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金錢種在“大福田”中
節選自 盧志丹居士《結佛緣,好人緣》
據《大智度論》記載:
古代大月氏國弗迦羅城中,有一寒微的畫師,名叫千那,到東方多利陀羅國作畫十二年,積攢了叁十兩金的報酬,回到本國。
畫師千那到達弗迦羅城,恰聞擊鼓作法會的聲音,便循聲前往觀看。因目睹衆僧法相莊嚴,于是生起清淨信心,即問維那師:“給大衆僧作一日食,需要多少金?”
維那師回答:“有叁十兩金,足夠得一日食。”
畫師千那聽後,即以身上攜帶的叁十兩金悉數交付給維那說:“爲我作一日食供僧,我明天再來。”
這樣,畫師千那空手回到家裏。其妻問:“你在外面作畫十二年,得了多少報酬?”
千那答言:“我得了叁十兩金。”
妻又問:“叁十兩金在何處?”
千那答言:“叁十兩金已種在福田中。”
妻不解,追問道:“種什麼樣的福田?”
千那答言:“布施給衆僧。”
其妻聞言大怒,用繩將千那綁起來,押送到官府治罪。
到達官府,長官問:“以何事綁夫送官?”
其妻答:“我丈夫精神有問題,十二年作工得叁十兩金,不憐憫妻兒,悉數送給他人,依照官製法令,便將他捆綁送來,請大人明察治其罪。”
長官問千那:“你爲什麼不將錢供給妻兒,而送給他人呢?”
畫師千那答言:“我先世不行布施功德,今世貧窮,遭受諸多辛苦。今幸遇僧寶福田,若不及時種福,後世還會貧窮;貧貧相續,永無脫免之時。我今希望頓舍貧窮之根,所以將叁十兩金全都布施衆僧。”
這位長官是敬信佛教的居士,聽到這答語後,大加贊歎:“難能可貴!難能可貴!辛苦多年得此微薄的報酬,全都布施衆僧,你是真善人。”
說著,長官即脫下身上的璎珞贈給畫師,並將所乘之馬與一個莊園,捐給畫師說:“你發心施金給衆僧,衆僧還未食,所施金已爲谷子之種,尚未種植,然根芽已得生長(喻現在的花報),豐碩的果實還在後面(表後世的果報)。所以說,以艱難獲得的財物,真心全部布施,所獲得福報最多。”
佛法僧“叁寶”中的“僧”,是梵語“僧伽”的簡稱,意譯爲“和合衆”, 即指信奉佛陀教義,修行佛陀教法的出家人;亦指奉行“六和敬”,“和合共住”的僧團。僧是佛法住世的象征,是割愛辭親,舍離世樂,信受佛陀教法,依教奉行而入聖證果的人;是續佛慧命,傳揚佛法,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聖弟子。
近代禅門宗匠虛雲老和尚說:“佛、法二寶,賴僧寶扶持;若無僧寶,佛、法二寶無人流布,善根無處培植。因此齋僧功德最大。”
《四十二章經》中,佛陀說:“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叁世諸佛;飯千億叁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位無修無證者。”
佛教是完全依靠清淨僧伽住持,世間若無僧衆,佛陀的無垢教法,就會因此而滅亡,所以說:“佛法全賴僧衆弘傳”。爲了續佛慧命,弘揚佛法,我們應竭力以四事(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供養僧寶。供僧的功德,便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大功德。《增一阿含經》卷一中所雲:“能施衆僧者,獲福不可預計。”供養僧衆,就是耕耘能生長福報的田地,所以,僧衆是在是衆生的“大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