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放空成見,善于傾聽

  放空成見,善于傾聽

  ——節選自 盧志丹《結佛緣 好人緣》

  古時候,一個小國的使者到中國來,進貢了叁個一模一樣的金人,金碧輝煌,可把當時的皇帝高興壞了!

  可是,這個小國的使者進獻的同時,還出了一道難題:“這叁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想考考怏怏大國有沒有智者。

  那位皇帝想出了很多辦法,請來高級珠寶匠仔細檢查,認真稱重量、看做工,可是結論都是:叁個金人一摸一樣。這可怎麼辦啊?怏怏大國,難道要在小國的使者面前丟醜嗎?

  最後,有位退位的老臣說自己有辦法。皇帝大喜,將老臣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著叁根稻草,分別插入叁個金人的耳朵裏。稻草從第一個金人的另一個耳朵掉出來了,從第二個金人的嘴巴裏直接掉出來;而第叁個金人,稻草進去後,掉進了肚子,什麼響動也沒有。

  老臣說:第叁個金人最有價值!

  使者聽了,默默無語。顯然,答案正確。

  皇帝向老臣請教。老臣說:“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的人。上天給每個人兩只耳朵一個嘴巴,本來就是讓人多聽少說的。”

  要能言善辯,首先要學會傾聽。善于傾聽,是獲得好人緣的人最基本條件。傾聽之時,放下先入爲主的個人成見、偏見和情緒,虛懷若谷,才能聽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有一位老禅師寫了兩句話要弟子們參悟,這兩句話是:

  “綿綿陰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

  弟子們就這兩句話,發表自己的看法。

  一個弟子說:“兩個人走在雨中,有一個人卻不淋雨,那是因爲他穿了雨衣。”

  另一個弟子說:“那是一個局部的陣雨,有時候連馬背上都是一邊淋雨,另一邊是幹的。兩個人走在雨地裏,有一個人不淋雨,那有什麼稀奇啊。”

  第叁個弟子得意的說:“你們都說錯了,明明是“綿綿陰雨”嘛。怎可說是局部陣雨,那是一定有一個人走在屋檐底下了。”……

  就這樣你一句、我一句,說得好像都有理,都沒有個完。

  最後,老禅師看時機已到,就向弟子們揭開謎底道: “徒兒們!你們都偏執于“不淋一人”,且也執著得厲害,那當然爭論不休。由于爭論,所以距離事實真相越來越遠。其實啊!所謂“不淋一人”,不就是兩人都在淋雨嗎?”

  所以,要談禅說佛,不要從問的方面回答,要從不問的方面去仔細聆聽和體會。

  遇到一件事情,根據自己長期積累的生活經驗,主觀上就確立了自己的判斷和見解,當然有的是正確的,也有的不一定正確。面子和自信往往使人們固守己見,但在外人看來,就成了既不願放下成見,也不能善于傾聽。

  有位大學教授,特至南隱禅師處請示什麼叫做“禅”?

  南隱禅師以茶水招待。在茶水倒滿杯子時,並未停止,仍又繼續的注入。眼看茶水不停往外溢,教授實在忍不住,就說道:“禅師!茶水已經溢出來了,請不要再倒了。”

  南隱禅師當頭棒喝道:“你就像這只杯子一樣!你心中滿是自己身爲教授的看法與想法,如不事先將自己心中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再對你說禅?”

  自滿、傲慢,一直懷著各種成見的人,就算天降甘露,也無法流入他的心田。

  人們在過去的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成績,並由此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認識、觀念和思想。但是面對不斷發展的新觀念、思潮、理論,如果你們不能倒空自己心中的杯子,放空自己的成見和排斥心理,那麼怎麼有興趣和精力去傾聽別人的想法,和接受新的東西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