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悲爲懷,不需理由

  慈悲爲懷,不需理由

  節選自 盧志丹居士《結佛緣,好人緣》

   一座城市來了一個馬戲團。有5個孩子穿著漂亮的衣服,牽著父母的手排在隊伍中等候買票。他們不停地談論著上演的節目,一個個興高采烈,好像已經看到了臺上的表演似的。

   終于輪到他們了,售票員問要多少張票,父親小心地回答:“請給我5張小孩的和2張大人的。”

   售票員說出了價格。

   母親的心顫了一下。轉過頭把臉垂了下來。父親咬了咬唇,又問:“您剛才說的是多少錢

  ”

   售票員又報了一次價。

   父親眼睛裏透著痛苦的目光。他實在不忍心告訴他身旁興致勃勃的孩子們:我們的錢不夠!

   一位排隊買票的男士目睹了這一切。他悄悄地把手伸進口袋,把一張100元的鈔票拉出來,讓它掉在地上。然後,他蹲下去,撿起鈔票,拍拍那個父親的肩膀說:“對不起,先生,你掉了錢。”

   父親回過頭,他明白了原因。他眼眶一熱,緊緊地握住男士的手,感謝他在自己心碎、困窘的時刻幫了忙:“謝謝,先生。這對我和我的家庭意義重大!”

   那位熱淚盈眶的父親還看到,好心的男士的手腕上,戴著一串綠檀佛珠。男士的舉動,體現的正是佛家的慈悲爲懷的本質。

   《觀無量壽傳經》中說:“佛心者,大慈悲是。”所以,大慈大悲,是叁世諸佛的本懷,大慈,予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

   佛陀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佛雖然施予一切衆生以歡樂,但無所執著,離一切取舍分別,心無所緣,叫“無緣大慈”。

   佛如實了知心、佛、衆生無差別,真如法身畢竟平等,故發大悲救拔之心,叫“同體大悲”。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大乘佛法修行的總綱。通俗地說,就是慈悲爲懷,不需要任何理由。

   《般涅檠經》中說:修慈心者,能斷貪欲;修悲心者,能斷嗔恚。佛陀把“貪、嗔、癡”稱爲“叁毒”,“叁毒”是一切煩惱的總根源。所以,在當今這個五濁熾蠱的時代,修煉一顆慈悲心,就可以斷除心中的“貪、嗔”二毒;“貪、嗔”既除,“癡”無所依。叁毒盡淨,就可以回歸心靈的甯靜與和諧,永得解脫與自在。

   俗言道:男戴觀音,女戴彌勒。心懷大慈是彌勒,心懷大悲是觀音。彌勒又稱“慈氏”,是“未來佛”,普予衆生未來之樂,所以號爲“大慈尊”;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拔除衆生今日之苦,所以號爲“大悲菩薩”。現實中,無論是男是女,給予他人以快樂,就是修彌勒行;拔除他人的痛苦,就是修觀音行。慈悲爲懷待衆生,就是與佛同在!

✿ 继续阅读 ▪ 結怨不如結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