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大人覺經 十講▪P8

  ..續本文上一頁記在愛心之中,把惡的人也包容在愛心之內,這樣才能做到怨親平等的看待。

  佛陀住世時,提婆達多叁番五次向佛陀爲難,派人行刺,散布謠言中傷,佛陀非但不報複,還常說:“提婆達多也是我的逆增上緣,提婆達多也是我的善知識!”把惡人看作善知識,是因爲佛陀有包容天地的慈悲,原諒惡人的心腸。

  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五濁惡世的逆增上緣很多,在逆境中修道,成就也快,現代民主國家有反對黨的存在,政治才會進步,修行的生活中,如有惡人破壞,這不是不幸,反而有助于道業的成就!

  沒有黑暗,顯不出光明;沒有惡毒,見不到善良;煩惱即菩提,大乘行者是不怨惡人、不懼煩惱,只要有“等念怨親”的觀念,舊惡是我們的恩惠,惡人是我們的善知識,烏雲開了,就是金光朗朗的太陽!

  第八講 持戒爲節欲的根本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爲俗人,不染世樂;常念叁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我們在第二覺悟裏曾講過“多欲爲苦”,說明多欲爲生死的根本,提出對治多欲的方法——少欲無爲。在這一章裏,將說明五欲的過患,並且提出以持戒梵行來對治五欲,說明佛教的戒學——持戒爲節欲的根本。

  世人沒有智慧,以爲貪圖五欲是非常快樂的;但覺悟了的菩薩,就會知道貪戀五欲會生起過失,甚至有流轉生死的禍患。

  “五欲”,世間說財、色、名、食、睡爲五欲,佛法裏講色、聲、香、味、觸爲五欲。

  世間所講的五欲:

  財:金銀財帛。

  色:男女情愛。

  名:位高名揚。

  食:珍馐美味。

  睡:懈怠昏沈。

  佛法所講的五欲:

  色:美麗的色相。

  聲:宛轉的聲音。

  香:芬芳的香氣。

  味:可口的味覺。

  觸:適意的觸樂。

  在人間,不能完全否認五欲的快樂,因爲從每個人根識感官的經驗中,五欲確能引發短暫的喜樂,使人不由自主的爲它迷惑、陶醉,終日做著五欲的奴隸,貪求妄想,使生活過得反而不能自在安樂。

  比方說,財本來是給人用的,但有財並不一定幸福,人爲財死的例子很多,兩叁年前,汪震把臺灣銀行的張昌年謀財分屍,對二十多年的老朋友如此狠心,不就是爲了財嗎?

  色,男女的情愛,在世風日下的今天,尤其給人的魔力很大,毀容案、情殺案不時在發生,今日的男女不是在談情說愛,而是在談情雪恨,爲色情而引來的悲慘結局,這不是作繭自縛嗎?

  名,叁代以前唯恐好名,叁代以後唯恐不好名,喜好名聲本來很好,可是每次一到政治競選的時期,大家爲了爭名,不惜互相攻讦,公堂相見。“樹大招風,名大招忌”、“爬得高,跌得重”,袁世凱不就是過分重視名位遭後世唾棄嗎?

  食,人不吃不能生存,但吃得過分引起的腸病、胃病,還不是苦了自己、甚至有些人爲了貪吃而中毒的也很多。有人說世界的戰爭,就是爲了面包問題,可見食欲爲害之大了。人生,終日奔來跑去,營營求求,不都是爲了食嗎?

  睡,適當的睡眠不是不好,過分的貪睡,每天懈怠昏沈,也做不出事來。人一生就是能活九十歲,每日睡眠八小時,就有叁十歲在睡眠中過去。所以,貪睡會妨害道業,很多要事不就是給睡眠耽誤了嗎?

  無論財色名食睡也好,色聲香味觸也好,欲,本來不一定是罪惡的,適當的過五欲的生活,是不應該責備的。經裏面說男女、飲食、名譽並不是真欲,這些只能算是障道法而已。但是,假若縱欲,就會造下彌天大罪了。“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縱欲者應該深思此言!

  人的生活,既然是遠離不了財色名食睡的五欲,爲什麼經中又說“五欲過患”呢?

  貪求五欲,所引起的過患是很多的。歸納起來說,五欲的過患有增爭、燒人、害人、無實、不久等。

  五欲于人譬如刀刃上的蜜,本來不足一餐之美,但小兒不知其害,用舌舔之,就會有割破舌頭的禍害。五欲既是給人這麼大的禍害,“雖爲俗人,不染世樂”,在家的信徒要斷除五欲那是沒有辦法的,但只要不爲世間的欲樂所染就好。

  在毗耶離大城的維摩居士,是一位大富長者,所謂“雖處居家,不著叁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凡夫妻,不舍道法”、“但除其病,而不除法”,在人間要活活潑潑的開拓人生另一樂土,這樂土決不離開世間和人群,只要不爲五欲誘惑、束縛,雖然生活在五欲的世間也不要緊。像淨名長者,他對于現實的世間和人生,充滿著樂觀的看法,他實在是在家學佛的典型人物。

  在五欲的世間生活,而不爲世間的五欲所染,畢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修學菩薩道,要盡量遠離五欲。其實只要修道的人,以法樂代替世樂,以修道代替貪欲,生活自然會美滿自在。

  以修道來對治五欲,有兩種生活方式,一是在家的弟子,一是出家的弟子。

  在家的佛弟子,要不給五欲的洪流沖沒,至少要奉持五戒:㈠不亂殺而仁慈,㈡不亂取而重義,㈢不邪淫而有禮,㈣不亂說而誠信,㈤不飲酒而智清。這五戒是做人的根本,“人成即佛成”,人做好了,修道自然就完成了。

  把人做好,實在也不是容易的事,蘇格拉底白天點著燈籠在街上行走,人家問他爲什麼,他說,他要看看這個世間有沒有人。世間上奉行五戒的人太少了,健全的人也就少了。

  一說到持戒,初入佛門的人總是很畏懼,以爲持戒這樣不能做,那樣也不能做,實在太束縛了,其實戒的意義是防非止惡,非但不是束縛,而且有絕對的自由。所謂自由是以不妨礙他人,不侵犯他人爲原則,而持戒就是軌範我們的身心,不要侵犯他人。

  比方說,你殺生,就侵犯他人生命的自由;你亂取,就侵犯他人財物的安全;你邪淫,就妨害家庭的和諧;你亂說,就妨害他人的信用;你飲酒,就妨害自己的身體。假若能到監獄裏去調查一下所有的犯人,可知,大都是犯了五戒的關系。殺人、傷害,這是犯了殺戒;盜匪、竊盜、恐嚇、詐欺、侵占、貪汙,這就是犯了偷盜戒;妨害家庭、妨害風化、妨害婚姻、重婚、強奸等,就是犯了邪淫戒;詐欺、教唆、誣告、妨害名譽、造謠惑衆等,就是犯了妄語戒。

  要把人做得像一個人,守戒是必要的,五欲洪流最易泛濫成災,有了持戒的堤防,欲海就不會成災了。

  經裏說:“常念叁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就是要在家的信衆,身雖沒有出家,而心要常常欣樂出家僧衆的清淨生活,不忘叁衣,瓦缽法器,如能這樣,就可以脫離五欲的束縛,保持人格的清白。

  叁衣、瓦缽、法器都是出家僧衆的法物。叁衣就是所謂袈裟,有僧伽黎(大衣)、郁多羅僧(七衣)、安陀會(五衣)等叁種分別。瓦缽,即盛飯乞食之物,梵語缽多羅,華言應量器,有禮、色、量叁者相應之義。法器,幫助修道的用物叫法器,如法鼓、法螺、法燈、法幢,乃至魚、磬、鍾鼓、铛铪、铙钹等均是法器。

  無論是叁衣、瓦缽、法器,都代表著清淨的僧團,象征修道者的人格,順治皇帝詩雲:“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爲貴,唯有袈娑披肩難”,順治皇帝贊美缽盂袈裟,也就是贊美出家的僧團!

  人總是忘恩負義的多,喜歡記著仇恨,不肯念人的恩惠。在社會上,你滿足他百千次的所求,只要有一次不如他的意,他就記恨你,所以本經指導在家學佛的弟子,要常念叁衣,瓦缽法器,不要念人的壞!

  在家的佛弟子,不出家在家修道也是一樣,像維摩诘長者、勝鬘夫人都是在家菩薩,就是文殊、普賢也是以在家菩薩的樣子教化衆生,現出家比丘相的菩薩中唯有地藏菩薩。菩薩不是在出家、不出家的上面分別,菩薩是以發心修道來測量品位的高低。而且,說到出家也有四種不同:㈠身心俱出家——于諸欲境心無顧戀的比丘;㈡身在家心出家——受用五欲,心不耽染的居士;㈢身出家心不出家——身著僧裝,心猶戀俗的僧人;㈣身心俱不出家——受用五欲,深生耽染的俗人。

  無論從哪一方面看,學佛出家和在家都是一樣,做在家弟子,身雖沒有穿著僧裝,只要“志願出家”,也就是說心出家就好了。唐太宗李世民說:“出家者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爲。”不能好好的做一個弘法利生的出家比丘,還不如做一個在家護法的居士!

  在今日佛教裏,出家學佛的不像出家學佛,在家學佛的不像在家學佛,令人不勝感慨!出家衆羨慕社會的富貴榮華,生活力求俗化;在家衆則愛幹涉僧團,管理寺廟,這都是不好的現象。希望今後在家菩薩,擁護叁寶,護持佛法,多熱心社會上慈濟的工作,不要爲了寺院的財産權和比丘紛爭;希望今後出家的法師,住持叁寶,住持佛法,要學有專長,要能領導在家信衆從事教育文化慈善的事業!則佛教幸甚!衆生幸甚!

  在本經中,指示在家信衆要“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指示出家僧衆要“梵行高遠,慈悲一切”。“梵行”,梵者清淨之義,行者所修之行。離過離欲,就是梵行。“慈悲”,慈者能給衆生快樂,悲者能拔衆生痛苦,爲教爲人,就是慈悲。出家弟子,要把所修的清淨之行,修得崇高遠大,用無我的慈悲對待一切衆生,把恩惠布滿人間!

  第九講 大乘心爲普濟的根本

  第八:覺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

  本經所講的菩薩應覺悟的八事,第一覺說的是佛教世間觀;從第二覺至第七覺說的是佛教人生觀;最後的第八覺是本經的宗要,說明大乘心爲普濟的根本。

  我們閱讀本經,從開始到結束,都講此世間是“苦空、無常、無我、不淨”,以及五欲不好,多求也不好,生死要了脫,叁界要離開,好像本經是小乘出世的思想,但本經的宗要是要學者有大乘普濟的悲心,在世間願代衆生擔當苦難,這完全又是大乘入世的思想。

  修學小乘,光求自己的解脫,對于如何救濟世間,一點熱情也沒有,那種獨善其身的生活,充滿了個人主義的色彩。但到了大乘行者,自己不但要求解脫,而且要…

《八大人覺經 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