石礦?爲了把這礦開采出,顯出你們自己的寶藏,因此要問你們對這段經文有什麽看法,這就是要你們試探試探那個地方有汽油礦?鑽石礦?所有值錢的東西在那裏?像是金礦啊!就要把它給找出來。不問問題的人,都是不注意的;若是注意的人,一定會有問題,心裏有所不明白的地方。因爲你不問問題,你也不注意,所以就沒有什麽不明白,也沒有什麽懷疑的。就是這麽樣隨喜大衆,因此就不問問題了;而問問題的人,都是在心裏邊有一點忍不了了,所以就問問題。
什麽叫煩惱?野心?貪?不錯!你有貪心就有煩惱。那麽你想知道什麽叫菩提嗎?就是沒有貪心。沒有貪心,沒有煩惱,就是菩提了。這就如反掌之易,就像翻掌一樣,一面是菩提,另一面是煩惱。很容易的,不要把它看得很高深。煩惱是菩提,也就是說煩惱裏頭有貪,若你不貪,就變成菩提了。煩惱是無形的,菩提也是無形的,只不過是個名詞而已。既是名詞,那麽你把它轉一轉就是了,你沒有貪心,就有菩提心;你有貪心,就有煩惱心。覺道就是覺悟了,覺悟了就是明白了,明白了就是菩提。
你們若是沒有問題,我就是講來講去,也不知道究竟你們聽了沒聽。問你們問題,你們能回答出來,或是我能回答你們的問題,這我就知道你們是注意了,知道你在那兒沒睡覺。
我再對你們講,在佛教裏頭。第一件事不准殺生,你若想修行,就不要殺生。你殺人,人家也會殺你。越南那些華僑,現在被人攆到海裏去,要殺他們,就因爲他們在以前盡殺生的,所以現在受這個果報。這是第一。第二不可以偷盜,我們學佛的人不可以拿人家的東西,不可以偷人家的錢,不可以盡做一切不正當的事情,時時刻刻都要做正當的事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打妄語、不飲酒。不要偷人家的錢,偷人家的錢,將來自己會沒有手的,你用手偷錢嘛!如果用心裏偷人家的東西,那麽將來會愚癡,沒有智慧,墮落到叁惡道裏頭去。殺生、偷盜、邪淫,由這叁惡就會墮落到畜生、餓鬼,或是地獄這叁惡道去。你若是偷人家五塊錢,就會五百生沒有手;偷人家十塊錢,那麽就會一千生沒有手,你看看厲害不厲害?所以不能偷人家的錢。尤其在道場裏邊偷了錢之後,把紅包紙放到廁所裏去,將廁所的水都給堵住不通了。你不要以爲我不知道你們這些行爲,我知道,我在看著你,究竟你會偷多少?我看得清清清楚楚的,所以在佛堂裏頭不能隨便偷東西。真是豈有此理!人家放在那兒一個文件包,隨隨便便就丟了,這個果報將來是不得了的。偷人家東西,將來都要墮地獄,變餓鬼,轉畜生的,那時候你們後悔也就晚了,所以學佛的人不可以那麽隨便的。
還有在吃飯上供的時候,大家都要參加。吃飯的時候,大家應該一起吃飯,而且吃飯的時候,不可以盡亂談話,好像在這兒一邊吃飯一邊開會,這是不可以的。只有在一種特殊的情形下,或者因爲沒有時間了,所以在吃飯的時候稍微談一談,但是也不能那麽大聲地講話,必須要小聲一點,教我對面的人也都聽不見,這樣才可以的,但是也不可以交頭接耳。「佛製比丘」,現在可以改成「佛製大衆」,或是「佛製衆生」。「食存五觀」,在吃飯的時候,要存著五種觀法。五觀就是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叁、防心離過,貪等爲宗。四、正事良藥,爲療形枯。五、爲成道業,應受此食。這是要作的五種觀法,那麽你吃了這個東西,才能消受得起。又有叁念,第一念就是喝第一口湯時,要念「願斷一切惡」。喝第二口湯,說「願修一切善」。第叁口是「願度一切衆生」同登彼岸。這叫叁念、五觀,在吃飯的時候要這樣觀想。在我所建立的道場裏邊,都是要嚴守這些規矩。我到其他道場時,吃飯簡直就是吃不飽的,怎麽樣吃不飽呢?盡聽人家說話,就聽飽了。所以我不教你們說話的原因,就因爲我吃飯的時候不能聽人說話,一聽話就飽了,就不能吃飯了,你們誰要想愛護師父,就在吃飯的時候,要很小聲的,不要教師父吃不飽。你們懂嗎?所以不可以講話,我一聽你們講話,我聽這話就已經飽了,就不會吃東西了。你們可以一邊說話,一邊吃飯,而我沒有這麽大本領、大本事,所以吃飯的時候不可以說話。
還有在佛堂裏不可以常常講講笑笑,要觀心攝念。觀心,你要常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不要盡說一些個閑話。尤其在道場裏頭,也不要講命運,不要批八字。我們佛教徒不應該去信命運的,這個命運是普通一般人信的,而我們學佛的人是要超出命運的,超出數的,所以不應該信命運,也不應該盡作財迷。譬如說你去到雷諾這一賭,就贏了多少錢,搭巴士去到那地方只帶兩塊錢,回來時就拿了幾十萬回來,不可以這樣子,這叫投機。我們修行的人,學佛的人不可以盡學那些投機的方法,也不可以盡說我要怎麽樣才能很快就發財,賺多少錢啊!修道的人,信佛的人,要聽其自然的發展,不要盡做一些投機的行爲,這是要緊的。所以也不要講命運,也不要信風水。這個不是說我反對夏老師講風水,我爲什麽不教人講這個,因爲一講這個,講得人更迷了,把所有的人都變成財迷,這個也看風水,那個也看風水,晚上就睡不著覺,我買那個房子應該再請夏老師去看一看,搞不好過一兩年我也就發了,等我發了,我要報答夏老師。你這麽一想,想得頭發也白了,眼睛也花了,牙也掉了,耳朵也聾了,但是還沒有發財,這就可憐了,所以不要這樣子。我們如果應該發財的,早晚是會發的;不應該發的,你就勉強得到了,也會丟的。所謂「做豆腐,置了河窪地,從漿來了,就從水去了。」就好像做豆腐,要壓豆腐,漿來了,賺了錢了。置了河窪地,買海邊、河邊上的地,一漲水,怎麽樣呢?把所種的地都沖得沒有了,什麽也收不著了。這個意思就是我們人一定要注重因果,在因果上要特別注意,不要那麽迷,迷得太厲害,這是不好的。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認命、知足。說我這個命運,應該發財的,我就會發;不應該發的,我不要去做土匪,去打劫銀行,這是不行的。
八、畢竟功德
汝等比丘。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複出家。猶未得脫。是故比丘。當急舍離。亂心戲論。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當善滅。戲論之患。是名不戲論。
「畢竟西湖六月中,春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盡,映日荷花別樣紅。」畢竟是究竟,形容西湖在六月的天氣裏,所以說「畢竟西湖六月中」,這是指我們中國杭州在六月天氣裏的西湖。「春光不與四時同」,這種春光是特別美麗,特別好,不與四時同。說是這種春光與夏天、秋天、冬天和其它的時間都不同。春、夏、秋、冬四時中,而六月也不是正式夏天,此時夏天要完了,要到秋天了。「接天」,在西湖看上來,湖水是接著天的。因爲西湖很大,一看這個湖水和天就連在一起。「接天蓮葉」,西湖裏面有蓮花,蓮花的葉子無窮盡,不知有多少碧綠顔色的蓮花葉子。「映日荷花」,蓮花映著太陽,「別樣紅」蓮花本來就是紅的,給太陽一照著,這個紅的顔色更特別了,別樣紅。這是「畢竟」這兩個字大略的意思,我提出這首詩,你們就明白「畢竟」這兩個字是什麽了。「畢竟功德」,是究竟功德,就是再沒有比這個功德更好的,也再沒有比這功德更大的,所以,畢竟功德就是做得到家了。
「汝等比丘」:佛稱我們衆生爲「汝等」,指的是七衆弟子,其中包括所有的衆生,所有的飛潛動植,胎卵濕化的衆生,總而言之,一切衆生都包括在內了。「種種戲論」:戲論,戲就是遊戲,去玩。遊戲貪玩,把光陰都浪費了。連講笑話,這也是遊戲,真正修道的人,是不講笑話的。盡講笑話就是戲論,好像我前次叫某某法師爲「老天爺」,這就是戲論。這是不對的,我不應該這麽說,怎麽可以叫人家「老天爺」呢?你們各位知道嗎?好像連取個花名,取個草號,取個別號,這都是戲論。你們若存有種種無理、無意義的戲論,口亂說笑,打妄語,身輕浮妄動。「其心則亂」:那心就會雜念紛紛,散亂不定。「雖複出家,猶未得脫」:雖然已經出家了,但是不會得到解脫自在的。
「是故比丘」:所以各位比…
《佛遺教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