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心不亂,佛就在眼前

  一心不亂,佛就在眼前

  ——摘自 盧志丹居士《佛法就是活法》

  佛陀說法

  在《阿彌陀經》中,釋迦牟尼佛說: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有緣能聽到“阿彌陀佛”這個不可思議的名號後,能産生清淨的信心,心裏想著阿彌陀佛,口裏念著阿彌陀佛,堅持不斷,經過或是一天、或是二天、或是叁天、或是四天、或是五天、或是六天、或是七天,若能達到“一心不亂”的境地,那麼這個人在臨終時,依靠這精進念佛達到“一心不亂”的功德,阿彌陀佛以他的大願力,帶領著西方極樂國土裏的大菩薩、大阿羅漢們,親自顯現在這人的面前。這個人在這臨終的關鍵時刻裏,內心不受愛憎煩惱所惑亂、身體不受順逆外境所幹擾,即刻就可以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裏去。

  佛家過法

  手持油罐的死刑犯

  從前,印度有個國王,看到佛家弟子整天念佛,不甚理解,便問一個比丘:“你們修行人,念佛能成就嗎?”

  比丘說:“能!就看你能不能做到一心不亂。”

  國王接著問:“你這話能用事實來證明嗎?”比丘回答說:“當然可以!請大王明天安排兩班宮女,一班東街跳舞,一班西街唱歌。叫一個死囚犯手持盛滿油的罐子,從歌舞隊中走過,後面跟著提刀的劊子手,如果犯人灑落下一滴油,立即斬首。若不灑油,免其死罪。”

  國王同意。

  第二天實驗開始,死刑犯人得知今天是生死攸關的日子,不能絲毫大意。繞街結束,果然沒有落下一滴油。

  國王問犯人:“你繞街一周,見到什麼?”

  犯人回答說:“大王!我什麼也沒看見。在生死關頭,我一心只管著油,哪有心思去顧及其它?”

  國王不能不相信了比丘的話。

  瑩珂法師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宋朝的瑩珂法師他雖是一位出家人,但業障重、習氣深,自己不能控製自己,不守清規、破戒造作罪業。

  但瑩珂法師有一個好處,深信因果報應,想想自己一生所作所爲,必墮地獄,就生大恐怖,請教同參道友,有沒有救。同參道友給他一本《往生傳》,他看了痛哭流涕,有很深的感動。

  《往生傳》看完之後,瑩珂法師發心念佛求生淨土。他把寮房關起來,不睡覺、不吃飯、不喝水,一心不亂,一句佛號念到底拼命念了叁天叁夜,果然把阿彌陀佛念來了。

  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好好的修行,到臨命終時佛來接引你。

  瑩珂法師跟阿彌陀佛說:“我的煩惱習氣太重,我控製不了,禁不起外面誘惑,這十年不得了,我要造多少罪業?所以,我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走。”

  阿彌陀佛聽了他的話,也就點點頭同意說:“好!那我叁天以後來接你好不好?”

  瑩珂法師說:“行,叁天不造業還能控製得住。”

  瑩珂法師把寮房打開,興高采烈向全寺大衆宣布:“叁天之後阿彌陀佛接引我往生。”

  寺裏的人都認爲他發神經,這樣一個惡人,怎麼可能叁天往生?好在叁天的時間不長,大家等著瞧!

  到了第叁天,瑩珂法師洗了澡,換了新衣服,早課的時候,要求大家不照平常的早課,而是念《阿彌陀經》和佛號送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沒有生病,跟大家一起課誦,經念完了,佛號再念十幾聲,他就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來接引我,我現在要跟他去了。”說完,就安詳坐化了。

  人生活法

  按《佛光大辭典》的解釋,“一心不亂”,指專注一事,使心不散亂、動搖。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裏說:如果一個人在臨命終時稱念阿彌陀佛,一日,或七日,一心不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必現其前,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一心不亂”不光是念佛法門的初步目標,其他任何修行方法,基本上都要做到一心不亂。即使修學一切世間技藝,也同樣以此爲追求。

  “一心不亂”是念佛專心的境界。明末蓮池大師做《阿彌陀經疏鈔》,將一心不亂分“事一心”和“理一心”:

  事一心:就是心無雜念,心口相應,念念是佛。自己知道在念佛,而且有佛可念,便是一心念佛,或者稱爲全心念佛,通過專心的念佛,達到功夫成片,進而入叁昧或定的境界。

  理一心:是指與理相應,把佛、我融爲一體,從自性中流入彌陀大願海中,此時,心即是佛,佛即我心,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境界。

  雖然,蓮池大師把一心不亂分“事”、“理”來講,但通常所說的一心不亂,是指專心一意的意思。于念佛時,心系佛陀,口誦聖號,一句阿彌陀佛,從口中念出清清楚楚,再從耳根聽入真真切切,將我人自內心中刹那生滅的煩惱心變爲一心,不雜妄念,不做觀想,久而久之,煩惱自消,這本身就是一種定。

  念佛人,不能一面念佛,一面妄想紛纭,或一曝十寒,朝勤暮怠,否則,那是散心念佛。古德雲:“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念佛心口一致,沒有雜念妄想,眼不貪色,耳不貪聲,鼻不貪香,舌不貪味,身不貪觸,意不貪法,一句佛號相續,念念不斷,自然心能與聲相依,妄念自清,不念自念。

  “一心不亂”說著簡單做來難,實修中清淨心常常被雜念攪亂,這是學佛者難以避免的煩惱。那麼,怎樣使雜亂的心淨下來呢?

  古今大德一再告誡我們:要用“真心”念佛。這個“真心”起碼包括兩層意思:

  一是真誠心,真情實感,如果有“少水魚”和“救頭燃”的緊迫感,就能像前面故事中的死囚一心盯著罐中的油那樣精神專注地念佛;

  二是真如心,即慈悲心、菩提心、圓覺心,就是要胸懷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衆生,把自己的苦和衆生的苦融爲一體,祈求佛陀加持,同圓種智,同證菩提,這樣的發心念佛力度當然要大得多。

  一切世間事務,也只有以“真心”去做,才能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更應注重動中一心不亂的修行。因爲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行、住、坐、臥各種不同的姿勢,這是身體的動;也有很多時間嘴巴在講話,這是口在動。如果你在這段時間裏不知道怎麼把握,修行當然就很難打成一片了,因爲一大半的時間你都沒辦法用功,沒辦法提起正念、正知。

  一心不亂以正念、正知作爲基礎。能夠保持正念,叫做“一心”,因爲你能念念不忘,能保持正念;當你一忘失正念、一散亂時,馬上就能覺察到,這種警覺心叫“正知”,也叫做“不亂”。所以,一心不亂也就是能保持正念、正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