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身飼虎”出自哪部佛經?

  “舍身飼虎”出自哪部佛經?

  摘自 盧志丹居士《佛說舍得》

  據《金光明經·舍身品》、《賢愚經》、《菩薩本生鬘論》等經典記載:

  在久遠劫以前,有一個大國名叫大車國。國王有叁個太子,第一太子叫大生,第二太子叫大天,第叁太子叫大勇。

  一次,國王到城外山林裏觀景遊獵,叁個太子也隨同前往。進入深山後,國王在竹林中休息,叁個太子繼續向前遊行。他們向前行了一段,在路邊發現了一只母虎生下七只小虎。小虎生下好幾天,由于母虎找不到食物,已經餓得奄奄一息了。

  大太子說:“七只小虎圍繞在母虎身邊,母虎無法出去尋找食物,饑餓所迫,說不定會吃掉她親生的小虎。”

  二太子說:“太可憐了,這只母虎和她的小虎不久就會死去,我們有什麼辦法,可以濟救它們的生命呢

  ”

  叁太子聽後,心裏想道:“我從有生命以來,在千萬次生死輪回中,生命白白地遺棄腐壞,未曾得到任何益處。今天爲什麼不舍身布施給這些老虎呢

  ”

  叁位太子一邊議論,一邊觀看,在母虎和小虎身邊徘徊了很久,都無濟救的辦法,就舍棄衆虎向前去了。

  叁太子一邊向前行,一邊自思:如果我舍棄生命,成此善業,就會成爲生死大海中一只普度衆生的航船。若能得到一切佛法智慧,再布施于一切衆生,使他們也得到永生的快樂。

  叁太子想到此處,興奮激動,産生了巨大的勇氣。慈悲的誓願充滿了心間,決心以身飼虎。但他又害怕二位兄長看到後會阻攔他舍身施虎的善行,爲了支開二位兄長,就對二位兄長說:“請二位哥哥先回宮,我隨後就到。”

  二位兄長向前去後,叁太子又順著原路很快地跑到山林中,來到餓虎爬臥的地方,脫去身上的衣服,挂在竹枝上。然後來到餓虎身邊,俯身投地,躺在餓虎嘴下。叁太子舍身飼虎,可餓虎已覺自己無能爲力,不敢吞食太子。

  太子看到餓虎不敢吃他,就爬上高山,從山崖上跳下,投身到餓虎嘴下,可餓虎還是不吃。太子發覺餓虎已經饑餓過度,連吃肉的力氣也沒有了。又找來一根幹竹刺,用竹刺刺破咽喉,使鮮血流出來,讓餓虎吸吮。

  此時,大地劇烈震動六次,如像狂風掀起的海浪,洶湧激蕩。太陽失去了光芒,如像阿修羅遮天蔽日一樣。不久天上紛紛飄下鮮花香粉,缤紛亂墜,落滿竹林之中。天界的各天王天神,一齊稱頌歌贊。

  餓虎聞見血腥氣味,開始舐吸太子脖頸上的鮮血。餓虎吸食太子的鮮血後,有了力氣,就把太子的血肉全部吃盡,只剩下了骨骸。

  兩位兄長久等,不見弟弟回來,心中著急不放心,就返回原路去找叁太子。當他們找到老虎爬臥的地方,只見弟弟已被餓虎吞食,只剩一堆殘骸。二人見此殘景,痛不欲生,舉身撲在骨骸上,悲傷嚎哭,昏迷了過去。過了很久,才慢慢蘇醒過來,悲泣悔恨,慢慢地舍離弟弟的屍骨,打馬回宮報信。

  當太子舍身飼虎時,王後在深宮高樓上午睡,夢中夢見各種不吉祥的事:乳房被人割掉;牙齒全部脫落;得到了叁只小鴿子,一只又被老鷹叼去了。

  王後從夢中忽然驚醒,只覺兩面乳房的奶汁直往外流。

  此時,有一個宮女聽到外面的人說:“小王子不見了,哪兒都找不到。”

  宮女馬上入宮把此事告知了王後。王後聽後,憂愁悲傷,淚盈滿目,立即去找國王,對國王說:“大王,我們最心愛的小王子不見了!”

  國王聽後,悲愁哽噎地說:“真苦啊,我心愛的小兒子,你怎麼能不見呢?請夫人先回宮,不要過分憂愁悲傷。我立即下令召集各位大臣和全國人民,馬上全部出城,分散尋找。”

  過了沒有片刻時間,一位大臣前來向國王報告:“聽臣民說,只見到了兩位大王子,小王子至今沒有找到。”

  緊接著第二大臣和兩位太子悲傷哭泣著來到國王面前,把小王子舍身飼虎的事向國王訴說了一遍。

  國王和王後聽說後,悲傷痛苦,不能自勝。國王和王後立即乘車一同來到太子舍身飼虎的地方,只見太子遺骨狼藉不堪。國王和王後當即昏迷倒地,什麼也不知道了。

  隨從使者急忙用涼水潑灑國王和王後的身體,國王和王後才慢慢蘇醒過來。此時,王後頭發蓬亂,遍地爬滾,如像活魚落地,又像乳牛失去牛犢一樣,同大太子和二太子一起悲哀嚎哭。

  隨後,國王和王後命令使臣收拾了太子殘骸,焚燒火化,修建了一座高大的舍利塔。從此以後,國王、王後,國內臣民經常禮拜供養。

  佛對阿難說:過去之世的大勇太子,難道是別人嗎?就是今天說法會場中的我。過去之世中的國王,就是現今我父王淨飯王。王後就是現今我母摩耶夫人。大太子就是彌勒菩薩。二太子就是文殊菩薩。那時的餓虎就是現今姨母波阇波提。七只小老虎,就是現今的弟子目連、舍利弗和嬌陳如等五比丘。

  《金光明經》對叁太子舍身飼虎前的心理做了詳細的記載:

  “我今舍身時已到矣!何以故?我從昔來,多棄是身,都無所爲。亦常愛護,處之屋宅;又複供給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象馬車乘;隨時將養,令無所乏。而不知恩,反生怨害。然複不免無常敗壞。

  “複次,是身不堅,無所利益;可惡如賊,猶若行廁。我于今日,當使此身,作無上業,于生死海中,作大橋梁。

  “複次,若舍此身,即舍無量癰疽瘭疾、百千怖畏。是身唯有大小便利。是身不堅,如水上沫;是身不淨,多諸蟲戶;是身可惡,筋纏血塗,皮骨髓腦共相連持。如是觀察,甚可患厭。

  “是故我今應當舍離,以求寂滅無上涅槃,永離憂患無常變異,生死休息無諸塵累,無量禅定智慧功德,具足成就微妙法身,百福莊嚴諸佛所贊。證成如是無上法身,與諸衆生無量法樂。”

  在即將臥身虎口的那一刻,他又作是誓言:“我今爲利諸衆生故,證于最勝無上道故,大悲不動舍難舍故,爲求菩提智所贊故,欲度叁有諸衆生故,欲滅生死怖畏熱惱故。”

  這些經文讀來撼人心魄,再也沒有叁太子對自己的肉身認識更透徹的了!同時我們看出,他不惜身命、舍身飼虎的目的是“具足成就微妙法身”、“證于最勝無上道故”、“與諸衆生無量法樂”,即爲了求得正法,成就法身,廣度衆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