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必須忍辱(昌臻法師)

  學佛必須忍辱

  (一九九七年春季佛七講話)

  釋昌臻

  

  忍辱,從世間法來說,這是一個做人處世、待人接物的修養問題。從出世法來說,它是一個了生死、出輪回的重要修持法門。下面分叁個方面來談:

  一、忍辱的重要性及其功德

  我們學佛,特別是大乘佛法,就是要自度度人。修菩薩行,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衆生的範圍很廣,所以,佛教把忍辱列爲波羅蜜。“波羅蜜”就是到彼岸。即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要度過生死苦海,就要靠波羅蜜才能到達涅槃彼岸,即到達極樂世界。忍辱是修菩薩行重要的修行項目。

  什麼叫忍辱?就是要忍受不管來自什麼方面對自己造成心理、生理上的種種痛苦、種種侮辱。包括不發怒,不結怨,心裏沒有惡意。這是一個很難的修持問題。別人罵我、打我,拿種種事情來冤枉我。應該怎麼對待?這是一個修行上如何去除我執的問題。《金剛經》上說:“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既沒有我,沒有人,也沒有別人罵我、打我這件事。這樣才能了生死,出輪回。否則,就被我執障礙住了。這既是高深的理論問題,在實踐又要下很大的工夫才能逐步達到這種境界。我們真正能離開我相,認識到確實無我,我只是四大的假合,地、火、水、風四大元素湊攏來的這個軀殼。四大分離後,哪裏去找我?能夠認識無我,當然就無人,也就沒有罵我、打我、侮辱我這些事了,就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有我相,遇到問題,就會結怨結仇。佛教講“怨親平等,”真正懂得怨與親是相互轉化的,就不會與他人結怨結仇。這一點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難。 修忍辱的功德利益很大,下面略述八點:

  1.忍辱有利于自利利人,自行化他。

  淨空法師說:“如果我們能在忍辱上下功夫,就容易入道。因爲我們能忍辱就能感動別人,教化別人。”百丈禅師說:“是非以不辯爲解脫,煩惱以忍辱爲菩提。”這是忍辱的最佳格言。星雲大師常常舉這樣一個公案:過去有一位修行境界很高,很有德望的大禅師,他的忍辱功夫很了不起。當地有一位大護法的全家對他都非常尊敬,經常到廟裏來護持供養他。這個大護法的女兒私下與一個青年男子談戀愛,並懷孕了。在那個社會,婚姻是不能由女兒自己做主的。父親知道後非常生氣,拷打他的女兒,追問那男的是誰。女兒被逼急了,就對父親說:“就是你最崇敬的那個和尚。”父親相信了女兒的話,暴跳如雷,跑去痛罵那位禅師。當小孩子生下來後,那父親就叫人把嬰兒給那個禅師送去,並到處散布禅師幹了如此的壞事。禅師沒有爲此申辯一句,並每天出去找人化緣一點人奶來喂養這個嬰兒。無論別人怎樣議論取笑他,他一句話也不說。就這樣一邊修行一邊還照料著一個嬰兒,過了一段時間,那個男青年被感動了,感到自己做得很不對,很對不起大禅師,于是他請求女子的父親原諒他。這位大護法才知道是冤枉了禅師,覺得自己罪惡極大,全家人到廟裏陪理認罪。而禅師只是毫不在意的一笑了之。這絕非一般人做得到的。禅師真正做到了“叁輪體空”。我們按忍辱的要求做,就能培養自己的德性、人格,也能夠感化別人。自行化他都要靠忍辱,這樣自然可以自度度人。所以他認爲,待人接物應把“忍”字放在前面。

  佛陀在過去修行中,曾做五百世忍辱仙人。他的忍辱事迹,更是修行人的典範。當我們不能忍辱的時候,可以對照一下,你就會感得自己做得很差,跟佛陀的教導不相應。佛陀過去生中修菩薩行作忍辱仙人時,有個叫歌利王的國王,帶著妃子們去打獵。中午,他在帳篷裏休息,妃子們卻到山上玩。她們在一個小廟裏看見有一個青年僧人正在打坐,就上前向佛陀頂禮,並提出很多問題。佛陀就給她們講法,教化她們。國王醒後問妃子在哪裏,當聽說妃子們正在和一個年輕和尚交談。心想:這和尚肯定存有壞心,他便提起寶劍徑直來到小廟,看到妃子們正跪著把佛陀圍在中間,頓時火冒叁丈,沖上去一刀就把佛陀的膀子砍掉。而當時佛陀的第一個念頭卻是:如果我成佛,首先度你。歌利王砍掉佛陀的膀子後問他:“你恨我嗎?”佛陀說:“我不恨你。如果我恨你,我的膀子就不會再長出來。”因爲佛陀沒有分別心,所以佛陀的膀子馬上又長了出來。歌利王大驚,慌忙逃走。佛陀成道時,歌利王是他父王手下的一個大臣。佛陀出家時,父王派五個大臣去追趕他,歌利王就是其中之一。佛陀成道後,首先在鹿野苑度了五比丘,其中憍陳如的前生就是歌利王。佛陀就這件事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教我們如何對待仇人?如何把仇人轉化爲恩人?這一點是很難做到,但至少在別人打我罵我時,我們應該想到:他還沒有砍我的膀子,歌利王砍了佛陀的膀子,佛陀都還要度他。那麼這些打、罵,我們就更不應該起嗔恨心了。只要這樣一想,心量就會開闊,思想境界就能逐步提高。

  2.修忍辱有利于持戒,有利于得定,有利于啓發智慧。

  廣欽法師說:“持戒就是忍辱。”因爲戒行就是要求我們忍,要我們忍受一切,平時不能忍的都應該忍。我們能夠修忍辱波羅蜜,就不會犯戒。淨空法師也說:“戒就是忍。”就是要求我們不該做的不做,真能忍的人才能認真持戒。能夠很好地持戒修行,才能得定力,才有禅定的功夫,才能啓發智慧。所以說,戒是基礎。而持戒跟忍辱有密切的關系,不能忍辱就不可能認真持戒。

  3.忍辱有利于消除業障。

  我們遇到一切苦難,以及來自別人的種種侮辱,正是消除自己業障的好機緣。別人謾罵侮辱我時,應常想:這是幫我消業障呀!所以,罵我們的人也正是我們的善知識。儒家也講這個道理,“道吾惡者是吾師。”即:說我們壞話的人就是我們的老師。我們應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廣欽法師說:“我們受了別人的攻擊、批評,我們都應該忍受;即使是冤枉,也要忍受;還要感謝他。因爲他幫你消除業障!”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由此可見,要想消除多生累劫的種種業障,也要靠各方面的幫助。從叁世因果來看,也絕不會有無因之果。別人之所以來冤枉我,毀謗我,正是因爲以前種下了對不起別人的因。懂得了這個道理,才不會起嗔恨心,非但不起嗔恨心,還會感謝他,因爲他幫助我消除了業障。

  4。忍辱能培植福德。

  培植福德要靠容人之量,能容人就是很大的福報。彌勒菩薩“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天地都能容得下,容人又有何難?能夠容忍就是福報的源泉。難忍能忍,更是種植了很大的福德。從世間法說,處人處事學會忍辱,學會吃虧,也是培植福報的一個很好的方法。

  我自己對此也有很深的體會。當我年輕的時候,父親寫了六個字叫我貼在桌子旁邊:“吃虧、受氣、耐煩。”其實這六個字就是要我忍辱。父親經常給我說:“吃虧是福,要吃得虧才有福報。你能受氣是增加度量,你能裝得,能受得,氣量就會開闊。吃虧、受氣,而心裏頭不産生煩惱,也是提高自己品德的重要方面。”這些教導在我的一生中受益很大。懂得這個道理就容易接受忍辱法門。

  5。忍辱能解除煩惱,利于修清淨心

  我們從早到晚都在煩惱當中。煩惱來了靠自己用忍辱來使煩惱轉化爲菩提,就是修清淨心。要懂得“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晚上做夢,白天也是在做夢。夢境本來就是空的,哪裏有人我是非,也沒誰侮辱我。我們能夠把一切事情看成夢幻泡影,用這個觀點來看待一切問題,當然可以解除煩惱。煩惱也只能靠這個來解決,絕不能說我躲到一個地方去就可以消除煩惱,更不是靠別人來消除煩惱,煩惱靠自己用忍辱法門來解除,轉煩惱爲菩提,爲清淨心。

  6。忍辱有利于精進修行

  淨空法師說:“能忍的人才能精進。”廣欽法師說:“什麼事都能忍得下來才能進步。”就是你認爲自己對,也要向別人忏悔。他說:“這就是你的公德”。爲什麼自己做對了,別人還總是批評你,責難你呢?你應該這樣想:我在多生累劫中種有這個惡因,所以我們應該向他忏悔,而且要把功德回向給他,希望他一心念佛,往生淨土。這樣,就能破除我執,擴大心量,積累功德;也能消除分別心、嗔恨心、我慢心。我們學佛就會進步。

  我們修菩薩行,要以出世的精神來辦入世的事業。“不爲自己求安樂,”就是“無我;”“但願衆生得離苦”就是“利他”。要能無我利他,才是修菩薩行。否則,處處執著我,事事陷入人我是非之中,搞來搞去,就跟社會上爭名奪利一樣,那是造罪業,種惡因。必須要有出世精神,懂得一切如夢幻泡影,在作夢中的佛事。雖然是夢境,但是,我們還是要認真地作佛事,認真教化衆生。這就是以出世的精神辦好弘法利生的事情。否則,越辦越生煩惱,因爲你帶著我相去搞,認爲我本來做對了,你還要罵我、冤枉我。這個根還在自己,就是沒有出世精神。王安石有一首詩說得很好:“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還似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值得學習。

  7.忍辱有利于廣結善緣,有利于處理人際關系。

  我們修菩薩行就是要教化衆生,爲衆生服務。人際關系很廣泛,要處理好這種關系,廣結善緣,才能有利于弘法利生工作的開展。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必須忍辱。爲衆生辦事情難免不遭致種種不理解,甚至于誹謗。實際上。如果我們能忍辱,天長日久,群衆就會改變對我們的看法。所以,“是非以不著辨爲解脫。”《四十二章經》中:“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爲人尊。”這段經文的意思是,有弟子問佛:什麼人力量最大?佛說,修忍辱的人力量最大。因爲他了知人法俱空,內心穩健安閑,不懷纖毫惡意。自然受人尊敬,才能上成無上佛道,下化無邊有情,這才是力量最大的人。前面提到的那位禅師,能夠忍受那樣的侮辱,顯示了他人格的光輝。人們被他感化了。一般待人接物也是要用寬容的態…

《學佛必須忍辱(昌臻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