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最偉大的賺錢秘密

  最偉大的賺錢秘密

  ——節選自 盧志丹《佛度有心人2》

  曆史上最偉大的賺錢秘密是什麼呢?

  我想這是幾乎每一位現代人最想知道答案的問題。

  當然,對于這一問題,一千個人會有一千個答案。有人會說是天命,有人會說是機遇,也有人會說是眼光,還有人說是經商的技巧……

  但是暢銷全球的《曆史上最偉大的賺錢秘密》一書的作者、美國最頂尖的五位市場營銷專家之一的喬·維特爾(JoeVitale)卻發現了一條驚人法則。

  他斷定:世界上最富有的一群人已經或是正在實踐著這條法則。

  他斷定這條法則傳承于人類的史前文明並仍舊發揮作用。這條法則將賜予所有的信奉者以財富;然而,多數人對此憂心忡忡,提心吊膽。

  約翰·D·洛克菲勒先生從孩提時代就奉行這條法則,結果他成爲億萬富翁。安德魯·卡內基先生也同樣奉行這一法則,結果他成爲工商巨子。

  曆史上最偉大的賺錢秘密究竟是什麼?喬·維特爾給世人做出了驚人的答案:

  “給予”!是的,是“給予”,千真萬確!

  給予,當然不是因爲期望從受益者身上獲得什麼回報,可是,請相信,因爲你的給予之心,你能夠獲得更多的回報,或許是以另外的什麼形式。

  1924年,在給兒子的信中,約翰·D·洛克菲勒先生解釋了他的“給予”法則。他說,“很久以前,還在我青年時代,當我開始賺錢的時候,我就開始奉行給予法則,並且,付出越多同時收入也越多。”

  確實,付出越多同時收入也越多。他一生中,總共捐獻了5億5千萬美元。

  一些人認爲,洛克菲勤的慷慨樂施純粹是爲了塑造他自己良好的公衆形象。其實並不正確。

  洛克菲勒的公關顧問,艾文李先生在他的個人傳記《大衆的信使》中提到,“雷埃爾登·哈伯特先生證明洛克菲勒先生幾十年如一日地如此慷慨。”艾文李所做的就是告訴公衆真實的情況。

  Pt·巴納姆也同樣深信這一法則。在喬·維特爾寫的另一本書《每秒都有一個顧客産生》中,曾經提到,巴納姆相信他所謂的“有收益的慈善”的說法。他深信,付出將帶來回報,果然,他也成爲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安德魯·卡內基同樣的樂善好施,結果,他是美國曆史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布魯斯·巴頓是著名的BBDO廣告公司的創始人之一,喬·維特爾在他的另一本書《成功的七個鮮爲人知的秘密》中曾提到,布魯斯·巴頓也信奉“給予”法則。1927年,布魯斯·巴頓寫道:如果一個人試著爲別人做一點事情,直至變成一種下意識的習慣,不用他刻意地去追逐,他的人生將因此而好運相隨。

  布魯斯·巴頓成爲一名暢銷書作家、工商名流、著名慈善家,當然,他非常非常富有。

  一些人會說,這些早期的工商巨子們有錢去做這些事情,對他們來說這純粹是舉手之勞。對此,喬·維特爾的看法是,恰恰是因爲他們對“給予”法則的奉行,他們才能創造出如此斐然的財富。可以說,是對“給予”法則的信守和秉承,才成就了他們的事業。

  現在,熱心于公益事業已經成爲工商界的一種時尚。這當然可以幫助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而那些信守這一法則的工商人士則事業發達,前程似錦。AnitaRoddick的書店,安妮·羅迪克的內衣,本科漢和傑麗·格林費爾德的冰激淩……許許多多現實的例子都證實了“給予”法則對他們的生意有多麼大的幫助。

  但是,喬·維特爾所說的給予,是慷慨地給予。他認爲只要慷慨地給予,將帶給你帶來更多的財富。

  不能吝啬,有些人在實踐“給予”法則時,總是猶猶豫豫、小心翼翼地付出,你的給予之所以幾乎沒有什麼回報,原因很可能是你給予的太少。給予,多多益善。

  喬·維特爾記得,第一次聽到“給予”這個詞語時,他自己還以爲只是向他推銷這主意的人一種騙取錢財的伎倆而已。

  所以,起初喬·維特爾就像守財奴一樣,並不慷慨,付出不多,自然,他得到的回報也很少。

  然而有一天,他突然決定測試一下“給予”法則的效力。

  喬·維特爾喜愛勵志故事,他看這樣的故事,他聽這樣的故事,與別人分享這些故事。麥克多利先生經常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與喬·維特爾分享他的勵志故事。喬·維特爾決定好好謝謝他。

  喬·維特爾決定給他些錢。要是以往,他或許只會付出5美元,那是因爲他那時並不富裕,而且他對“給予”法則心存疑慮。可是,這一回有所不同,喬·維特爾拿出支票簿後簽了一張1000美元的支票給麥克多利。

  在那時,這是喬·維特爾有史以來最大的—筆捐贈!

  是的,喬·維特爾承認這令自己有些緊張,但更多的還是興奮。他想與以往有所不同,也想報答麥克,當然,他也希望知道這以後會發生什麼。

  麥克收到支票後相當吃驚,當他從郵局拿到支票開車回家時,險些駛出路面。他簡直無法相信,他給喬·維特爾來電話並再叁道謝。喬·維特爾十分惬意分享他的驚喜,這讓喬·維特爾感覺自己是一個百萬富翁(其實他當時不是)。

  能給對方帶來快樂,喬·維特爾很開心。同時,他也爲自己的行爲而欣喜。不論麥克拿這筆錢來作什麼,他都很開心。

  隨後,意料不到的好運來臨啦!

  喬·維特爾意外的接到一個電話,有人邀請他一道寫一本書,結果是,他由此獲得的報酬遠遠高于他給麥克的1000美金。

  接著,有日本出版商聯系上他,打算購買他的暢銷書《精神營銷》的版權。自然,喬·維特爾收益豐厚,超過了他給麥克的好幾倍。

  你可能會說,這些事情不一定有關聯。或許,對懷疑者而言,它們毫不相關,純屬偶然,可喬·維特爾相信這是“給予”法則的作用。

  喬·維特爾堅信:當自己捐錢給麥克的時候,他就樹立了一條神秘的財富法則“有給予必有收獲”,這一法則使他收益日豐。

  給予時間,你將收獲時間;給予物質,你將收獲物質;給予愛,你將收獲愛;給予金錢,你將收獲金錢。

  這一法則足以給你帶來財富。想想在過去一周內哪些人鼓勵過你,想想又是哪些人使你對你自己、對自己的生活和夢想目標依然抱有美好的期望?

  那就爲他們付出一些吧,發自內心地爲他們付出,慷慨地爲他們付出,不要吝啬。不要期望能從他們那裏直接獲得什麼回報。但請相信,你的付出一定會有回報!

  當你奉行“給予”法則時,你的生活必將越來越甜美,你的事業必將越來越興旺。這就是曆史上最偉大的賺錢秘密。

  “如果你看見它,請觸摸它;

  如果你觸摸它,請感覺它,

  如果你感覺它,請熱愛它,

  如果你熱愛它,請給予它。”

  對照自已的內心世界,熱情地大聲地朗誦吧!

  美國有一首短韻詩這樣寫道:

  “有一個男人,人們稱他爲瘋子;

  他給予越多,他擁有的也越多。”

  其實,給予,用佛家的話說就是“布施”,佛家的“六波羅蜜”中,有一度就是“布施波羅蜜”,即“施度”。

  

  《攝大乘論》卷二說:“又能破裂悭吝貧窮及能引得廣大財位福德資糧故名曰施。”布施,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施舍、給予。有財富的施舍,財施;知識技術的施舍,法施;以及給人勇氣膽量的施舍,無畏施。

  《六度集經》的解釋布施說:“慈育人物,悲愍群邪,喜賢成度,護濟衆生,跨天逾地,潤弘河海。”把布施的對象遍及一切衆生。

  布施雖然是爲了別人,但自己卻能得大利益。一能破除自己的悭吝:我們因爲對財富的貪著,當需要對別人給予施舍時往往會表現出悭吝、舍不得,就象生活中我們有時覺得很多東西都是多余了,可一旦要送給人家時,才發現什麼都很重要,這就是悭吝的表現,施舍能破除悭吝;二能破除貪窮及能引得廣大財位:有人一生貧窮爲什麼?是因爲不肯布施,佛教稱布施是種福田,種了福田,人生始有福德,因此布施能破除貧窮,能使我們人生擁有財富。

  布施破悭吝,乃六度菩薩行之首。布施有種種利益,諸大小經典廣贊布施功德開示人天之善道,布施爲福業善人之相,破貧窮斷叁惡道,能全獲幸福快樂之果,並爲涅槃之初緣。

  據《大智度論》記載:古代大月氏國弗迦羅城中,有一寒微的畫師,名叫千那,到東方多利陀羅國作畫十二年,得到了叁十兩金的報酬,回到本國,到達弗迦羅城,恰聞擊鼓作法會的聲音,便循聲前往觀看,見到衆僧法相莊嚴,生起清淨信心,即問維那師:“給大衆僧作一日食需要多少金?”維那師回答:“有叁十兩金,足夠得一日食。”畫師聽後,即以身上攜帶的叁十兩金全數交付給維那說:“爲我作一日食供僧,我明天再來。”這樣便空手回到家。其妻問:“你在外面作畫十二年,得了多少報酬?”答言:“我得了叁十兩金。”妻又問:“叁十兩金在何處?”答言:“叁十兩金已種在福田中。”妻追問:“種什麼樣的福田?”答言“布施給衆僧。”其妻聞言大怒,用繩將其夫綁起來,押送到官府治罪。

  到達官府,大官問:“以何事綁夫送官?”其妻答:“我丈夫精神有問題,十二年作工得叁十兩金,不憐憫妻兒,全數送給他人,依照官製法令,便將他捆綁送來,請大人明察治其罪。”大官問畫師:“你爲什麼不將錢供給妻兒而送給他人呢?”畫師答言:“我先世不行布施功德,今世貧窮,遭受諸多辛苦。今幸遇僧寶福田,若不及時種福,後世還會貧窮,貧貧相續,永無脫免之時。我今希望頓舍貧窮。所以將叁十兩金全都布施衆僧。”大官是敬信佛教的居士,聽到這答語後,大加贊歎:“難能可貴,辛苦多年得此微薄的報酬,全都布施衆僧,你是真善人。”說後,大官即脫下身上的璎珞贈給畫師並將所乘之馬與一個莊園,捐給畫師說:“你發心施金給衆僧,衆僧還未食,所施金已爲谷子之種。尚未種植,然根芽已得生長(喻現在的花報),豐碩的果實還在後面(表後世的果報)。所以說以艱難獲得的財物,真心全部布施,所獲得福報最多。”

  佛陀告訴衆生…

《最偉大的賺錢秘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